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推文|高活性的ZnO-ZrO2氣凝膠與h-zsm-5集成用於二氧化碳合成芳烴

2021-02-14 ZhanGroup

文章題目:

Highly Active ZnO-ZrO2 Aerogels Integrated with H-ZSM-5 for Aromatics Synthesis from Carbon Dioxide

文章信息: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hysical Chemistry of Solid Surfac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Chemistry for Energy Materials,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Green Chemical Productions of Alcohols, Ethers and Esters,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文章下載網址: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atal.

文章簡介:

對於在CO2直接加氫成高價值的化學品研究中,雙功能催化耦合CO2-甲醇和甲醇-碳氫化合物是非常具有前景的合成方法,由於CO2的惰性和C-C偶聯的高活化能,雙功能催化劑的生產效率較低。我們報導了一種由ZnO-ZrO2氣凝膠和沸石H-ZSM-5組成用於CO2加氫成芳烴的高活性雙功能催化劑,ae-ZnO-ZrO2/h-zsm-5催化劑在340℃、40bar的反應條件下,芳烴的空時產率可達0.24g·goxid-1·h-1,優於之前報導的改性Fischer Tropsch催化劑。研究表明,採用溶膠-凝膠法結合超臨界乾燥法製備的ZnO-ZrO2氣凝膠催化劑不僅具有較高的比表面積,而且提供了大量的氧空位,甲醇中間體在ZnO-ZrO2上的生成速率主要由氧空位總量決定。此外,該雙功能催化劑在工業相關條件下的穩定性能具有廣闊的工業應用前景。

圖1 不同金屬氧化物與H-ZSM-5組成的雙功能催化劑的催化性能。

(a)芳香烴的CO2轉化率、CO選擇性和空時產率(STY)。STY表示每克氧化物催化劑每小時所含芳香烴的克數。(b)各種雙功能催化劑的碳氫分布。(c) ZnO-ZrO2混合氧化物製備方法對雙功能催化劑催化性能的影響。(d) ae-ZnO-ZrO2/H-ZSM-5上烴類的詳細分布。

作者對不同金屬氧化物與H-ZSM-5組成的雙功能催化劑對芳香烴的CO2轉化率、CO選擇性和空時產率(STY)的催化性能進行研究。各種雙功能催化劑的碳氫分布及ZnO-ZrO2混合氧化物製備方法對雙功能催化劑催化性能的影響採用浸漬法(im)、共沉澱法(co)、硬模板法(ht)和氣凝膠法(ae)四種方法製備了Zn/Zr=1/8的ZnO-ZrO2混合氧化物。ae-ZnO-ZrO2/H-ZSM-5上烴類的詳細分布。

本文比較了不同金屬氧化物與H-ZSM-5(Z5)在340℃、40 bar條件下物理混合製備的雙功能催化劑對CO2加氫的催化性能(圖1a、b)。相比之下,無銅雙功能催化劑可以在CO2轉化率為7.2-9.7%時提供相當可觀的芳烴產率(以時空產率表示)。Zn/Zr摩爾比為1/8的co-ZnO-ZrO2/Z5具有最佳的CO選擇性和芳烴產率,是雙功能催化劑中活化CO2的最佳候選材料。

為了提高催化劑活性,減小催化劑粒徑,增大催化劑表面積是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法。因此本文採用浸漬法(im)、共沉澱法(co)、硬模板法(ht)和氣凝膠法(ae)四種方法製備了Zn/Zr=1/8的ZnO-ZrO2混合氧化物。然後,用物理混合方法將製備的混合氧化物與H-ZSM-5結合,將CO2加氫成芳烴(圖1C)。在340℃、40 bar的反應條件下,與ae-ZnO-ZrO2/Z5反應,在CO2轉化率為16%時,芳烴的選擇性可達76%。此外,芳香烴的STY值達到了0.24 g goxide -1h-1,目前所知的結果中最高的。ae-ZnO-ZrO2/Z5的產物分布不符合ASF分布,表明其反應機理與FT合成完全不同。與浸漬法、共沉澱法和硬模板法製備的ZnO-ZrO2催化劑相比,ae-ZnO-ZrO2氣凝膠具有更強的CO2活化能力。

圖2 (a) ae-ZnO-ZrO2/Z5催化劑的穩定性;(b)反應52 h後芳香烴在ae-ZnO-ZrO2/Z5催化劑上的分布

圖2(a)進一步測定了ae-ZnO-ZrO2/Z5的穩定性,活性和產物選擇性沒有明顯下降,為了進一步測試其穩定性,通過反應52h後,CO2轉化率和芳烴選擇性分別保持在14%和74%。主要副產物為C2-C4和C5+脂肪族碳氫化合物。圖2(b)芳香烴分布廣泛,主要產物為二甲苯、三甲基苯和四甲基苯。

圖3(a)兩組分的鄰近性對催化性能的影響,CO2轉化率、CO選擇性

(b)烴類選擇性

對於雙功能催化劑,已經證實兩個功能組分之間的接近程度對催化性能有很大的影響。為了研究ae-ZnO-ZrO2與H-ZSM-5之間的鄰近性影響,將這兩種活性組分以4種不同距離的方式整合,兩個功能位點之間的距離較近有利於芳烴的形成。此外,ae-ZnO-ZrO2與H-ZSM-5之間的鄰近度增加也促進了CO的形成。

圖4(a)溶膠-凝膠法與超臨界乾燥法複合製備ae-ZnO-ZrO2氣凝膠的總體方案。(b)ae-ZnO-ZrO2煅燒後的N2物理吸附分析。(c) ae-ZnO-ZrO2氣凝膠的TEM(d)HRTEM圖像。條紋間距為0.254 nm和0.295 nm,分別對應於ZrO2的(110)和(101)反射的晶格間距(JCPDS 88-1007)。(e) ae-ZnO-ZrO2/H-ZSM-5雙功能催化劑的SEM圖像

如圖(b)在N2吸附等溫線中,在接近飽和壓力時,氣凝膠的N2吸附表現出劇烈的變化,表明ae-ZnO-ZrO2氣凝膠中介孔和大孔共存,晶間孔的尺寸主要分布在>10 nm,如圖(c)透射電鏡(TEM)顯示ae-ZnO-ZrO2催化劑具有三維交聯結構,使催化劑具有高暴露表面和多孔性。如圖(e)使用物理混合法,在H-ZSM-5晶體的外表面ae-ZnO-ZrO2團聚體均勻附著。

圖5(a)不同製備方法和(b) Zn/Zr比的ZnO-ZrO2催化劑的EPR譜。(c)不同製備方法和Zn/Zr配比的ZnO-ZrO2催化劑CH3OH/DME生成速率與氧空位總量(Vamount)的關係。(d)不同製備方法和(e) Zn/Zr比製備的ZnO-ZrO2催化劑的CO2-TPD譜圖。(f)歸一化CO2解吸量和HD生成速率對Zn/Zr摩爾比的影響以及Zn/Zr摩爾比對芳烴生成速率的影響。根據ZrO2的重量計算了CH3OH/DME和芳烴的生成速率。

在4種ZnO-ZrO2混合氧化物中,ae-ZnO-ZrO2氣凝膠的氧空位量最大,其次是ht-ZnO-ZrO2、co- ZnO-ZrO2和im-ZnO-ZrO2。

通過EPR技術進一步分析了Zn/Zr摩爾比對氧空位形成的影響,找出了ae-ZnO-ZrO2催化劑的最佳值Zn/Zr比為1/8的ae-ZnO-ZrO2氣凝膠與其他三種氣凝膠相比,出現了較多的空位。相同成分下,CO2總吸附量依次ae-ZnO-ZrO2 > ht-ZnO-ZrO2 > co-ZnO-ZrO2 > im-ZnO-ZrO2。

混合氧化物不僅可以將CO2加氫成甲醇,還可以將烯烴中間產物氫化成烷烴,在340℃時,短鏈烷烴很難轉化為芳香烴。這是整合不同功能組分以實現CO2直接合成芳烴的一大障礙。為了評估加氫能力的影響,我們在不同Zn/Zr比的zro2催化劑上進行了H-D交換實驗,純ZrO2催化劑的氫激活活性較低,鋅的引入顯著提高了氫的分解能力。事實上,氧化鋅在很久以前就被證明對氫的解離具有活性。因此,我們認為在ZnO-ZrO2混合氧化物中,ZrO2和ZnO之間存在協同作用:CO2可能被ZrO2捕獲,而H2可能被ZnO激活。然而,只要氧化鋅提供了必要的加氫位點,則更多的是由CO2吸附量決定芳香烴的形成速率。

圖6(a) 340 c時ae-ZnO-ZrO2催化劑上CO2加氫反應的原位紅外透射譜(b)接觸時間對ae-ZnO-ZrO2/Z5催化劑催化行為的影響。反應條件:H2/CO2 = 3/1, W(ae-ZnO-ZrO2/Z5) = 0.04 0.90 g,流動時間10 h, P = 40 bar, T = 340 c。(c)雙功能ae-ZnOZrO2/Z5催化劑上CO2直接加氫成芳烴的可能機理。

為了了解ae-ZnO-ZrO2催化劑上的反應機理,我們對CO2加氫過程中表面物種的演化進行了原位紅外透射光譜研究,CO2轉化為H2導致了甲酸鹽物種的快速形成,且甲酸鹽物種的強度隨著碳酸鹽/重碳酸鹽物種的消耗而增加。在形成甲酸種的同時,還觀察到甲氧基種(1033cm1)。甲氧基可以認為是甲醇的緊密中間體。因此,ae-ZnO-ZrO2催化劑上的CO2加氫制甲醇可能遵循甲酸甲氧基途徑,其他基團的ZrO2基催化劑也提出了這一途徑。

在各種混合氧化物催化劑上,觀察到甲醇的選擇性為95%,這有力地證明了甲醇是反應的中間體。為了深入研究ae-ZnO-ZrO2/Z5雙功能催化劑的反應途徑,我們研究了ae-ZnO-ZrO2/ Z5在340℃下的催化性能隨接觸時間的變化規律。

CO2轉化為H2導致了甲酸鹽物種(1585和1353 cm 1)的快速形成,且甲酸鹽物種的強度隨著碳酸鹽/重碳酸鹽物種的消耗而增加。在形成甲酸種的同時,還觀察到甲氧基種(1033cm1)。甲氧基可以認為是甲醇的緊密中間體。因此,ae-ZnO-ZrO2催化劑上的CO2加氫制甲醇可能遵循甲酸甲氧基途徑,其他基團的ZrO2基催化劑也提出了這一途徑,

接觸時間越長,CO2轉化率越高。在較短的接觸時間內,在ae-ZnO-ZrO2/Z5上觀察到甲醇、二甲醚和C2- C4烯烴。隨著接觸時間的增加,甲醇、二甲醚、C2- C4烯烴的選擇性逐漸降低,芳烴的選擇性逐漸增加。甲醇中間體首先轉化為烯烴,然後通過連續的齊聚反應、環化反應和脫氫反應轉化為芳烴。根據這些發現,圖6(c)總結了芳烴合成的反應途徑。

總結語:

本文合成了高活性ae-ZnO-ZrO2催化劑,與H-ZSM-5偶聯,用CO2合成芳烴。研究表明,採用溶膠-凝膠和超臨界乾燥相結合的方法製備的ae-ZnO-ZrO2催化劑具有異常大量的氧空位,這與CO2高轉化活性密切相關。當CO2單次轉化率為16%時,芳烴的選擇性達到76%,而RWGS反應對CO的選擇性被抑制到34%。通過EPR和CO2- TPD表徵,我們發現CO2的吸附和甲醇/二甲醚的生成速率受氧空位總量的控制。此外,我們的研究闡明了由組成效應驅動的協同效應的必要性,以指示二氧化碳直接形成複雜的芳烴。ZrO2主要負責CO2的吸附,而ZnO促進氫氣的解離。H-ZSM-5的整合不僅將甲醇轉化為芳烴,還推動了CO2在ZnOZrO2催化劑上的轉化。本研究為合理設計高活性催化劑,通過工程表面缺陷部位將二氧化碳轉化為重要的工業碳氫化合物提供了新的策略。

備註:推文中所有圖表摘自原文,本文僅對文獻點評學習(水平有限,若有錯誤,敬請原諒)。



相關焦點

  • 國內科研機構氣凝膠最新研究成果梳理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mame.201900602 3 高活性ZnO-ZrO2氣凝膠用於CO2加氫制芳烴 一般認為混合氧化物表面的氧空位在 CO2 的吸附和活化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 《JMCA》中國地質大學許星光團隊:胺基酸水凝膠用於捕獲二氧化碳
    可以將肌氨酸鉀鉀在乙二醇中的30重量%溶液注入到交聯的聚(N-羥乙基丙烯醯胺)水凝膠中。此外,通過使用較高沸點的溶劑(即乙二醇),可以在60℃,真空60分鐘的溶劑損失最小的情況下再生吸附劑。分別獲得了36.5 mg g-1吸收劑(11個吸附-再生循環的平均值)和18.7 mg g-1吸收劑的純淨二氧化碳和空氣的CO2吸收能力。
  • 暨南大學:3D木棉纖維氧化石墨烯氣凝膠的製備及油水分離
    圖文導讀 圖1、(a)經處理的木棉纖維還原氧化石墨烯(TKF-rGO)氣凝膠的合成方案。(b)在95°C的不同反應時間下合成的3D TKFrGO40%的照片和(c)TKF與rGO的質量比不同的TKFrGO氣凝膠(95°C,4 h)(m TKF:m rGO = 10%,20%,30%,40%,50%和60%)。
  • ...Nano》:低密度天然絲納米纖維氣凝膠用於空氣/水淨化!過濾效率...
    其中,由可生物降解材料(尤其是天然生物材料)製備的氣凝膠由於具備可持續性、無毒性、易修飾性、組織再生等優勢,有望在食品、空氣/水淨化和生物材料中得到應用。然而,該類由天然生物材料製備的氣凝膠機械強度相對較低,而且該過程難免涉及到有機溶劑和有毒化學品的使用,導致其製備和應用均受到很大的限制。
  • 蘇州大學王曉沁團隊《ACS Nano》:低密度天然絲納米纖維氣凝膠用於...
    其中,由可生物降解材料(尤其是天然生物材料)製備的氣凝膠由於具備可持續性、無毒性、易修飾性、組織再生等優勢,有望在食品、空氣/水淨化和生物材料中得到應用。然而,該類由天然生物材料製備的氣凝膠機械強度相對較低,而且該過程難免涉及到有機溶劑和有毒化學品的使用,導致其製備和應用均受到很大的限制。
  • ...絲納米纖維氣凝膠用於空氣/水淨化!過濾效率媲美KN95、3M口罩!
    其中,由可生物降解材料(尤其是天然生物材料)製備的氣凝膠由於具備可持續性、無毒性、易修飾性、組織再生等優勢,有望在食品、空氣/水淨化和生物材料中得到應用。然而,該類由天然生物材料製備的氣凝膠機械強度相對較低,而且該過程難免涉及到有機溶劑和有毒化學品的使用,導致其製備和應用均受到很大的限制。
  • 中山大學在攻克金屬氣凝膠機械性能差、高性能高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隨即引起了人們對金屬氣凝膠在電催化應用方面的極大興趣。經過近十年的發展,金屬氣凝膠已經從醇類電催化氧化,逐漸拓展到了氧還原、水裂解、光電催化以及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等領域,並展現出非常好的催化活性以及穩定性,被普遍認為是一類極具潛力的電催化劑材料。
  • ​《綠色化學·綜述》生物分子合成仿生納米複合水凝膠用於止血和傷口癒合
    【圖文解析】1.介紹「水凝膠」一詞最早是在1894年提出的,用於描述膠體凝膠。1936年,杜邦的科學家報導了聚(甲基丙烯酸2-羥乙酯)水凝膠的合成。2.4.1化學交聯的納米複合水凝膠納米複合水凝膠是通過使用有機交聯劑對聚合物進行化學交聯而製成的,由於共價鍵合,化學交聯的水凝膠通常是永久性的。因此,化學交聯的納米複合水凝膠表現出很強的機械性能。圖2給出了用於合成納米複合水凝膠的不同化學交聯過程的示意圖。納米複合水凝膠已通過以下化學方法進行了工程改造,例如:
  • 南科大譚斌教授課題組Angew:手性磷酸催化實現芳烴選擇性C-H胺化
    但是,該方案常需對芳烴底物進行預官能化處理,同時容易產生自偶聯等副產物。據文獻報導,可使用高價碘、過渡金屬、光催化和電催化等方案,實現芳烴氧化胺化反應,即可克服這些缺點(Figure 1C)。儘管有上述方案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底物局限性仍限制了它們的應用,並且苛刻的反應條件不利於實現對映選擇性的控制。
  • 《ACS Nano》超低密度納米纖維氣凝膠,超強的空氣/汙水淨化能力
    背景介紹氣凝膠自從1931年首次提出以來就因其卓越的特性而受到關注,如超高表面積(低至100 m2g –1),超低導熱率(低至12 Mw M –1 K –1)和超低體積密度(1.2×10 –4 g cm –3)。目前,由二氧化矽製備的氣凝膠已經成功地商業化,全球市場每年增長。
  • 矽膠氣凝膠的增材製造
    列印的荷花具有38層,列印花費時間26min;c-eb中凝固前(c)的氣凝膠的圖像;d,氨蒸汽誘導凝膠化 後的圖像,e乾燥後的圖像,f 用於氣凝膠的顆粒的分布;g不同模式隨的剪切減薄行為;h 存儲和消失模量Vs不同墨水的剪切應力近日,來自瑞士的科學家打破思維定勢,讓3D 列印不再設限,利用3D列印的方法來製造微型的氣凝膠部件,列印時將氣凝膠粉末的漿料放置於稀釋的氣凝膠納米顆粒的懸浮液
  • 《納米快報》高介孔碳/硫石墨烯氣凝膠,穩定鋰硫電池約束基質
    兩者合計,G-NHMC/S氣凝膠的三重限制協同作用可保留可溶性LiPSn,並顯示出1322 mAh g-1的比容量和1000循環壽命。因此,合理設計的3D碳/硫氣凝膠提供了獨特的平臺,可為能量存儲設備提供高能量密度和穩定的電極。【圖文解析】作者開發了堅固的3D石墨烯包裹,氮摻雜,高介孔碳/硫(表示為G-NHMC/S)氣凝膠,用於高度穩定的Li-S電池。
  • 綜述《材料快訊》分子檢測和生物傳感的響應型水凝膠自下而上工程
    已經開發出了能夠檢測多種分析物的水凝膠,包括無機離子,碳水化合物,硫醇,氣體,生物分子(核酸和蛋白質),甚至是微生物,例如細菌和病毒。由於在分子水平和生物相容性方面具有自下而上設計的附加優勢,使用水凝膠傳感器進行分子檢測通常很容易執行,並且水凝膠可以與電子設備集成在一起以提高檢測靈敏度,或者與生物醫學設備集成用於體外和體內學習。新加坡材料研究與工程學院Jason Y. C.
  • 氧化鈷摻雜對溶膠凝膠法合成莫來石微觀結構和燒結性能的影響
    文獻報導,莫來石晶體中x=0.25,被認為是最穩定的結構,常以3Al2O3·2SiO2形式出現。該組成的莫來石具有高度開放的空間結構,可以容納過渡金屬離子進入晶格形成固溶體,從而賦予材料優異的電性能、力學性能和熱性能。自然界中莫來石含量少,工業應用中主要靠人工方法合成得到莫來石。目前莫來石合成方法主要有固相法、機械球磨法、溶膠凝膠法、熔鹽法等。
  • 《材料化學》協調納米碳氣凝膠的電和太陽能加熱效率
    【圖文解析】為了研究微觀結構對氣凝膠導熱性的影響,分別通過冰模板(IT)和乳液模板(ET)的製造方法合成了兩種對比的CNT氣凝膠(rIT-CNT氣凝膠和rET-CNT氣凝膠,如圖1所示)。圖1a)。掃描電子顯微鏡(SEM)成像證實,這兩種CNT氣凝膠表現出非常不同的內部微觀結構(圖1b,c)。
  • 很多人知道氣凝膠,但不知道氣凝膠有哪些形態的產品?
    從氣凝膠被發明開始,就創下多項吉尼斯紀錄,在熱學、光學、電學、力學、聲學等領域顯示許多奇特的性能,被稱為改變世界的神奇材料,是一種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和廣泛發展前景的新型材料。 當前很多人都知道氣凝膠,但更多的人不了解氣凝膠形態的產品及其應用領域,今天佳鴻熱保護就為大家科普一下氣凝膠相關形態的產品及應用。
  • 華盛頓大學《化學科學》封面,可見光氧還催化多模態凝膠致動器
    著眼於未來潛在的生物醫學應用,作者尋求重新設計光氧化還原平臺(圖1b),以便可以使用功能更廣泛的PC並將其集成到水凝膠網絡中。具體地,用帶有可聚合丙烯酸酯基團的低聚乙二醇鏈製備單官能化的鋅卟啉鋅(ZP-PC)。
  • 【Editor's Choice Article】無凝膠法高效合成超薄SSZ-13分子篩膜
    【研究亮點】採用無凝膠合成,利用晶種層的原位轉化生成緻密的分子篩膜。通過晶種懸浮液的濃度來控制晶種層及膜的厚度,得到超薄SSZ-13分子篩膜。製備的SSZ-13分子篩膜具有優異的滲透率和選擇性。分子篩膜的傳統水熱合成法原料利用率極低(<1%),這導致了較高的原料成本和大量「三廢」排放,不符合綠色化學的理念。而無凝膠合成法避免了大量母液的使用,原料利用率高,是近期的研究熱點。但現有的無溶膠法步驟複雜,對成膜機制和關鍵參數缺乏了解,難以推廣利用。
  • :斜塔芳烴非多孔自適應晶體用於分離溴代烷烴異構體
    新型超分子大環受體的設計合成與功能開發是有機超分子化學和大環化學領域的核心研究課題,也是推動超分子化學與材料研究領域蓬勃發展並使其走向應用的關鍵環節之一。2018年,課題組報導了首例「去對稱性的」斜柱[6]芳烴,即「斜塔芳烴」(Angew. Chem. Int.
  • 二氧化矽的基本性質以及合成方法
    常見的濃磷酸(或者說焦磷酸)在高溫下即可腐蝕二氧化矽,生成雜多酸[2],高溫下熔融硼酸鹽或者硼酐亦可腐蝕二氧化矽,鑑於此性質,硼酸鹽可以用於陶瓷燒制中的助熔劑,除此之外氟化氫也可以可使二氧化矽溶解的酸,生成易溶於水的氟矽酸: SiO₂ + 4HF = SiF4↑ + 2H₂O   合成方法   [5]1.離子交換法∶將稀釋的水玻璃過濾除雜質後經陽離子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