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
孩子不學習、無志向、不工作怎麼辦?
沉迷網絡、遊戲、玩手機怎麼辦?
無法溝通、連結不上孩子的心怎麼辦?
孩子自閉、暴躁、冷漠怎麼辦?
在對孩子的教育陷入僵局時,不妨換位思考,聽聽來自孩子的心聲。
郭心源,22歲,剛剛大學畢業。考研失敗之後,又遇疫情,很長時間,心源都把自己封閉在小房間裡,不去工作,也不肯和父母交流,通宵遊戲……她的心路歷程是怎樣的?她又是怎樣走出網癮的?讓我們走進她的內心世界。
(以下為郭心源自述)
01
現在回想起來,沉迷遊戲的感覺,就像給自己打了一針麻醉劑。
麻醉過後,是一種鬆弛癱軟的、輕飄飄的快樂,好像能通過做夢逃避現實
對遊戲最沉迷時,是在疫情期間。五個月的時間都泡在了遊戲裡,過得晨昏顛倒、晝夜不分。
那時,我會玩遊戲到凌晨五六點,直到窗外都蒙蒙亮了,才放下手機去睡覺。下午一兩點起床,睜眼第一件事就是伸手在枕頭邊摸來摸去地找手機。
遊戲帶來的快樂顯得那麼充足,一拿起來就放不下了。一個無聊的「刷取材料」環節,就足夠我粗放地消磨掉大半天。
其實,放任自己在網絡世界裡沉迷的原因只有一個——我強烈地想要逃避現實。
那時候,最怕聽到爸媽在飯桌上問起的兩個問題是:「你上學時在學校也這樣嗎?」和「你接下來準備怎麼辦?」
這兩個問題,讓我感到針扎般的焦慮和羞慚。然而,這份羞慚心不足以讓我遠離遊戲,反而導致了我對爸媽的排斥。
每天,我都把房間的門鎖得緊緊的。白天裡我都躺在床上,基本不出門,連飯也不出去吃,就是為了避免和他們碰面——這個小房間,就像我的小蠶繭。死水一潭,惡性循環。
爸媽憂心忡忡,但無能為力。我對家人的呼喚充耳不聞,卻會為虛擬世界中的一點動靜歡呼雀躍。
但我內心深處知道,我是不快樂的。
準確地說,我一邊打遊戲,一邊特別痛苦。好像心底有一口黑洞洞的井,我從井底向上看,多希望有一個人突然出現,用繩索把我拉上去啊。
一位青少年教育專家說:「對於一些孩子,遊戲反而會加劇他的焦慮和壓力。因為他會羞愧、內疚、自責,甚至是帶著負罪感在玩遊戲。」
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我的心跟著顫慄了一下,因為我就是那個帶著深深的負罪感、沉溺於遊戲的孩子。
其實,即使是在打遊戲打得最如痴如醉的時候,我心底的良知也清清楚楚:我是不想這樣的。我並不喜歡遊戲,更不喜歡這個沉迷遊戲的自己。
歸根結底,遊戲並不能帶給我真正的滿足和快樂,反而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空虛與負疚。但遊戲並不是罪魁禍首,它只是恰逢其時,成了我藏身的避難所,成了我逃避壓力的託辭。
我就像一輛剎車失靈的汽車,想停,卻停不下來。
02
幸運的是,我有一個不屈不撓、不離不棄的媽媽。
我們的家庭很平凡,但媽媽一直是我的精神榜樣。記得小時候,媽媽每天在鄉下的家裡餵豬做飯,那時留下的幾張照片裡,母女倆的臉色都灰撲撲的,像兩塊藏著「大衛」的石頭——哪看得出一點光芒萬丈的雛形呀?
但媽媽始終不甘平庸。我長大的過程,就是她在掙扎中蛻變的過程。
她頂著全家人反對的壓力,自學了心理學。那時我上初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半夜兩三點,我睜眼一看,燈光透過窗口亮著,媽媽還在桌前學習。
有一次,她想去哈爾濱聽一堂課。但她沒有錢,買不起臥票,坐票也售空了。她就在火車上站了一夜,十幾個小時站去哈爾濱,再站回來。
這是我最欽佩和敬重媽媽的地方。多年來,她始終精神抖擻地勃勃生長,越活越開闊、越活越超脫。
我們母女之間,就像牽著一條線,她的每一分成長,都會拉動我向上拔高。
但是,自從考研失敗以來,我好像就主動中斷了和媽媽的這份連結。
那時候,媽媽正在滿腔熱情地學習致良知,她也特別想拉上我聽課。但我聽兩句就皺眉頭,心想:
「這些人怎麼這麼像從古希臘穿越過來的大演說家?能不能好好說話?有這時間放我去打把遊戲不好嗎?」
我就對媽媽說:「我不感興趣,你可別拉著我啊。」
然而,跟之前悄無聲息地學習的心理學不一樣,媽媽擼起袖子,一陣猛幹,組建了七人小組,開起了家庭會議,拉起了「十家連心」,到處找場地組織線下學習會……我的天哪,我感覺老媽「走火入魔」了,我簡直匪夷所思:致良知到底有什麼好學的!我是聾了嗎,要不怎麼聽不出裡面有什麼寶貝?
那時我的心理狀態,矛盾而微妙。一方面,我忍不住好奇,想知道其中到底有什麼讓老媽視若珍寶;另一方面,我又抹不下面子,畢竟已經嚴詞拒絕好多次老媽的邀約了。
有一天中午,我泡了一桶方便麵,需要找個東西壓上去當蓋子。眼光掃了一圈,瞄上了那本《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
這書在我桌角擺放久矣,我出於跟媽媽的較勁,愣是一頁都沒翻過。那會短短幾秒間,心底泥沙俱下似的流過幾個念頭:
有竊喜:「這個大小正適合我蓋泡麵!」
有猶豫:「會不會不太好?媽媽天天拿著讀呢。」
迅速地轉成賭氣:「我還就不信了,不就是本書嗎!天底下好書多了,我差這一本嗎!越讓我讀我偏就不讀,我還要拿它蓋泡麵呢!」
我果斷地拿書往泡麵桶上一壓,然後繼續歪在椅子上打遊戲。
現在想來,這個生活中的小切面其實是那時我和媽媽關係的縮影。
媽媽想方設法地要幫助我,但我由於考研失敗,又不想找工作,就逃避到遊戲裡去,不肯面對現實中的問題。
越放縱自己沉迷遊戲,心裡那點小小的自尊反而越敏感,生怕別人刺痛我。我就先把自己變成個刺蝟,全體小刺都豎起來對外。媽媽剛伸出手來,我就亮出小刺對她戳戳戳,粗暴地把她關到門外去。
媽媽被我扎得滿身傷,難過地走了。
表面上看,我取得了鬥爭的大勝利。
但其實,我心底真正的呼喚帶著哭音:媽媽,我需要你。我越把你推遠,越是想讓你靠近!
遊戲只是麻醉了我,我心底的黑洞從沒消失過。這個黑洞讓我感到恐懼,讓我害怕得想逃。我沒有力量,沒有志向,沒有智慧,我渴望父母的引導和愛,就像擱淺的魚渴望天上的雨啊!
我緊閉著房門,卻始終敞開著心門,我等著一個人看到我,進來牽引我,帶我走到光明的大道上去,不要再在死路裡徘徊。
現在想來,我深深渴望著媽媽的力量能喚醒我,渴望著真正的心與心的連結。
讓我覺得自己無比幸運的是,媽媽她真的實現了垂直攀登,她以自己的生命,喚醒了我的生命。
03
我的轉變,始於媽媽寫給我的一封家書。
正是那封充滿深愛的、循循善誘的家書打動了我,讓我開始放下對立,逐漸把對遊戲的興趣轉移到了學習上。(相關連結:母親致女兒的一封家書)
大概兩個月,我每天都讀幾篇陽明先生的原文,聽一聽APP上的28分鐘課程和公開課。我忽然發現,陽明先生和我之前想的不一樣。我漸漸為聖賢經典中的智慧與境界折服了。
我對媽媽說:「媽媽,陽明先生這是怎樣的一顆心啊!」
媽媽說:「源兒,你的心中也有無盡寶藏,等著你去開發。媽媽祝福你!」
心源在陽明先生石像前
有一天晚上,我們久違地睡在一起聊天,我說起自己的自卑,說起在校園裡曾遭遇的一些不好的事,忍不住掉眼淚。
放在一兩年前,我一哭,媽媽肯定會忍不住陪著我哭,這回她卻只是平靜地拍著我的背。
我覺得很稀罕,我問:媽媽,你怎麼不哭了呀?
媽媽說,她已經不困於那個自憐自傷的小我裡了。當她把更多人真正地裝進心裡,她的心上就有力量了,回頭看曾經的痛苦,就像邁過門檻一樣輕鬆。
我非常震撼。
我自以為了解媽媽,自以為我們倆都站在同一座山的山腳下,萬萬沒想到,一抬頭,媽媽已經在山腰了!
這給了我極大的鼓舞,好像突然從樹根裡汲取到了力量。
如果說父母是孩子的天花板,那麼我切身體會到,當父母的境界與格局提高,孩子就會瞬間看見更高遠的天空!
郭心源(左一)及其家人
再到後來,遊戲的卸載就好像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有一次,媽媽帶我去線下兩天半的學習會做志願者,為了保證自己摒除雜念地聽課,我一咬牙,把手機裡所有遊戲都卸了。
卸了之後,我就再也沒重裝過。
因為,我已經對遊戲失去了興趣。說到底,遊戲有什麼意思呀?難道我不是一清二楚,它本質上只是個網際網路商品嗎?
虛擬世界裡的消遣,從沒給我帶來過智慧和力量。心底的那個小我還在貪戀,大我卻已經出聲:「該往前走了,去見更廣闊光明的天地。」
我本來是有力量的,本來是光芒萬丈的,只是自己將自己耽擱了。我本來鮮活明亮地立在祖國的土地上,立在時代的洪流中,我卻自己斷掉了這份連結,作繭自縛,畫地為牢。我多為自己痛心呀!
這個時代是前所未有的大好時代,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正在浩蕩推進,我怎麼甘心讓自己的一生無所作為呢!
有了這種認知,我開始關注國家大事,並思索著:我應該做什麼?我能貢獻什麼?
感恩我的媽媽,牽引著我走出了生命的誤區,走上了光明的大道。我對媽媽說:「媽媽,今天你哪怕送我一大堆錢、一棟房子、一輛跑車,甚至給我一個男朋友,我都覺得不會比你讓我追隨聖賢、開發心中寶藏更重要。」
深深感恩我的媽媽,在我低落頹廢時始終不放棄我,感恩媽媽以天地之心來愛我、成就我。
此生,我們必能在高處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