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家長都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學習,從孩子剛上小學一年級就要求孩子考100分。
例如:
孩子:「媽媽,我考了98分。」
媽媽:「誰誰考了多少分?人家能考滿分,你怎麼就不能呢?」
孩子:「媽媽,我數學考了98分,語文考了99分。」
媽媽:「嗯,不錯,要是能考雙百就更好了。」
孩子:「爸爸,我考了第二十二名……」
爸爸:「我花了那麼多的錢給你顧家教,你怎麼著也得考進前二十名啊!」
上述的現象雖然都是不同的回答,但都是變相地向孩子要成績,而忽視了學習該有的目的。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是把目標定在孩子的分數上來,而是應該定在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態度、方法、興趣、以及對知識的把握程度上來。
01一味地向孩子索要成績不僅起不到作用,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
假如家長要求孩子什麼孩子都能實現,那麼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應該是學習優異的,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一個好的成績呢?
所以家長向孩子要成績只是在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把學習變得功利,將孩子推向錯誤的學習途徑。
而滿分是一個成績的極限,一般的情況下大多數孩子根本達不到。因為誰都有失誤和馬虎的時候,就算是大人也不一定能百分之百的全部做對,這種謹慎也是從小到大不斷的提高過程,我們更不能以大人的謹慎去要求孩子。
所以家長打滿分的要求只能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只會讓孩子在不知道下一次考試會怎樣時而不安和痛苦,也會對自己沒把握而惴惴不安,從而影響學習。
02「分數」和「成績」其實並不相等
分數可以反映成績,但是分數並等於成績。分數中除了包含著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外,還包含著對孩子的謹慎和浮躁的態度。
而孩子的謹慎需要逐漸培養過程,並不是一下子就能養成的習慣,所以並不是我們一味的要求孩子打滿分,孩子就可以分析出是由於自己的不謹慎和浮躁的心態所導致的,而主動地去培養自己的這些方面。而只會讓孩子在一次次不能考取100分和一次次得不到家長期望時而變得沮喪和不自信,他們就會失去對學習的興趣,不斷地墮落下去。
03讓孩子發現過程和結果的關聯性
對於任何的試卷,只要是進行了修改,成績肯定是高於原來的成績。所以當孩子修改試卷時,家長要再次給孩子評分,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分數是和過程相聯繫的。
例如:孩子考了85分,如果孩子正確的改正了一道6分題,我們就可以在他試卷上從新寫上91分……
每個孩子都有上進心,喜歡爭強好勝,不願意輸給別人,他們同樣希望自己的成績超越了別人。所以這樣的一來孩子會發現成績是與自己不斷修改和糾正有關係,所以在以後的考試過程中,就會有意識地修改和糾正自己出現的錯誤,才能在做題的過程中獲得提高,產生正確的學習目的。
因此在教育孩子上我們不去虔誠的思考,不用心去學習,只會一味的緊逼孩子打高分又怎麼能真正的教育好孩子呢?所以我們要記住,不要求孩子考試100分,學習不是為了分數,而是為了自己能學會,怎樣更好地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