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各行各業備受重創,歌神許冠傑(Sam)「重出江湖」,特別於海運大廈露天平臺舉行了一場《2020許冠傑同舟共濟Online Concert》。時值實施限聚令,現場完全沒有觀眾,只在電視機網上平臺直播。音樂會吸引了多達644萬觀眾收看,以紅磡體育館12,500個座位計算,相當於開了大約515場紅館演唱會!當阿Sam唱到回歸前創作的《同舟共濟》時,許多被困在家中人也跟著唱:「必須抱著信心,把基礎打穩,盡力地做我本分,定能突破戰勝黑暗。」
病毒肆虐近四個月,世界各國重大經濟活動幾近停擺,經年累月、精心籌劃的各類大小藝術活動都無法如期舉行,從封國、封城,到家居隔離,不但打亂了市民的正常生活,也影響了人的精神狀態。藝術作為人們灰暗心靈下的療愈功能就更形重要。
然而,有危必有機。疫情導致地面生活停頓,反而促使人們思考另一個藝術空間─近年搞得有聲有色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ong Kong)於2月宣布停辦,改為在接近同期將藝術展移師網上,獲得坊間巨大迴響,也首次令這種以往高高在上的藝術親近大眾,並開拓了藝術品展銷的新空間……
其實,除了雲上展覽外,舞臺工作者也將表演移師網絡平臺,讓人近距離看到表演者的情感流露;世界多個大型拍賣會更作在線競拍,以往人們在eBay只競投一千幾百元的拍品,如今,買家在網絡可投拍上價值5,000萬港元的藝術品!在停工停學停業的半停頓狀態下,藝術活動為我們打開虛擬世界一扇無限可能的窗欞。
每年3、4月,本是百花盛開的季節,也是香港傳統意義上藝文生活最豐盛的月份,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Central藝術博覽會、國際電影節等著名藝術活動都在這段時間舉行,以至香港中樂團、話劇團、舞蹈團、芭蕾舞團等許多本地演藝團體的新季度開鑼也在此時;還有熟悉的東京藝術博覽會、紐約亞洲藝術周,以及著名拍賣行如蘇富比、佳士得等的春季拍賣會等等。然而,一場疫情橫掃全球,一切大型商業活動全面停頓,連一向縹緲於現實以外的藝文世界亦免不了全部停擺,彷彿地球進入停轉之日!
原定舉行的巴塞爾展受到疫情影響而取消,卻轉而為世界級藝術展覽開啟了一個嶄新平臺「網上展廳」。
原定舉行的巴塞爾展受到疫情影響而取消,卻轉而為世界級藝術展覽開啟了一個嶄新平臺「網上展廳」(Online Viewing Rooms),最特別是模擬藝術品掛在家中牆上的版面設計,令上網觀賞者可以產生藝術品掛在家中的感覺。
展覽吸引來自世界各地、逾25萬人次瀏覽觀賞,相比去年實地入場的8.8萬人來說,是覆蓋了更廣泛的觀眾層面,而參與展覽的235家藝廊總共展出逾2,000件作品,成交總值超過2.7億美元。網上展廳展出作品的美國著名藝術家Jeff Koons,對新一期網上新聞《藝術中國》表示:「這有一種非常私人、親密的氛圍。我喜歡看圖片,即便是看著電子版的莫奈繪畫圖片我也很興奮。重點在於一件作品所給你帶來的刺激感覺。」
他又補充說:「能親眼看到原作固然很好,但有時也會因燈光的限制影響觀看效果;每件事物都有利弊,這種在線平臺的好處在於它有利於藝術對話和溝通。」
世界級畫廊在線銷情穩定
巴塞爾在線展的貴賓預展首天,有線上展演經驗的大衛卓納(David Zwirner)畫廊向網上新聞《Artnews》透露,展廳開放後頭幾個小時,已經以260萬美元售出畫家Marlene Dumas作品予一名美國藏家,並且以40萬美元售出瑞典藝術家Mamma Andersson的畫作予亞洲收藏家,另外一張Luc Tuymans的畫作則以200萬美元成交,而Noah Davis的後期作品則賣了36萬美元。
國際畫廊高古軒(Gagosian)的網上銷情亦不錯,他們向《Artnews》表示,在貴賓預展的頭半小時,畫廊已售出Mary Weatherford 有著兩盞氖光燈的混合媒介2019年作品《Splendor in the Grass》,價值 75 萬美元;另一位藝術家Guidi於2019年以黃色單色調創作的《An Instance of Becoming》則以30萬美元售出,中國青年藝術家賈藹力的抽象圖形油畫則以26萬美元成交。
對於這次破天荒的網上展覽,巴塞爾藝術展亞洲總監黃雅君(Adeline Ooi)說:「來自亞洲各地的藝廊反響非常熱烈,雖然網上展廳無法取代我們的藝廊朋友們期待、在實體展會上進行的面對面交流,但我們的項目提供了一個平臺,讓許多藝廊在艱難時期與藏家保持聯繫及建立新的關係。」
對於有畫廊指,每間畫廊只能同時上傳十幅作品並不足夠,她的回應是:「畫廊可以在整個展覽期間更換作品,這意味著畫廊可以展示的作品數目遠超過十件。」
事實上,不少畫廊近幾年已經積極拓展在線銷售渠道,今次巴塞爾在線展的熱烈反應無疑是給予在線藝展一支強心針,證明世界最頂級的藝術展覽一樣可以在在線欣賞,像一些混合媒體的雕塑或者超大型的藝術作品,以往都認為在小小的計算機屏幕上難以感受到立體雕塑的實感與立體感。然而,隨著3D和VR等技術的發展,未來在線畫廊的親身感受將愈來愈真實,足不出戶也可以看遍世界級藝術展覽的夢想指日可待。
在線展擴闊收藏家眼界
國際知名的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香港總監 Shasha Tittmann示,國際旅遊受限制的情況下,是次在線展廳對於業界來說非常重要:「這十分新穎,不是我們先前習慣的藝博展覽會形式,是一個全新體驗,我們亦需要時間適應。」她強調,目前接觸過的收藏家,對是次在線展廳形式感到非常興奮,充滿興趣與好奇,「但目前需要給顧客更多使用在線展廳的指引。」
網上展覽無法取代實體長會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但有助藝廊在艱難時期與藏家保持關係。
另一家國際性的佩斯畫廊(Pace Gallery)則聽到客戶的意見表示,畫廊的展品質量才是至為重要,這才是令收藏家在網上亦會購買的關鍵,因此他們會在香港巴塞爾以外,另外拓展自己的在線展廳,並會附加在線導賞員:「附上作品解說資料,令客戶可以感受到藝術作品背後更豐厚的內涵。」
黃雅君進一步解說:「我們在今次的『網上展廳』計劃收到來自市場各層面的收藏家和畫廊的積極反響,許多中小型畫廊使用我們的平臺作為探索在線觀看室的概念,並與新的潛在買家建立聯繫,大型國際級畫廊則評論說,通過與本身畫廊的網絡平臺的交流推廣活動而受益;我們已經從畫廊和收藏家那裡收到不少的回應,並將進一步完善我們的平臺。」
圖為2019年巴素爾藝術展,大量市民進場參觀。
整體來說,登陸上線觀看巴塞爾在線展的人數達到25萬,比以往要付數百港元入場的人數多出了三倍,這無疑讓高不可攀的藝術展覽變得更為親民,令很多原來不敢踏足藝術殿堂大門的小收藏家和民眾亦開了眼界,許多畫廊亦坦言會因應今次疫情嘗試開展在線銷售的生意,這肯定是為未來藝術體驗開展了一個新的虛擬世界。
因疫情而要將香港巴塞爾展由實體移師在線,卻沒有想到觀眾人數大大增加,以及畫作銷售亦有不錯反應,那麼,在線展會否變成未來藝術展常態?黃雅君回答說,他們正在研究及總結相關數據:「我們已經獲得很多非常有價值的反饋和經驗,並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進行檢討;我們將進一步投資和發展這一項新的數碼技術,以改善畫廊、收藏家與藝術愛好者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