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名家|如何「看見」5000年前的良渚?她和專家一起追著石頭跑

2020-12-15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孫雯 通訊員 郭楠

2019年7月6日,良渚申遺成功。因為之前的長期積澱,這一年之間,關於良渚的圖書,幾乎噴薄而出。

錢江晚報記者馬黎的《看見5000年——良渚王國記事》,是其中比較特別的一本。

《看見5000年——良渚王國記事》 馬黎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8月13日,在2020上海書展,馬黎與浙江文物考古副所長方向明,以「對話良渚」為主題,分別闡述並進行對談。

如何向大眾講述一種文明的高度?

方向明從學者的角度,用15分鐘時間講完了一部極簡良渚史:良渚附合文明的三個重要特徵;良渚的文明形態是怎麼樣的;為什麼良渚會成為東亞大陸最早進入文明階段的區域文明;良渚文明對中華文明的影響;良渚發現的歷程。

方向明講述極簡良渚史

馬黎的詮釋,也有有自己的方法。

2012年4月13日,餘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遺址評上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那天,馬黎第一次撥通了當時還是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副所長的劉斌的電話,第二天,便去到了考古工地,看到了在現場發掘的考古人、領隊樓航。

在分享現場,她展示了那篇題為《我們對良渚文化的了解,還不到20%》。

「去年良渚申遺成功之後,我又問了考古所的一位老師,現在良渚申遺成功了,成為了全世界都知道的大明星、大IP,那我們是不是對良渚、對良渚古城已經十分了解了呢?那位老師說,可能還是百分之二十。」

馬黎分享「誰解良渚」

在她看來,考古學家80多年持續的工作,發現得越多,要面對的問題也就越多——考古是不斷地接近歷史,但永遠無法完全揭示歷史——這也是這個領域對馬黎最大的吸引。

在良渚,浙江的考古專家們追著一塊塊石頭跑,一點一點接近著這個5000年前的文明。

「2006年6月,劉斌帶著考古隊在瓶窯葡萄畈遺址進行試掘,發現了一條良渚文化時期的南北向河溝。他感覺有戲。洛陽鏟一把下去,在3米多深的地方,碰到了石塊。」這短短的72個字,就是良渚古城發現的瞬間。

最終,專家們發現了一個東西約1700米,南北約1900米,總面積300多萬平方米的四面圍合的良渚古城。

馬黎的考古報導,也有她追逐的石頭。

2013年,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王寧遠告訴馬黎,他們正在做關於石頭的調查。

通常,這樣的內容,在新聞工作者看來,只是考古隊員的日常研究,沒有新發現,沒有任何結論,「價值」不大。

但馬黎卻跑到了考古現場,跟著考古隊員一起,模仿良渚人,運輸石頭,分析運輸路線、石頭的來源等。得出了「良渚人每天工作量巨大,加班絕對是家常便飯」的結論。並以「還原一個良渚古人的工作日」為題,去探求石頭背後古人的日常生活。

「馬黎是良渚考古的參與者、旁觀者和傳播者」——《看見5000年——良渚王國記事》的序中,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所長劉斌寫下他的評價。

連續10年對良渚考古發現進行追蹤報導,馬黎的寫作,讓大眾逐漸了解良渚文明這個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如何走進5000前的古人生活?她告訴我們——最終,還是以最日常的投入,才能深刻探知。

馬黎與方向明對談

對談環節,馬黎提出了一個讀者特別關心的問題:良渚人究竟有沒有文字。

方向明表示,這個問題他之前思考了很久,但從未公開說過。

他認為,目前我國最早的系統文字是甲骨文,而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是探究的目標。按目前系統文字需要具備穩定的形音義的特徵來講,良渚目前發現的各種符號的讀音肯定是難以考證的。但是他認為應該從另一個角度來考慮,良渚人建立了高度發達的區域文明,他們有工程量超大的王城、水利系統,有不事耕作的貴族階層,需要按受外圍農民的糧食進獻,如果沒有用來記錄的文字的話,各種測量、計算是難以進行的。而良渚人以統一的神人獸面像統攝一個環太湖流域巨大的版圖,如果沒有文字,光靠口傳,是不太可能實現的。

方向明認為,討論和判斷(原始)文字的指標有四項:時間上反覆出現,貫穿始終;空間上多次出現,多種不同載體上出現;形式上有多種象形和非象形等符號的組合;內容上有象形、指示等。目前已知的良渚成組的刻劃符號具備文字的特徵,他相信隨著資料的積累,良渚的文字問題一定會被突破。

作為一個長期與考古人打交道的記者,馬黎眼中的考古人是怎麼樣的?這是方向明向馬黎提出的問題。

最近,有一個新聞很熱,一位長沙的鐘同學高分填報北大考古專業,被很多網友認為「沒前途」。結合鍾同學的選擇,馬黎感嘆公眾對考古行業的不了解。馬黎認為,如果沒有考古人的工作,這些博物館就將不存在,考古人一鏟一鏟的辛苦工作構建我們的人文大歷史。

而且,她知道,考古人一年365天,有280天是在野外,有時候像包工頭,有時候像調解員,非情商與智商兼具者,不可勝任。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多媒體交響樂《良渚》今晚烏鎮首演 記者提前探營
    11月8日,由浙江交響樂團和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高研院音樂戲劇研發中心聯合出品的多媒體交響樂《良渚》,將在2018中國網際網路大會上進行首演。如何用西方的交響樂,講好良渚文化這個「5000年前的故事」?但像良渚這麼厚重肅穆的考古文明,交響樂怎麼來hold住。從2015年4月開始,包括作曲於陽在內的主創人員,前後往良渚古城跑了七八次,有時候就靜靜地坐在古城牆邊,呆一個下午。「每次採風,都會有種強烈的感覺,就是先民們的智慧真偉大,中華文明太震撼了。」
  • 上海書展·浙版書|浙江古籍出版社:傾聽往事的聲音,看見歷史的來處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孫雯 通訊員 郭楠8月12至18日,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將在上海展覽館舉辦。浙江省時隔10年再次受邀作為上海書展主賓省參展,在上海展覽中心C位亮相。《看見5000年》:傾聽來自良渚的聲音本書是有關良渚文明、良渚考古及良渚申遺的一部敘事性科普著作。
  • 5000年前的史前城市!良渚古城遺址參與世界遺產大會審議
    良渚古城,是5000年前在太湖流域的一個臨水而居的史前城市,壯闊恢弘的良渚王都。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讓世界範圍內的考古學家為止震驚。今天,杭州市區西北20公裡的餘杭區良渚和瓶窯,是一處人口稠密的山間平原,東苕溪在大遮山和大雄山之間蜿蜒流過。5000年前,這裡是一片河湖遍布的水鄉澤國,良渚人來到這裡,營建良渚古城。為防範洪水,良渚人在北部山前修築長堤,在西南方向修築平原低壩,在西北方向修築谷口高壩。長堤和水壩攔蓄洪水,為古城的營建做好準備。
  • 玉與王的相互成全 探究5000年前良渚王稱霸東南秘訣
    玉與王的相互成全 探究5000年前良渚王稱霸東南秘訣 原標題:   5000年前,中土大地上群雄並起。當時東有大汶口,西有仰韶廟底溝,北有紅山,南有良渚、屈家嶺。地方文明在各自首領的帶領下齊頭並進,各有特色。良渚文明雖地處東南,但其文明的輝煌程度、輻射範圍和後世影響卻不容小覷。2019年,在良渚文明申請世界遺產成功之後,故宮博物院率先將良渚文明的精華文物請入武英殿,帶我們一同探究5000年前良渚王稱霸東南的秘訣。
  • 良渚+目前唯一發現+史前制玉作坊遺址,如何保護?專家開了一天的會
    全國各地的文物考古專家都來了,他們要論證的對象,名字有點長:德清中初鳴良渚文化制玉作坊遺址群。經常關注錢江晚報報導的你,應該會有印象。距離良渚古城18公裡,德清中初鳴這個地方,發現了良渚人的大型制玉作坊群。
  • 大哥拿了個石頭鑑寶,地板都給壓裂了,稱20年前5000塊買的
    前段時間一個華人所拍賣回來在圓明園的十二生肖之龍首相說也有專家說它的價值並沒有那麼高,但是那個華人的人說它貴在於那個是我們古人所留下來給我們後輩人的文物!就算出再高的價格,覺得也是非常的值得的,因為它畢竟是我們中國擁有的。今天小編要說的就是一個在一個鑑寶節目上的故事。
  • 江蘇發現5000年前遺址,出土656個字符,為何西方專家堅決否認
    江蘇發現5000年前遺址,出土656個字符,為何西方專家堅決否認?這些古代遺物很快引起了考古學家們的注意,他們開始在這個地方進行考古研究,通過不斷的挖掘和研究後發現,這個遺址距今有5000多年的時間,從文化上形態上歸屬良渚文化。
  • 2020上海書展今日啟幕 浙江省十年來C位出席 這場門票被炒到300塊...
    書展上的浙江元素很多 50多場浙江出版社的現場活動已經備下本次書展,浙江省時隔10年再次受邀作為上海書展主賓省參展。浙江將以「書香浙江、品質出版」為主題,充分利用上海書展的優質平臺,全面展現浙江出版人堅決扛起「三地一窗口」的使命任務,充分展示浙江出版的豐碩成果和行業形象。
  • 上海書展下周舉行 今年浙江省為主賓省將推出近50場活動
    首席記者 張磊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將於8月12至18日如期舉辦,浙江省時隔10年再次受邀作為上海書展主賓省參展。浙江將以「書香浙江、品質出版」為主題,充分利用上海書展的優質平臺,全面展現浙江出版人堅決扛起「三地一窗口」的使命任務,充分展示浙江出版的豐碩成果和行業形象。新中國成立以來,浙江出版從百廢待興到探索前行再到蓬勃發展,實現了從「丘陵」到「高原」的跨越,正向「高峰」邁進。浙江出版人不向光陰惰寸功,以躬行和堅守,植字抽芽播種文明,校書分葉著作成林。
  • 江蘇書展名家與觀眾深入互動:交流交心 邂逅高妙意趣
    在旖旎美景、文脈風流中,也在著名書法家孫曉雲筆尖漾開的文墨書香和對小康社會的美好想像裡。今年是孫曉雲連續第十年「打卡」江蘇書展。當她攜新書《詩意江南》《孫曉雲文墨書香臨本系列》登上主會場中心舞臺時,熱情的讀者和書法愛好者們用鮮花、掌聲來表達對她的喜愛。
  • 徐夢梅——良渚「玉石文」 發現與提出第一人
    良渚「玉石文」有後續的演化和直接傳承嗎?難道其也隨著良渚文化的突然消失而一起消失了?對於良渚「玉石文」的考證,我們充滿了文化自信。縱然它的字意至今不能破解,對它的研究幾乎是張白紙,也都無法否認良渚「玉石文」客觀存在的事實。
  • 2017山東書展主會場將辦活動34場 楊紅櫻等名家分會場籤售
    齊魯網7月20日訊(記者 李靜 陳志富)記者在今天上午召開的「齊魯書香節暨2017山東書展」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即將舉辦的齊魯書香節暨
  • 麥家、池莉、馮唐、曹文軒、沈石溪等名家助陣 書展名家活動時間表...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麥家、池莉、馮唐、曹文軒、沈石溪等名家助陣 書展名家活動時間表出爐&nbsp&nbsp&nbsp&nbsp深圳晚報2019年07月16日訊 2019南國書香節暨深圳書展
  • 吉大校友黃莉:與良渚遺址的不解之緣
    2006年8月的一個傍晚,黃莉提著自己的行李走進了良渚文化博物館,至此她與良渚遺址結下不解之緣。轉眼間14個春秋韶華已過,如今的黃莉已經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基層文物管理幹部、杭州良渚遺址管理所(以下簡稱遺址所)所長。這個身材清瘦、短髮齊耳、話說清晰利落、處事幹練坦誠的江南女子,正在一步一個腳印,用自己的青春守望著這片實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的聖地。
  • 第二屆深圳書展名家活動指南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聶燦/文 韓墨/圖第二屆深圳書展27日正式啟幕,以「全面小康,書香芬芳」為年度主題,採用「1+5+3」模式,設立1個主會場於改造完成後新裝亮相的中心書城及外廣場,並設羅湖書城、南山書城、寶安書城、龍崗書城、龍華書城等5個書城分會場,和香蜜湖簡閱書吧、南頭古城簡閱書吧、光明區紅花山體育中心新華書吧等
  • 良渚遺址是夏朝的都城遺址嗎?它的發現證明了中國5000年的文明史
    由於夏朝遺址的遲遲未能發現,中國文明是否有5000年的歷史也遭到了嚴重的挑戰。如今,江浙一帶發現的良渚遺址卻又偏偏能夠證明中國在5000年前就開始出現了國家的萌芽,開始進入文明時代。那麼良渚遺址和夏朝會有關係嗎?夏朝會不會在東南地區呢?1,良渚遺址:舜的古都?夏朝脫胎於有虞氏。
  • 東經119,杭州良渚,一座存活5000年的城,仿佛讓你看到金戈鐵馬
    今天小安為大家介紹的這個地方,它已存在5000年,見證了完整的華夏歷史,所有金戈鐵馬、歌舞昇平它都默默旁觀,這座古城位於杭州,一起去看看吧。杭州良渚,坐標東經119,北緯30度,位於杭州餘杭區內,名字起得也頗具古文明色彩,當地的黑陶和石器文化盛行,它的存在年代距離今日已經有5300-4300年之久,這裡也被稱之為「中華文明曙光」之一,良渚文化的發祥地。
  • 2013第五屆中山書展售會名家活動一覽表
    【導語】:2013第五屆中山書展都有誰出席?有誰會出席2013年中山書展呢?出席中山書展籤售會的名家活動一覽表。  第十一屆中山讀書月與第五屆中山書展  時間:7月12日至16日  地點:中山市博覽中心  第十一屆中山讀書月與第五屆中山書展將於7月12日至16
  • 周黎明:良渚是實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
    大會上,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長周黎明在《融和——良渚文化的價值與文化傳承》主題演講中表示,良渚的申遺為什麼會引起如此廣泛地轟動,主要是因為良渚回答了我們長期困惑在心頭上的一個問題,那就是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的證據在哪裡?
  • 【良渚記錄】良渚文化村:弱冠少年翩翩來
    恰恰相反,很多經典的項目背後,是開發者對於歷史的深刻理解,和對歷史進程的準確把握。比如,良渚文化村——這個位於杭州西北角,距離西湖約18公裡的小鎮,如今早已因一系列的地標建築、文藝品牌而名滿天下,但在20年前,這裡還是遠離主城區的僻遠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