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揭秘廣州火車站 昔日曾是亂葬崗
廣州第一鍾:2004年曾變成手錶
1974年的廣州火車站。圖片來源:《廣東新聞》
1974年12月17日,一家人在廣州火車站前合影留念。拍客梁婉冰供稿
80年代的廣州火車站廣場,可見疏導交通的綠島。資料圖片
1988年的廣州火車站,前方已經建起高架橋。圖片來源:《廣東新聞》
昔日上火車,常見這樣又拉又推又踹又託的情景。資料圖片
建設一波三折1958年施工1974年啟用 曾選址梅花村、流花公園和德勝崗
1974年4月10日,一座在當年老廣看來富麗堂皇的巨大蘇式建築,在羊城市郊流花地區拔地而起。這座建築就是廣州火車站,一座廣東乃至華南地區最重要的鐵路樞紐,40年前從一片亂葬崗中誕生,40年後又即將迎來自己的重生——四十不惑的廣州站,在兩年後將迎來歷史最大規模的改造。
這座凝聚了廣州人集體記憶的老火車站,究竟走過怎麼樣的裡程?現在,請跟隨本報記者來探訪它曾經的孩提時代。
文/記者張晨、杜萌
三方案綜合 確定現選址
當年選址流花公園,和現在地址很接近,但定在流花公園,對於鐵路運行不是很有利
方案一:東山梅花村
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廣州城市規劃發展回顧》一書記載,商量廣州火車站選址時,各路專家從眾多的選址方案中確定了三個備選方案。方案一是把車站由大沙頭搬到東山梅花村。但規劃部門認為,這樣還是距離市區較近,並無法有效緩解市內交通壓力。
方案二:流花公園
搬遷到現流花公園,以人民北路為車站的主出入口,如果車站建成,可以引一條鐵路線連接珠江大橋至佛山,一條鐵路線連到南站,一條線通北京,一條線通九龍。不過,這個方案亦有缺點:由於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確定城市逐步向東發展,而把廣州車站搬到城市西面,選址顯然不盡合理,鐵路運行也並不順利,鐵路部門也不完全同意此方案。
方案三:下塘村西德勝崗
搬至下塘村西德勝崗,以小北路、倉邊路為鐵路客流進入市中心區的主幹道。當時主持廣州市政府工作的領導卻認為此方案存在問題,新火車站搬到下塘,火車站建成後,城市中心區被壓得死死的,而且車站將來沒有擴展餘地。
因此,綜合以上幾個方案,經鐵道部正式批准立項,最終選定流花地區(現廣州火車站地址)解放路以西一片亂葬崗作為廣州火車站新站址。
矗立於郊區 當年好富麗
平行站臺設計具前瞻性,免去上下車費力拖拉行李之苦
如今廣州火車站及其站前廣場是廣州有名的專業市場聚集之地,人流密集程度非常大。可是,據一些老鐵路和老廣州回憶,建站之初的上世紀50年代到車站建成的上世紀70年代,廣州火車站所在的流花地區一直是人跡罕至的郊區地帶。
據1983年進入廣州火車站,在廣州站工作已有30餘年的「老鐵路」湯家禮回憶:以前的流花橋一帶,在民國時期一度是國民黨反動派槍殺革命群眾的刑場,人跡罕至、氣氛肅殺,亂葬崗的稱呼才因此得名。
但就在這一片亂葬崗上,廣州車站拔地而起。1958年到1959年,政府組織一萬多人參加新客運站和珠江大橋的修建工程。到1962年,新客站的站場和站前廣場的土石方大部分已經完工。但由於國民經濟的調整,新客站工程於當年停工。
直到1967年,新客站工程終於被批准復工,但遲遲沒有開工。就這樣一直拖到1972年6月,新客站才開始第三輪建設。1974年,新的廣州火車站正式完工並投入運營。
今年77歲的陳老伯是廣州某機關的退休幹部,1975年他和同事去武昌開會,第一次走進了廣州火車站。說起當年的感受,他用了四個字「富麗堂皇」來概括。一進入火車站,裡面既寬敞又明亮,地上鋪著光可鑑人的水磨石,讓人感覺像進了宮殿。
在廣州火車站,陳老伯還第一次坐上了當時屬全國首例的自動扶梯。工作人員告訴他,扶梯是上海剛剛生產出來的。
除了車站大樓富麗堂皇,火車站內與列車地板平行的站臺設計以現在的角度看來,也很具有前瞻性,免去了乘客上下車時,費力拖拉行李之苦。用現任廣州火車站客運車間副主任梁志衡的話說就是「極具人性化」;畢竟由於時代限制,人性化的等高站臺設計在當時的設計中實屬罕見,鳳毛麟角。要知道,比廣州火車站年輕九歲,建成於1985年的西安火車站,直到現在還不是等高站臺,乘客上下列車實在費力。
往日無圍牆 常見「蹭車族」
為防止坐「霸王車」,車站不得不派工作人員守在東西兩端
由於車站地理位置處在當時的亂墳崗,火車站車道外面便是農田,也沒有圍牆和護欄,經常有人渾水摸魚,從旁邊混進車站上車。
為了防止坐「霸王車」的情況頻繁發生,工作人員不得不經常守在車站的東西兩端,這可能算是車站的一個缺點了。
此外,「老鐵路」湯家禮回憶:由於地處偏僻,廣州站在1974年建成時候,大約也僅有一條公交線路將車站與市區連接,交通十分不便,「一直到10年後的1984年,火車站旁邊才開始興建汽車客運站時,公交線路都還很少,只是汽車站建成以後,公交才慢慢多起來。」老湯說。
但不管怎樣,新廣州站和站前廣場的建成,還是迅速改變了整個地區的面貌。把一片荒無人煙的刑場,建設成今天寬敞、明亮、整潔的廣場。如今,火車站交通四通八達,明朗大方的新建築群排列在廣場四周,一片生機煥發,欣欣向榮。
「廣州站」:原是繁體字
初來廣州的人,出站後抬頭仰望,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廣州站」三個遒勁有力的簡體中文大字,這三個字出自我國著名學者,曾任職中國科學院院長長達29年的郭沫若先生之手。
當年建站之初,本來用的是繁體漢字,因為當時鐵路部門覺得繁體的「廣」字更加優美。但當消息傳到國家語委後,有人覺得事關重大,屬於政治問題。於是,國家語委下文給廣州市政府,文件中嚴厲地指出這種做法是復興繁體字,要求立即改用簡體字。
然而,要重新安裝簡體字,會浪費至少30萬元。於是,廣州市政府專門成立了一個調查處理小組。中大的曾憲通教授當時是小組成員之一,他回憶到:「調查組來到火車站之後,發現繁體的『廣州站』三個字確實已經做好,要拆掉重做確實有困難。」不過後來,調查組突然發現在火車站後面的側門上也掛有「廣州站」三個大字,簡體字書寫,一問是郭沫若寫的,於是工作人員立刻把郭沫若先生手書的三個大字換到了前面。
廣州第一鍾:2004年曾變成手錶
除了「廣州站」三個字之外,站房正面那座達到64平方米的大鐘也常令初來乍到的旅客印象深刻,它不僅是「廣州第一鍾」,也是中國鐵路車站大鐘之最。
據湯家禮和梁志衡回憶,火車站建成之初一直到2004年左右,這個大鐘的錶盤一直是白色方形座鐘式樣。
而在2004年,車站大鐘擺盤卻一度改頭換面,與以前的白色方形老鐘相比,新的大鐘雖然在大小上沒有太大的改變,但是改用了藍色的鐘面,外形上還採用了與以前蘇式建築正方形大眾完全不同風格的橢圓形手錶樣式,指針也由原來的黑色改為銀白色。
不少市民當時都驚訝:想不到新大鐘竟然變成一隻「手錶」了,感覺上比以前的老鍾更加時尚。但是,時尚歸時尚,橢圓形的鐘面似乎與廣州火車站整體的蘇式建築風格並不協調,因此,不少市民反映說橢圓形手錶鐘面並不美觀,後來應廣大群眾的意見,這座「廣州第一鍾」才又恢復到了之前的白底方形風格。
此外,據負責定期維修保養大鐘的工作人員回憶,這座大鐘的運轉狀況一直良好,事實上由於大鐘因長時間的日曬雨淋讓「臉」變得很髒,那次工程的重點其實是在於給它「換臉」,只是很多市民想念原來的風格,才又重新變回了原來的錶盤。
另外,廣州火車站大鐘其實也是站內50座「子鍾」的一座,在火車站的設備房裡藏著一座「母鍾」,它是一堆由二極體、三極體組成的集成電路。儘管「長」得不像鍾,但它卻操控著50座「子鍾」的運轉,保證每時每刻都以準確的時間顯示出來。
施工波折重重
1958年,施工人員開始進場;
1962年,因國民經濟調整,火車站決定停建;
1967年,經有關部門批准復工,但又因「文化大革命」幹擾未能開建;
1971年,上級部門將該項目列為大中型項目,正式復工建設;
1974年4月10日,廣州火車站建成投入使用。
中心廣場:方便旅客進出集散
記者查詢當年的一些文獻資料和論文得知,廣州火車站廣場主要根據人流組織設計,採用對稱車站主樓中軸線的短形平面廣場,東西長達410米,南北寬127米。這個規模從當時全國的情況來看,也算是名列前茅。
最重要的中心廣場,其東西長100米,南北寬97米,面積共計18000平方米,主要為旅客進出站集散,接送旅客交通車輛停放,或者用於迎接貴賓、集會等。火車站站前廣場最初還設計了綠化帶:因為這樣的設計能極大地減少廣場大面積鋪設地磚引起的輻射熱反應,兩個綠化帶分別集散在廣場兩邊,各自寬30米、長97米,全部面積5800平方米。種植冠大葉闊的橡膠榕樹,用以達到遮陽降溫、調節廣場小氣候的效果,看來當時的設計都已將環保與舒適的理念融入其中,真可謂難得。
機動三輪車和微型小汽車站布置在車站大樓西側,東西長105米,寬35米,面積3700平方米。該處接近旅客出口通道,旅客不需要穿越幹道和廣場就可以乘車出站。
公用小汽車停車場被安排在廣場東面,這樣的安排直到今日也一直被沿用,既方便旅客,又可以減少車輛進出中心廣場的麻煩,足見設計者的智慧。
廣場南部還規劃建設了一個近似半橢圓形交通綠島,東西長達110米,南北最寬處達40米,東西段圓弧彎道半徑15米,在環市路東段與解放北路交叉口處設置立體交叉,從而解決了東西與南北向兩條主要幹道相交問題。
周邊建築:因地制宜天人合一
據一些老廣州人回憶:廣州火車站及站前廣場所在地原來是丘陵坡地,自走馬崗由北向西南連綿一片,高低起伏,只有東南面地勢較為低洼。因此,廣場周邊的建築布局就基本採用因地制宜的辦法,避免大量開挖土方,節省了不少工程費用。比如,當時車站大樓首層地面與旅客出口通道屬於同一高度,而二樓樓面則與鐵路站臺地面平行,恐怕在當時也屬於絕無僅有的做法。另外,建築物為求得與廣場空間協調,一般都要求橫向布置。
記者翻閱文獻還了解到,為了求得建築與自然的完美融合,廣州火車站廣場外圍的綠化則儘量利用已有的條件,配合建築布置。如東南面的越秀山,南邊的流花湖都是現有公園,具備一定的規模,樹木蔥翠,可以起到很好的借景作用。特別是東南面的越秀山麓,樹木蔥蘢,繁花似錦,南國風光,盡收眼底,與附近火車站簡潔大方的建築渾然一體。
這種儘量利用南方優越自然條件組織廣場內外綠化系統的設計,不僅可以起到遮陽降溫的作用,同時也體現出南方獨特的自然與建築協調一致的風格。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