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輩子,遇到過好老師嗎?
面對一群被定義為「問題兒童」,讓人頭疼的「野」孩子們,體罰是唯一的約束方法嗎?
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男主馬修卻不這樣認為,在他看來,輔育院的體罰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讓孩子們更加叛逆。
從此,馬修便開始了孤獨的「改變之路」:
犯了錯的孩子,被馬修悄悄掩護,儘量不讓他們去接受簡單粗暴的體罰;
在孩子們偷了他的樂譜時,他沒有陷入憤怒,而是發現了他們的興趣所在;
在校長命令孩子終止「合唱團」的時候,馬修為了讓孩子們得到改變,將「合唱團」轉為暗中練習......
雖然馬修最終還是離開了孩子們,但他帶來的溫暖,卻在悄悄地改變著孩子們的命運。
遇見一位好的老師,真的可以改變很多學生的人生。
「讓我對討厭的學科產生興趣。」
「讓自卑的我變得越來越自信。」
「雖然我是學渣,但還是很期待聽他的每一次課。」
「勇敢、責任、毅力、體諒……從老師身上,我學到了太多好習慣,可以踐行終身。」
為什麼一位老師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這麼大呢?
因為在教育中,他們有這樣四個心理特質:
1.順應心理
並不是要事事都順著孩子,就是「以退為進」的教育方法。順應心理是先理解和肯定孩子,然後在孩子感到開心的基礎上,提出建議,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我們會發現,校長事實的體罰和恐嚇,對學生的教育並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反而把學生推到了老師的對立面,讓學生更加熱衷於和老師「鬥智鬥勇」。
具有順應心理的老師,會讓孩子從心裡接受自己,並願意聽自己的建議。他們不會把自己固定在老師這個位置上,用高姿態去批評、說教孩子,他們更具有同理心,會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2.讚賞心理
羅爾斯很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上小學的時候經常逃學、打架。在一次逃學中,校長皮爾保羅抓住了他,令人意外的是,校長沒有批評和懲罰他,反而由衷地說:「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將來你一定會是紐約州的州長。」這句話讓小羅爾斯的心裡一震,從此,「紐約州州長」成了他的目標,終於在51歲時,他成為了真正的紐約州州長。
「讚賞」如同是激發孩子信心的阿拉丁神燈,會給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美國心理學之父的威廉·詹姆士有一句名言:「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這也就是典型的羅森塔爾效應,當我們對孩子有積極的回應和態度時,孩子對自己的態度便也會發生改變。
有讚賞心理的老師善於表揚學生,振奮孩子的內心,從而改變孩子的命運。
3.接納心理
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的孔子說:「有教無類。」
就如比爾蓋茨所說的改變了自己生命的老師Blanche Caffiere.
比爾蓋茨是在四年級的時候遇到Blanche Caffiere老師的,那個時候,比爾蓋茨有很多的缺點,比如邋遢、書寫很差。但是在學校圖書館工作的Blanche Caffiere卻接納了比爾蓋茨的這些缺點。
她認真聽比爾蓋茨天真的話,還會花時間和比爾蓋茨交流讀書後的感悟,這讓比爾蓋茨從自己的缺點中走了出來,變得更加優秀。
在孔老夫子的眼裡,不管是智者還是愚者,都是可以通過教育消除差別的。
在有接納心理的老師眼裡學生沒有好壞之分,他們不會隨便給孩子下定義,或給孩子一個固定的角色。 每個人都有缺點,但缺點卻不一定是壞的,用平和的心態接納它,和缺點相伴的優點便會顯現出來。
4.「無為」心理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泰勒在書裡強調,無論管理還是教育,其實選擇助推方式是最能事半功倍,而助推就是無為的最高境界。「助推」不是強勢改變他人的心理與行為習慣,而是通過對他人心理的研究,順勢推出相應的政策引導他人。
陶行知先生的「四顆糖」便有這樣的效果:
身為校長的陶行知先生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時,便把他叫到了自己的辦公室。
在外了解情況後他回到辦公室,發現那名男生正在等他。男孩沒有等來劈頭蓋臉的批評,而是得到了一顆糖,是陶行知對他先到辦公室的獎勵;
緊接著,男孩又得到了第二顆糖,這是陶行知對他及時停止打架的獎勵;
在男孩的疑惑中,他又得到了第三顆糖,陶行知說:「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
這時,得到肯定的男孩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打架。」
就這樣,男孩又得到了第四顆糖的獎勵。
比起說教和懲罰,這樣的教育方式顯然更容易讓孩子接受,也更容易改變孩子的認知。
具有「無為」心理的老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讓孩子感覺不到被教育。
好老師是光,會照亮一生;是人生一輩子的溫暖底色。
成為一個好老師的過程是很難的,所幸的是,在現在的教育行業中,具有這四個心理特質的好老師越來越多。
在這個教師節,謝謝一直辛勤付出的老師們,授予學生知識,教會學生做人,引導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不妨評論區留言,分享下影響你一生的好老師吧!
-END-
(文中所有圖片均來源網絡,侵權可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