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藝術留學的同學們都各自有各自的煩惱,但其實最糾結的是幸福的煩惱。都是研究生,究竟在國內讀還是出國讀;已經拿到保研資格了,還有必要鋌而走險申請國外院校嗎...
這種問題,其實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因為每個人對於學習的需求和目的都不同。今天,康石石邀請到了漢藝在讀學員放棄保研資格,申請藝術留學的大吉大利同學,跟大家分享一下她對於這些問題的看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我,其實大一的時候就想畢業之後出國讀研。因為是學藝術的,很早就對國外的名校有所嚮往了。但是家裡人不太支持,加上我也還沒有確定以後要主攻什麼專業,我的留學計劃就不了了之了。
整個大一到大三,我都在保研努力著。苦哈哈的艱苦樸素勤勞勇敢了三年,為了能拿到保研資格參加了不少比賽、獲了不少獎、拿了國家獎學金,也爭取到了保研資格。我覺得,只要繼續走程序的話,保研應該也沒問題。
目前還沒有後悔一年前的決定
但戲劇化的是,我爸媽身邊很多朋友家的孩子都先後出國了,他們也開始覺得出國留學會有不一樣的體驗和收穫,逐漸的也就不再反對我留學的願望了。
然後...我就到了人生的分岔路口,每天腦子裡一個自己想保研,一個自己想留學。最後留學的那個贏了,我還記得當時在保研群裡哭著給老師發了一個「我退出」,然後就退群了。
其實我爸媽更希望我能一邊準備留學、一邊繼續保研。然而當時我覺得時間太緊張了,沒辦法很好的權衡彼此的關係,想著還是專注的準備留學吧。
平時的一些小愛好
正好爸媽的朋友推薦了漢藝,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過來諮詢和試聽,感覺每個環節都挺專業的,就選擇了這裡。
也是到了漢藝我才知道,原來申請留學的作品集,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用到保研上...
害,這可能,就是,人生中的起起伏伏吧...
我本科專業有點偏實驗藝術和當代藝術,會經常搞一些實驗影像什麼的。研究生轉申交互是因為,我覺得交互是新媒體藝術的一個分支,如果我能對互動設計有些了解的話,對我以後做數媒作品或者其它創作類型,都會有幫助。還有一點是,交互技術性很強,我也想豐富一下自己的技能,畢竟藝多不壓身。
不是說我不想搞純藝了,而是我覺得在未來純藝的表現形式會更加多樣化,不再是單一的畫面、裝置什麼的。畢竟5G來了,現在是信息數字時代,純藝也應該有些改變了。
我其實想過轉專業會有點難,畢竟軟體、編程什麼的我都不會,也做好了心理準備。就是沒想到,自己會連思維邏輯都不對...
主要是本科的時候,做的東西都很天馬行空,全都飄著。沒有特別系統的調研和深入,主要是自己開心。
但是交互不一樣,它是需要落地的,真正「順著」做出來的,也就是起因、經過和結果。而本科期間,我大多數情況下是先有結果。一開始跟老師接觸的時候也特別坎坷,我一度覺得是純理科生和純藝術生之間的「代溝」。
我後來也自己有反思,就是我著急的有點晚了。我去年八月才開始準備作品集,還是轉專業,原本是打算去年申請,說不好聽點有點急於求成。
除了做項目以外,我幾乎沒有額外的時間能夠去慢慢的閱讀和積累,就希望老師趕緊快速填鴨式的把知識點告訴我。漢藝的老師是真負責也真有原則,他們不會直接告訴你答案,只是給你一個方向或者一個思路,然後讓你自己去摸索,像是小朋友小時候的學步車。
畢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為了項目質量,我就自覺GAP了一年。所以各位朋友,能早開始就早開始吧,不然可能你只比別人晚開始作品集幾個月,結果就變成了比別人晚一兩年開學。
前面我也說了,作品集不只能申請留學,還能申請保研。其實現在很多學校考研也需要作品集了,然後設計類專業找工作也都要交作品集。
所以,挺慶幸當初沒有選擇DIY,在漢藝學習了很多不同的設計方法和設計思維,在之後的學習工作中都能給我帶來不少幫助。
做完作品集之後,我也更自信了,因為能明顯的感覺到我的作品不論是出發點、創作過程還是最終的成品,都更有邏輯更成熟了。
俞老師帶著我做的VR遊戲
申請季已經來了,我也在做作品集最後的收尾工作(順便許願能申到紐大、皇藝、倫藝中的某個或者全部)。回首做作品集的這段日子,有偷偷抹過眼淚,看到一個項目完成也自己暗自開心了好久。就覺得,苦也好樂也好可能都是成長中的一部分吧。
希望,後面的小同學們,不要像我一樣大三才開始選專業、準備作品集,會讓後面的一切行動都變得特別被動。因為我發現不管是語言、專業知識還是對於學科本身的態度,光靠大學階段的積累,是完全不夠的。
所以,如果決定了就放手去做吧,好的結果至少要有一個起點才可以到達。
如果你還有更多關於藝術留學&作品集相關問題,可以私信問問康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