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聖經》是上帝寫給人類的情書,那麼「教堂」就如一首首凝固的戀曲。
有人說基督信仰是浪漫的,上帝是我們摯愛的良人,《聖經》是祂寄出的磅礴情書,章卷之間漫溢著偉大的愛。如果說《聖經》是上帝寫給人類的情書,那麼「教堂」就如一首首凝固的戀曲。
作為基督徒禮拜的場所,《聖經舊約》記載了教堂的雛形:約公元前1450年,猶太人在摩西的帶領下出埃及,眾人「用皂莢木鑲金葉,棚用氈皮精飾」,修了一座聖帳幕以敬拜上帝。
神聖而莊嚴的教堂,是「天與地」的連結之處;「短暫與永恆」的交融之所。有著超越空間本身的精神涵意。不僅是為彰顯上帝的榮耀,更承載著歷史沉澱的文化,講述著生生不息的信仰傳奇。
每個承載著精神魅力的教堂
都仿佛上帝永恆之愛的羽翼
▼
Bosjes Chapel,South Africa
上帝的羽翼
這座令人一見傾心的優雅教堂,坐落在開普敦城外風景如畫的 Bosjes 農場。宛如優美的協奏曲,堪稱現代建築史無與倫比的經典。
教堂輪廓與周邊山脈呼應,起伏的天幕與環境的景色相襯,周邊的水池和通透的玻璃呼應,讓建築仿佛輕盈的浮於空中,無限融合延伸至綠谷和山脈的景致之中。
設計從《聖經詩篇》中汲取靈感
上帝啊,你無盡的愛是多麼偉大
你是我們的磐石、盾牌和避難所
優雅起伏的白色波浪形外觀,呈現出對稱而均衡的完美構圖,以及舒緩蜿蜒的光學效果,恰似上帝的羽翼漂浮在山谷之中。
建築的其他附屬功能巧妙地隱藏在底座內,或分散在周圍花園的外角,保持了建築及空間的絕對凝練和純粹。
內部空間同樣連續而完整。拋光的水磨石地板內部反光,起伏的白色天花板隨光線投射出系列陰影,有如神聖的光影之舞。
漂浮的夢境
日本新建成的「雲之澤」教堂,取代原先的「白之翼」教堂,作為 La-Vienna 婚禮大廳的組成,是銘刻生命中最重要日子的地方。
教堂通體通透,面向前方的花園、水面和大片綠植無限敞開。柔和的曲線和通透的玻璃,仿佛自然中棲息的輕盈雲朵,包裹著夢幻般的光影。
教堂白的純粹而絢爛,閃耀而明亮。極簡的天花板上垂下雙曲面的圓形支柱,與純色的地面上下聯通,好似天然的白色鐘乳石。
建築平面由數個直徑5米的圓形連綴而成,雙曲線形的基座營造出漂浮教堂的印象,猶如婉轉的夢幻曲。在水面的映射和柔光下,增添了更多輕盈而浪漫的氛圍。
日本傳統中,走過通向婚禮臺的通道被稱為「處子之路」(Virgin Road)。
「雲之澤教堂」的「處子之路」用柔光板覆蓋玻璃珠,折射的光線變幻表情,水面的漣漪投射天頂,蕩漾出一片生機盎然的自然奇觀,恰如情感之路上的每份驚喜與感動。
「此刻我們寫下人生的全新篇章,如同等待書寫的白紙,歡樂滿溢,幸福與共,憧憬著夢想和希望,更新著生命所有的光彩。」
「雲之澤」教堂融匯自然元素「石,光,水,綠色,樹木」,將愛的精神轉化為完美的形式,鐫刻出夢幻般的閃亮記憶。
Saint-Pierre Church,France
大師的傳承
法國南部小城費爾米尼,有座外表看似平凡無奇的教堂:聖皮埃爾教堂。
但步入其中,你就會被它的別有洞天徹底震撼。牆壁上耀眼的閃光,星羅棋布,恍惚間,仿佛置身星辰大海。
這座教堂是「建築大師」柯布西耶的遺作,是作品中歷時最長、經歷最坎坷,卻最終最美妙的一個,直到過世41年才最終完工。
外表密不透風,內部卻別有洞天。步移景異,散開的圓洞如星雲不斷閃爍。舉頭三尺有真神,還有日月星空。
玻璃導光管引入陽光,星雲投射到牆面再形成水波狀的光路。隨太陽角度的變化光路如潮水般漲落,如夢境般唯美而迷離。
正午時刻,光束會短時間直射牆面,如同「日晷」。光影在這裡匯聚,被塑形、染色、流轉變幻,如同光影的感官盛宴。
1953年,法國國家重建和規劃部長出任費爾米尼的市長。開啟這座教堂的設計計劃。
1964年教堂方案成熟,但主教希望降低預算,於是柯布做了適度妥協,將教堂輪廓改小。遺憾的是還未最終定稿,1965年初,柯布遊泳時因意外去世。
市長帶頭組建柯布西耶之友協會,希望繼續把項目完成。1971年,教堂終於籌集到資金,工程委託柯布西耶生前助手 Louis Michel 和 Jose Oubrerie 修訂圖紙。
項目的實施一波三折。1973年剛開始施工,5年後就因為資金匱乏而被迫停擺,留下澆築完的教堂地面與信眾席,而難度極大的穹頂,始終無法完成。
至市長1989年辭世前,教堂依舊沒有完工,項目的希望轉落到他兒子身上。直至2004年,新任市長再次宣布重啟,並由教區主席出資建設。
2006年12月29日,聖皮埃爾教堂終於完成。歷時半個世紀的設計施工、停工重建,最終彌補了歷史的遺憾,不只是對大師的崇敬,更是時代的勝利。
Light of Life Church,SOUTH KOREA
信仰的隱喻
韓國「生命之光」教堂位於 Gapyong 波利山南面,距離首爾30公裡。
項目始於2008年,一名基督徒企業家,向牧師無償捐贈大量西伯利亞紅衫木,期望能有一座凝練信仰的教堂。
教堂建築完美融入當地景觀。內部禮拜堂展現出與外界截然不同的、不可思議的「內部體量」,就如同「自己的小宇宙」。
新教追求樸素的表現形式,反對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因此教堂嚴格遵循教義的原則,在表現基督教象徵符號的同時,試圖從儀式、哲學、精神和藝術角度,喚醒每個進入者的情緒。
著名的神學家加爾文認為,傳統的圓形宗教場所,更接近早期教會的精神。代表了人類在上帝面前的絕對平等,所有人都能讚美上帝,親身沐浴在神的光輝下。
圓形中央,有由厚重的鋁材製成的十字架,用電弧焊撕開,既暗示出耶穌所受的苦難,又通過材料的光澤展現重生的喜悅。
十字架牢牢固定在水中央,靠近它必須涉水。不僅象徵了洗禮,也象徵著以色列人過紅海和約旦河的歷程。
半球形圓頂參照《創世紀》中提到的天堂穹頂。位於「蒼穹之下的水體和蒼穹之上的水體之間的」神秘形式,不僅寓意「神之完美」,也代表了整個世界。
圓屋頂的表面由垂直擺放紅衫木樹幹組成。834根各不相同的樹幹,直立擺放,如同一整片森林,講述著重生和復活的故事。
這個神聖而精緻的教堂,體現了虔誠的基督徒設計師,通過空間內圖像、故事和符號的隱喻,為所有的來訪者,喚醒的關於靈性與神聖最深切的情感。
White Church,Guangzhou, China
精神的凝練
位於廣東廣州的工業建築群內的「白教堂」,在保留古舊建築遺蹟的前提下,突破傳統教堂涇渭分明的古典手法,以極簡而凝練的方式,賦予宗教建築全新的精神內涵。
大面積無幹擾的純白,讓感官超脫時代和環境的喧囂,純粹的感受空間的秩序和光線的存在。安寧、明朗、祥和,具有著視覺和精神的雙重淨化。
空間內部以簡練而極致的對稱空間,凝練了傳統教堂的秩序美,使人在自然光線的引領下,循序漸進的感受靜謐,莊嚴而聖潔。
頂部幾何塔樓形式的天窗,讓陽光在室內每個角落自然流瀉,沒有附加於建築的贅述以及無中生有的變化,輕靈通透的建築本身,就如同一首沉吟的讚美詩。
室內鐵藝的拱圈裝置,幾何的流暢曲線,材料的堅實質感、深沉的鐵質原色,與白色空間形成極致的對比,對稱的秩序美,使人感受到循序漸進的靜謐。
光是精神意念的抽象,更趨向神性,反映了特定的精神內涵。因此頂部垂直豎向的照明和光芒,是善的隱喻,更如同對神的期盼,以及對安寧的歸屬感。
安藤忠雄曾說:「建築空間的創造,即是對光之力量的純化和濃縮。」白教堂的魅力,突出了信仰的純粹,還有人們對終極的盼望。
Basilica Sanctuary of Our Lady of Tears
神跡的見證
這座義大利錫拉庫薩的「滴淚聖母教堂」,被佔地近1.7萬平米的植物園環繞,是整個西西里島最大的朝聖教堂。
1953年,一座聖母瑪利亞的雕像,奇蹟般地流出了淚水。為了紀念這一神秘事件,政府舉行空前的設計競賽。
最終來自巴黎美院的 Michel Andrault 和 Piere Parat 以雕塑般凝練的設計脫潁而出。
由於地下發掘出遺蹟,「滴淚聖母教堂」歷時28年方完成。摒棄繁瑣的裝飾,以現代的方式,重新演繹世紀傳承的高聳形態。
純粹而深刻的美,純粹源自樸實無華的結構。紀念碑般的鮮明特性,不僅成為西西里的地標,更是當時宗教建築的先驅。
空間形態表面寓意著淚滴落下的形狀,映襯著導致教堂建立的神聖事件。更有著深層的宗教內涵:象徵著上帝指引下的人性升華,更如同指引信徒走向神性的燈塔。
主教堂的內部直徑為71.4米,周圍有五個小禮拜堂,地下室中還有11個獨立的小禮拜堂,以及三個博物館,其中一個專門用於安放和紀念流淚的聖母像。
粗糙的混凝土牆壁,與外牆明顯的灰色紋理,與教堂內光潔的大理石板,形成灰與白、粗糙與精緻的鮮明對比。
垂直的窗戶條,交替著建築外牆的節奏,仿佛有一種自上而下的聖光,沐浴和籠罩著內部空間,具有不可思議的神聖力量。
Crystal Cathedral,California,USA
信仰的力量
1968年春,羅伯特 • 舒樂博士 Robert Schuller 決心在美國加州,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建築師菲利普 • 詹森說出了自己的夢想:
「我要建造的不是一座普通的大教堂,而是要建造一座人間的伊甸園,任何人身處其中,都猶如置身天堂。」
菲力普 • 詹森問他:「預算多少?」
舒樂博士坦率地回答:「目前一分錢也沒有,所以造價是100萬美金還是1000萬美金,根本沒區別。重要的是水晶大教堂本身,必須要有足夠的吸引力。」
後來,水晶大教堂預算定為700萬美金。對於當時的舒樂博士而言,這不僅是超出他能力的數字,更是超出眾人理解的天文數字。
當天夜裡,舒樂博士拿出一頁紙,在上面寫下「700萬美金」,接著又寫下10行字:
1. 尋找1筆700萬美金的捐款。
2. 尋找7筆100萬美金的捐款。
3. 尋找14筆50萬美金的捐款。
4. 尋找28筆25萬美金的捐款。
5. 尋找70筆10萬美金的捐款。
6. 尋找100筆7萬美金的捐款。
7. 尋找140筆5萬美金的捐款。
8. 尋找280筆2.5萬美金捐款。
9. 尋找700筆1萬美金的捐款。
10. 賣掉1萬扇窗戶,每扇700。
從此,舒樂博士開始了苦口婆心、堅持不懈的漫長募捐生涯。
第60天的時候,富商約翰 • 可林被水晶大教堂奇特而美妙的模型所打動,舒樂博士得到了100萬美金的第一筆捐款。
第65天的時候,一位聽了舒樂博士演講的夫婦,捐出了1000美金。
第90天的時候,一位被舒樂博士不懈精神感動的陌生人,開出了100萬美金的支票。
到第8個月的時候,一名捐款者對舒樂博士說:「如果你的努力能籌到600萬美金,那麼我會支付剩下的100萬美金。」
第二年,舒樂博士以每扇窗戶500美金的價格,請求美國人認購水晶大教堂的窗戶,募捐方式為每月50美金,10個月認領完。
實際情況比預想的要好得多,還不足6個月,一萬多扇窗戶就全部認購完畢。
最終,建造水晶大教堂總共花費超過2000萬美金,是最初預算的近3倍,全部由羅舒樂博士一點一滴籌集而來。
1980年9月,歷時12年,「水晶大教堂」終於竣工,作為當時世界最大的玻璃建築。不僅是建築史的奇蹟,更成為全世界爭相慕名瞻仰的,名副其實的「人間伊甸園」。
面對「水晶教堂」,你會深深的感受到信仰和堅持,所創造的聖境。
千百年來,我們虔誠的來到教堂
走進的不僅僅是一個建築或空間
更好像是一片靈魂的永恆棲息地
如同親身沐浴在上帝的聖光之中
感受著超越一切言辭的救贖力量
References
1. designboom|steyn studio’s bosjes chapel in south africa is crowned with a sculptural roof canopy
2. ArchDaily|Bosjes 教堂 / Steyn Studio
3. dezeen|Steyn Studio’s chapel frames dramatic views of South African countryside below its sinuous roof
4. ArchDaily|生命之光教堂 / shinslab architecture + IISAC
5. http://www.globevision.org/features/firminyeglise/
6. https://journals.openedition.org/lha/194
7. architecturaldigest|Philip Johnson’s Crystal Cathedral Gets a Makeover
8. archdaily|AD Classics: Basilica Sanctuary of Our Lady of Tears / ANPAR
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83a81fd01017u1l.html
10. bdcnetwork|Philip Johnson’s iconic Crystal Cathedral to be modernized, made 『intrinsically Catholic』
11. Losanno,
D. and Spizzuoco, M. (2018)Monitor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Seismically Isolated 「Our Lady of Tears」Shrine in Syracuse. Ope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8,373-410.
12. https://www.lemonde.fr/culture/article/2013/02/15/un-succes-sans-partage_1833341_3246.html Accessed May 11, 2020
13. https://www.paris-art.com/architecture-a-grands-traits/ Accessed May 11, 2020
禮拜天教堂的禮拜,才是地上最美的模樣
| 詩篇 34:8 |
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
投靠祂的人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