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
8月29日起,北京本市幼、小、中學開始陸續返校……
「喜!大!普!奔!終於……母慈子孝的畫面要回來了!」
「馬上就要和孩子從『網友』轉為『線下』了,作為老師蠻激動呢,不知孩子們都長高了沒有。」
「光是想想孩子背著書包上學的場景,就忍不住笑出聲兒來!老母親我仿佛一下子年輕了10歲……」
疫情,給我們的生活按下了暫停鍵,卻也留給我們很多的反思自身的時間。
在看過了那麼多英勇就義、生離死別的事跡後,無論是誰,都會對生命有了全新的認知……
現在,孩子們終於開學了,作為家長,我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但回想起這半年多與孩子一同居家學習的點點滴滴,我們也實打實的體會到了老師們的不易。
同時,我們也難得有機會、有時間重新思考:
我們的孩子,未來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他們又會以怎樣的模樣面對未來的世界?
什麼才是盡責的父母?什麼樣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為此,我們特別邀請到幼兒園、小學、中學一線的老師們錄下視頻,送寄語予我們的孩子,送去作為老師的期許與囑託!
那麼在這樣的日子裡,作為家長的我們,又該跟孩子們聊些什麼呢……
新學期,新開始。
讓我們收拾心情,再次揚帆起航!
1
-THE FIRST-
2020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也註定是一個被載入史冊的年份。
這大半年來,發生了太多的事情……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人民日報
2020年,給我們每一個人都上了一堂人生教育課。
面對災難來臨,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
面對國家未來,沒有人能不拼搏奮發。
也許曾經,孩子問過我們:
「我為什麼要學習?」
我們是如何作答的呢?
「是為了找個好工作?」
「是為了光宗耀祖?」
「是為了過上更富足的生活?」
還是……
這些回答無論怎樣看,都顯得那麼蒼白,而2020年這些特殊的經歷,卻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在經歷過227個不能相見的晝夜後,我們再次相聚。
讓我們先來一同聽一聽來自教育一線的北京市第五幼兒園鄒平園長、史家胡同小學特級教師萬平老師、中關村第三小學學生部主任萬霞老師,她們對於孩子真摯的期許與囑託吧。
孩子 我為你加油
回想年初,疫情肆虐。
當面對武漢疫情鋪天蓋地的報導時,我們開始恐慌。家家戶戶配合抗疫,大門緊閉,昔日的鬧市也因此變得冷清。
孩子們巴望著窗外,渴望下樓呼吸新鮮的空氣。各行各業的工作因需調整,有些甚至停擺。
此時,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大眾的視野。
20多歲大學畢業,40多歲赴英進修,60多歲帶領醫護工作者抗擊非典,如今80多歲依然掛帥親徵,奔赴武漢,與疫情作鬥爭。
鍾南山院士,宛如黑暗中出現的曙光,讓我們深刻的意識到:
誰,才是我們需要學習的榜樣!
鍾南山院士
雖然這個世界有時很殘酷,
但幸好,人心很溫暖。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湧現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進典型。
為弘揚他們的忠誠、擔當、奉獻的崇高品質,根據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11日下午表決通過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授予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士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決定,授予鍾南山「共和國勳章」,授予張伯禮、張定宇、陳薇(女)「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
「幸得有你,山河無恙!」
疫情過後,當孩子再問起:
「媽媽,我為什麼要學習?」
我們可以堅定地告訴他:
書中未必有黃金屋,但在「書」中,一定可以遇見更好的自己!
知識不僅能改變我們的生活,還能救他人於水火!
當危險來臨時,我們不是恐慌、害怕,而是用自己的知識去戰勝危險,用自己的勇敢和擔當去化解災難,成為國家和人民的中流砥柱。
同時,在疫情背後,我們也應該思考一些更為宏大的主題,即關愛生命、關心人類、關懷自然。
這些經常被忽略的主題,是巨大的災難給我們上了深刻而慘痛的一課,並給我們布置了沉重而長遠的作業。
2
-THE SECOND-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一次社會性的「集體剎車」,讓人們慢下了腳步,開始重新審視生活……
春節過後,由於疫情的原因,我們的孩子不得不在家,在老師的指導下,靠自覺自律,居家學習一段時間。
但,這也讓不少孩子竊喜,認為:
「在家學習=沒人管=愛學不學」
這樣的觀念,可讓家長操碎了心,甚至一度處於崩潰邊緣。
其實,這段「特殊時期」就好比是試金石!
我的孩子是否自律?會不會自我管理?
是否善於學習?有沒有好的學習方法?
這些都已經一一展現,這半年來,孩子學習上的差距是如何拉開的……這些都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讓我們來聽一聽北京景山學校特級教師周群老師、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特級教師何杰老師他們是怎麼說的!
越自律 越強大
在孩子的口中,您是不是經常聽到這兩個詞,一是不知道,二是還行。
高頻詞
不知道
「你以後想做什麼?」
「不知道。」
「你夢想的大學是哪所?」
「不知道。」
「你喜歡的職業是什麼?」
「不知道。」
……
像這樣,沒有目標意識的孩子,導致他在學習、生活中採取的應對措施必定是消極、盲目、被動、應付。
高頻詞
還行
「最近學得怎麼樣?」
「還行。」
「難嗎?」
「還行。」
「考得咋樣?」
「還行。」
……
這樣的孩子,往往以得過且過的心態度過每一天。
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目標意識在哪裡?孩子的目標意識又在哪兒呢?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目標意識會從各方面有所改變,但他最初的目標意識恐怕來源於各位父母期待的目光。
也就是說父母的目光在哪裡,孩子的目標意識往往就在哪裡。
「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深遠。」
作為家長,我們要少計較眼前的得失,多從孩子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問題。結合孩子個人的興趣、能力,選擇最適合他的發展方向。
有報導稱,近半數以上的中學生沒有明確的目標意識。
為什麼呢?因為有些家長期待的目光盯得過於功利。
比如,在填報高考志願時,一位媽媽對兒子如是說。
媽媽:長大以後你做金融家。
媽媽:像爸爸那樣,挺神氣的!
媽媽:你看,咱家想買什麼就買什麼,
想怎麼花錢就怎麼花錢……
兒子:哦。
這樣,往往會導致有些孩子沒有社會責任感,也沒有家庭責任感,不知道學習為了什麼,因此沒有學習的目標意識。
李蘭娟院士
李蘭娟院士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這次疫情結束以後,希望國家給年輕一代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把高薪留給德才兼備的科研、軍事人員……適當管控娛樂圈那些『明星』動輒上千萬的片酬!只有少年強則國強,為祖國未來發展培養自己的棟梁之才!
希望媒體,教育部門,全社會能夠形成一個共識,那就是教育我們的孩子要崇尚科學,要尊重科學家,要努力成為科學家。
疫情過後,希望全社會樹立健康觀念,樹立生物安全意識,多科普健康知識,多一些憂患意識。」
這些話振聾發聵,也給孩子們思考人生目標、學習目標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學習目標對學習行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崇高的目標可以產生強大而持久的學習動力,學習行為對學習目標則具有反作用。
確定人生目標、學習目標後,要「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張藍圖幹到底」。
孩子,是民族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是未來的主力軍。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
值此開學之際,家長們不如和孩子靜下心來聊一聊:
我努力學習是為了什麼?
我究竟想成為怎樣的人?
我們要把孩子向正確的方向引導,強化擔當責任,塑造民族魂魄。
讓孩子成為一個頂天立地,敢於衝鋒,胸懷家國,勇於擔當的人。
而如何把孩子培養成這樣的人,則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的責任。
特邀嘉賓:
北京市第五幼兒園書記、園長 北京市特級教師 國內知名學前教育專家 鄒平老師
中關村第三小學學生部主任、紅山校區執行校長 萬霞老師
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胡同小學 語文特級教師 萬平老師
北京景山學校 語文特級教師 周群老師
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語文特級教師 何杰老師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首都教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產經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