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玄學燒友群體裡面,煲機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一直都備受爭議,有人說這是耳機正常工作的必經之路,也有人說煲機實際效果聊勝於無。而一直以來,煲機方法並沒有一個標準的,各家耳機煲機標準差異巨大,小至自然煲開,大至各種噪聲輪番煲透,各種天馬行空的奇招就不一一介紹了。
網上各種觀點各種言論和科學研究,有些是真有其事,但有些又是按照自己目的和意圖去對小白「雙盲」,其中可確信的並不多,從而導致行業亂象叢生。究竟煲機方法有沒有用,煲完究竟變化究竟有多少呢?今天小編我來說說自己個人的看法。
煲機究竟是什麼?
按照一般常識來說,煲機是讓耳機的單元經過一段時間工作後進入穩定的工作狀態,這樣能讓耳機聲音表達更接近正常狀態。然而這些讓人爭得臉紅耳熱的說法究竟是科學還是偽科學,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不過是茶餘飯後的談資,回歸正題,讓我們來看看以下廠家推薦的煲機方法吧。
達音科在產品介紹上推薦的煲機方法
索尼推薦的煲機方法(圖片來自JD)
鐵三角推薦的煲機方法(圖片來自JD)
在上述三張圖中,他們煲機的方法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耳機經過一段時間工作後,才能進入正常的發聲階段,煲機產生的影響是事實存在的。那麼問題又來了,哪些耳機需要煲,煲的時間多少,煲完後效果又如何,還有最重要的是,怎麼去煲。
哪些耳機要煲?煲多長時間呢?
根據原理,煲機只對有單元折環的動圈耳機有效,至於比較另類的平板耳機(平面振膜耳機),還有以乾冷著稱動鐵耳機以及高大上的靜電耳機都是基本不用煲的。至於為什麼說基本不用煲呢,因為整幅耳機中的線材也需要煲的,但煲線所需時間遠少於對動圈單元煲機所需時間。
常見的平頭耳塞動圈單元
而越大的單元,需要煲的時間就相對更長一些,就是說使用大耳機的時候,所需煲機時間會相對更長一些,一般小耳塞,所需煲機時間會相對短很多,而具體煲機時間長短,又要根據具體使用振膜使用材料而定,煲機前後會有的聽感變化。
大耳雖好,但成型時間相對較長
煲機後實際效果如何?
一般來說,煲機前後對比亦不會出現大幅差距,簡單點說就8分和10分之間的差別,僅僅在聽感上的區別,素質上並沒有太大變化,舉個例子熱銷一時的創新Aurvana LIVE!,煲開前後並沒有過大的差別,僅在低頻量感中存在細微的變化。
熱銷一時的創新Aurvana LIVE!
而影響煲機前後聽感變化的因素,一部分是來自耳機本身特性,另一部分是聽者自身耳朵和大腦對聲音的反應問題。
首先說一下耳機本身,市面上大多數耳機雖然同為動圈設計,但實際上在使用的單元尺寸和材料方面是有差異的,因此煲機帶來的變化效果不盡相同。諸如JVC的碳素振膜,還有國內流行一時的鈦振膜等等,他們煲機後的聽感會有微妙的變化。而部分低端入門產品,例如一般手機配塞或者地攤貨之類,即使煲機後也不會有較大區別。因此煲機是否有用,要看具體的耳機而定。
JVC的碳納米管振膜
其次,影響煲機後實際聽音效果的,更多的是聽者本身的耳朵和大腦對聲音的反應,簡單而言,聽者的「木耳」程度。如果聽者聽覺本身不靈敏,高度木耳,就算解析再細緻入微,聽者也無法領悟其中的奧妙,更別說欣賞了。
那應該如何煲機呢?
煲機方法各有特色,各廠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推薦方法。而小編在這裡推薦兩種比較普通的自用方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種,如果各位家裡還有收音機的話,不妨調到空白電臺的白噪聲進行煲機,比正常聽歌2/3音量即可,每天播10~20小時,一個月下來基本上煲完。但這種方法有個缺陷,個人覺得靠白噪聲煲出來的耳機,聲音方面會略微幹一點,齒印也會略微明顯一點。
手機上收音機APP也可用作煲機
第二種自然煲開,每天早晚上下班乘車時正常聽音樂1小時,晚上在家用2/3音量播放自己喜歡的音樂,這種方法尤其是每天坐公交地鐵的上班一族。這樣也有一個不好的地方,煲機時間跨度比較大,需要有耐心。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煲機切忌使用高音量,因為讓耳機長時間運作在過高音量下會對耳機單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壞,特別在某些單元質量較差的耳機上尤為明顯。
總結
儘管耳機煲機老生常談,但耳機煲機後確實會讓耳機聽音上變化,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實際聽感變化程度,不僅受耳機本身特性影響,更受聽者自身聽覺能力因素的影響。所以小編覺得煲機是否真的能帶來聽感改變,不能一竹竿打死一船人,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今天的超能課堂快結束了,謝謝大家的觀看,內容淺顯易懂,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