EU商學院舉辦九周年盛典
——新時代致力中國與世界機遇共享
光明網訊(記者齊柳明)1月19日—21日,EU商學院北京校區,在京舉行了「新時代下的中國與世界機遇共享」主題年會暨EU商學院進入中國九周年盛典。原國家外專局局長、國家高科技戰略研究組組長馬俊如院士,科技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科技參贊孔德湧院士,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協會秘書局副局長、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基金會主任胡新渝教授,原北京大學軟體微電子學院院長、博導陳鍾教授,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博導李義虎教授,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創始院長、博導孫選中教授,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副院長、博導劉平青教授,北京大學軟體與微電子學院金融信息工程系副主任竇爾翔教授、EU商學院亞洲區負責人郭桂琳博士,EU商學院北京校區負責人孫焰女士等專家學者出席並致辭。
圖為會場
中國經濟將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這是與會專家學者解讀十九大後中國經濟的一致觀點。在為期三天的授課過程中,就新時代的希望是開發人口質量紅利話題,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原經濟預測部主任範劍平教授表示:中國發展新舊動力轉換,已經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新時代的希望是開發人口質量紅利,要通過加快改革,解除對個體、對企業創新的種種束縛,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態勢,體力加腦力,製造加創造,通過學習再學習,開發先進技術和顛覆性技術,進一步開發人力資本資源,中國才能創造更多價值,上新臺階。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產業室主任史煒表示,自己每天都讀各類前沿技術新書,作為新時代的經濟學家,若不懂新技術,必被新時代淘汰,也不夠格成為一名新時代的經濟學家,因為技術創新主導未來。從今天的世界發展格局來看,誰掌握科技創新,誰就是世界老大,科技創新實實在在決定一個國家的未來。
就用金融加槓桿追求高速發展後患無窮話題,範劍平教授指出,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中等偏上收入階段,必然轉向中速增長。如果不切實際地繼續追求高增長,運用貨幣放水、信貸加速來金融加槓桿,雖然可能短期內有效推高經濟增長速度,但經濟增長質量下降,出現一批殭屍企業,資產價格虛高,房地產出現泡沫。這種經濟發展路徑下,貨幣政策調控有再高的技藝也無濟於事,最終會積累越來越多的金融風險隱患,甚至守不住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導賈康教授表示,2018年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將有新變化,但一定要把握變化中的不變,一定要對我國基本國情和國際地位保持清醒頭腦,不能藉助槓桿拔苗助長,要認清與時俱進中的歷史方位新判斷,三去一降一補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央會毫不動搖地推進,要把握住新時代歷史發展機遇,中國還有10年最好的穩定增長期。
就當前熱門的共享經濟與人工智慧話題,史煒教授表示,十九大報告第一次寫入大數據和人工智慧,要求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位造業,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由於中國的舉國體制,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凡是十九大指明的領域和方向,必將帶來大機遇和大空間,中國將有望在人工智慧領域領先世界,完成從製造大國到創造大國的轉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瑞士歐洲大學商學院(EU)是最早在我國進行MBA、DBA教育的國外院校之一。其主校區分布在瑞士日內瓦、西班牙巴塞隆納、德國慕尼黑,全球校友逾26000人。該院也是為數不多的獲得AACSB會員資格的商學院。2010年進入北京。
EU商學院北京校區負責人孫焰表示,北京校區針對博士(DBA)教育提出的理念是「企業家學者教育」。致力於提升實操經驗豐富的企業家的理論水平,讓學員成為真正的「企業家學者」。她認為,這樣的課程有利於「一線實操經驗」與「最新理論成果」的有效結合。
[責任編輯:白麗克孜·帕哈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