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的10句歇後語,簡短精湛,精闢接地氣。
1. 潭柘寺的石魚——好看不好吃。
常用來形容物件表面華麗卻不實用,沒有使用價值。也有用來形容某些人空有儀表,但卻沒有真本領。
2. 三家村的秀才不識字——能蟲。
三家村,小鄉村。能蟲:能人。能人雖然不識字,但由於精明能幹,在偏僻的小村子裡往往被看作「秀才」。
3. 三歲沒娘——說起話長。
從三歲就沒了母親,這苦水一說起來就話長了。意即事情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完的。
4. 三錢銀子買個老驢——自誇騎得。
僅用三文錢買的老驢肯定很差,卻還自誇可騎。譏誚人愛自誇自吹。
5. 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
指讀書只求領會精神,而不刻意咬文嚼字。今多指學習不認真,不會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況。古今異義。
6. 山崗看放荒——不能撲滅的火。
放荒:放火燒山野草木。意味惹下大麻煩。
7. 半天雲裡找對象——要求太高。
找對象,即找合適婚配的異性。要求太高,雙關,本指在空中找,轉指不切實際、辦不到的事。
8. 半夜裡扯腳布——想起一條是一條。
扯,撕下。腳布,即舊時婦女纏腳用的長布條,一般不止一條。喻幹事沒有章法計劃,想到哪是哪。或容易將就對付過日子。
9. 棒槌打孩子——手裡掂輕重。
棒槌,以捶打洗衣物時用的粗而短木棒。打孩子時,不能像捶衣物時那麼用力。喻幹事要掌握分寸,或考慮如何才能輕重適度。
10. 棒槌點兵——啥兵器。
棒槌形制類古代點兵用的令箭,但不能作發布軍令之用。喻不是幹某事的材料,或憑什麼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