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六
《中國文藝·向經典致敬》
春晚回顧之旅仍在繼續~
「向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致敬」
——親情歌曲站已到站!
請大家帶好期待值
跟小編先睹為快吧
致敬春晚——親情歌曲篇
1983年除夕之夜,剛剛迎來改革開放的中國億萬觀眾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一臺集歌舞、相聲、小品等多種藝術形式於一體的「茶座式」綜藝聯歡晚會。這對於當時娛樂方式單一的中國百姓來說,無疑是一場饕餮盛宴。
此後,看央視春晚成為中國人過年必不可少的環節。「吃餃子、放鞭炮、看春晚」,在改寫中國幾千年的年俗文化過程中,一次次給全世界的華人觀眾帶來期待和驚豔。
2014年,央視春晚被定位為國家項目,它肩負起凝聚世界華人情感,展示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內涵的使命,陪伴電視機前的中國百姓走過了36個年頭。
《中國文藝·向經典致敬》本期致敬——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
本期嘉賓
(從左至右)
網絡達人:趙萌萌(大萌子)
歌手:王錚亮
1997年、2004年春晚總導演:袁德旺
作曲家:車行
歌手:張邁
蒙古族歌唱家:烏日娜
唱作人:諾爾曼
春節是家的表達,回家過年是每一個中華兒女心底最強烈的願望。在這個重要節日裡播出的春晚,將十幾億中國人的鄉愁與親情得到充分的釋放,血脈親情也成了歷年春晚著重表達的主題。
1999年《常回家看看》
90年代是社會大變革、經濟大發展的年代,很多人選擇離家打工,整個社會在追求經濟發展時,忽視了人們內心的情感。這一時段,春晚推出了許多關注家庭的歌曲。1999年的《常回家看看》是爆發點,喚起了人們內心深處最溫柔的情感,讓迷失的人重新找回了方向。
時近20年,《常回家看看》這首歌一直傳唱度不減。2013年7月「常回家看看」被寫入法律,喚醒社會上更多對老年人的關注,可見這首歌曲的社會影響力。
《常回家看看》的作者和演唱者來到《中國文藝》的現場,與我們回憶這首經典佳作的創作過程。
2006年《吉祥三寶》
進入21世紀後的春晚,推出了像《想起老媽媽》、《天之大》等一批優秀的親情歌曲。有一家人讓人們印象深刻,他們就是2006年春晚舞臺上演唱《吉祥三寶》的布仁巴雅爾、烏日娜和她們的侄女英格瑪。
歌曲《吉祥三寶》中一問一答的暖心演唱,不僅展現了草原上清新的風景,更成為2006年春晚的一灣清泉。
2018年9月19日晚,布仁巴雅爾因病去世,終年58歲。吉祥三寶痛失一寶,在布仁巴雅爾老師離開三個月後,他的夫人蒙古族歌唱家烏日娜和女兒諾爾曼首次公開亮相,在《中國文藝·向經典致敬》的舞臺上,與我們回憶屬于吉祥三寶的時光。
2014年《時間都去哪兒了》
2014年春晚上,一首暖心的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唱紅許多人的眼睛。平淡的旋律和娓娓道來的歌詞,配合著網絡名人大萌子30年父女合影,令觀眾忍不住落淚。「時間都去哪兒了」迅速成為一句流行語,也引發了全民的感嘆潮。
近幾年,春晚舞臺上也誕生了像《當你老了》《時間都去哪兒了》《父子》等親情歌曲。這些歌曲傳遞了中國的孝道文化,表達著中國人內斂深沉的父子之情與母子之愛,也引發了每個人關於親情與孝道的共鳴與思考。
致敬詞
除夕夜裡的娛樂盛宴
辭舊迎新的精神大餐
當代中國的集體記憶
光輝歲月的長情陪伴
用歡笑給年輪加個封面
以溫情為成長做個標籤
傳遞思念,見證團圓
舞動吉祥,唱醒春天
任憑時光流轉
祥和歡樂不變
歲歲難忘今宵
年年不見不散
致敬詞撰文:楊啟舫
1月26日(周六)晚18:00
CCTV4《中國文藝·向經典致敬》
與您準時相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