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爪經常寫一些動物的母愛很偉大的文章,不過在野外,也不是每一個母親都會無私照顧自己所有的寶寶。生存競爭的本能讓母親們有時候迫不得已,要放棄一些它們認為天生有缺陷,無法長大的孩子。雖然看起來很殘酷,但也很無奈。
不過這個情況只限於野外。假如在保護區,或是動物園,以及動物救援中心,通常人們會想辦法用人工來救助這些被母親拋棄的小可憐,想辦法讓它們長大。畢竟動物園裡不存在生存競爭的問題,誰也不能眼睜睜看著一個動物幼崽被母親拋棄,坐等餓死吧。
在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動物園,就出現過一隻被母親拋棄的猞猁寶寶,它的名字叫妮卡。剛開始工作人員還在慶幸動物園又誕生了新的寶寶,然而沒幾天人們卻發現猞猁妮卡被母親丟在一旁不聞不問,就算人們把它放回猞猁媽媽的懷抱,它又被猞猁媽媽再次無視,人們只好對妮卡進行單獨照顧。
雖然動物幼崽在動物園可以靠人工餵養活下去,但它們得有同族的動物來教導它們正確的生活方式。當時園中沒有其他正在帶寶寶的猞猁媽媽,工作人員想了半天,最後把一隻性格溫厚的家貓放了進去……
猞猁雖然體型比家貓大多了,但從分科來說,是貓亞科。比起獅子老虎豹子,猞猁和家貓的關係要略微近一些。反正都是貓科動物,跟貓媽媽學也不差,總比跟人類學不著東西的好……
這隻家貓倒是很無所謂,被無端扔在猞猁籠子裡,卻盡心盡力照顧起猞猁妮卡來,可能是聞到了對方身上也有貓的味道吧?
猞猁妮卡被家貓照顧得很好,每天家貓給它梳毛,和它一起玩貓的遊戲。在家貓的陪伴下,妮卡也學會了玩動物園的工作人員提供的玩具。它沒有表現出被母親拋棄的抑鬱,應該可以健康長大了。
家貓絲毫不介意猞猁幼崽很快長得比自己體型都大。不過野獸之間判斷年齡不靠體型大小,它們能夠分辨得出對方是幼崽還是成年,並不會介意大家品種不同,體型差異巨大,就不在一起玩耍。
過去人們總以為猞猁是獨居動物,和其他大貓一樣,獨自佔一塊地盤,只有繁殖期猞猁之間才會有互動。然而白俄羅斯科學院的三位動物學家,從2016年起觀察特定的猞猁後發現,這一想法似乎並不正確。
他們發現一隻雄猞猁可能有多達三隻雌猞猁,且是比較固定的配偶。這三隻雌猞猁生活在這隻雄猞猁的領地上,平常雄猞猁可能會和其中一隻特別聊得來的雌猞猁一起打獵,互相舔毛,直到它們有一天膩了,雄猞猁又會去找它的其他固定配偶。但繁殖季節它交配的對象依然是它之前玩得很好,住在它領地上的雌猞猁。
這一最新科研成果在2019年1月被發表成書。也讓對貓科動物感興趣的人們發現,貓科動物的生活狀態並不像人們想的那麼簡單。事實上西伯利亞動物園猞猁和貓不是第一次交上朋友了,曾經有一隻流浪貓跑進猞猁籠子裡找吃的,結果就和這隻猞猁成了玩伴,一直在籠子裡陪伴它,順便蹭吃蹭喝。如今來看,科學家們對於猞猁的行為研究,能解釋為什麼猞猁會和家貓玩到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