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國威:人們需要新的詞語,就像需要新的衣服一樣

2020-12-13 騰訊網

如果甄嬛穿越過來了,我們能交流嗎?

答案大概率是不能的。雖然甄嬛與我們使用的同為漢語,但是現代漢語與古漢語在詞彙、語法上已經大相逕庭。有人說,幾千年來,我們都是說漢語,聽漢語,沒有問題。 但在語言學家、詞彙學研究者沈國威看來,如果把內容換成科學的常識,嘴上說得出,耳朵要能聽懂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了。「我們甚至可能和20世紀以前的社會精英,舉人呀,狀元們都沒法交流,為什麼?因為 他們沒有科學常識,沒有一套表達科學內容的詞彙。」不說甄嬛,即使是20世紀初的社會精英如梁啓超,恐怕也難在新詞井噴的當下與我們順暢交流,他記錄讀書心得的「功課簿」,如今稱為「筆記本」,嚴復1903年的著名譯著《群己權界論》,早已被重譯為《論自由》。

每一天,更有無數新的詞彙湧現:他們或來自鄰國潮流,如「社畜」、「正太」、「年下男」;或來自網友自創,如「剩女」、「媽寶」、「鳳凰男」;也有過去的詞彙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比如「考古」、「挖墳」和「種草」。

這樣的詞彙更新,自漢語誕生以來就從未停止,只是速度時快時慢。就像一條河流,不斷有新的詞彙如溪流匯入,也一直有舊的詞彙如水分蒸發,如果遇上一場暴雨,就會出現詞彙的大量更新。

沈國威認為,20世紀80年代後的20多年,是漢語詞彙增長最快的時期。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對外敞開了自己的大門,大量新事物、新概念接踵而至,命名、描述這些新事物、新概念的新詞語也就應運而生。現在我們習以為常的「電視機」、「洗衣機」或是所謂「常春藤高校」,都並非漢語原本就有的詞彙。

而20世紀80年代的詞彙更新,又是建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近代新詞的基礎之上的。如果沒有當時誕生的一系列新詞作為基礎,就難有這一次的新詞順利接受,沒有「大學」又何來「常春藤高校」,沒有「電力」,又何來「電視機」?19、20世紀之交的新詞為各學科提供了數千個學術詞語,使得我們能夠通過書面或口頭的形式來談論、交流新知識,新出現的二字動詞、二字形容詞也為漢語從文言文向白話文過渡做好了準備。

與此前幾次漢語的更新不同,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這次詞彙流變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它藉助了大量來自日語的詞彙。沈國威於2010年出版了《近代中日詞彙交流研究》一書,在近代史的大背景下,追溯了中日語言交流的過程與特點。這本書於今年7月以《新語往還:中日近代語言交涉史》的標題再版。借用「往還」一詞,沈國威希望進一步強調語言的流動性與交流性。

沈國威 1978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日語系,1979年進北京外國語大學碩士研究生課程學習。1985年赴日留學,先後在大阪外國語大學、大阪大學深造,1993年獲博士學位。現任日本關西大學教授、東西學術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方向為:中日近代詞彙交流史、現代漢語詞彙形成史、對外漢語詞彙教學。著有『近代日中語彙交流史:新漢語の生成と受容』(1994)、《近代中日詞彙交流研究:漢字新詞的創製、容受與共享》(2010)、《嚴復與科學》(2017)、《一名之立 旬月踟躕:嚴復譯詞研究》(2019)、《漢語近代二字詞研究:語言接觸與漢語的近代演化》(2019)等。

時至今日,語言的更新與發展仍在繼續。沈國威喜歡把創造新詞比作添置新衣。買衣服可以是出於防寒保暖的實際需要,就像為了命名新事物而出現的新名詞,也可能是出於追趕潮流、表達自我的精神需求,同一個動作,可以稱為「付錢」、「結帳」也可以叫做「買單」。

近日,沈國威接受了新京報記者的專訪。在專訪中,他梳理了近代中日詞彙交流的特點,也表達了對於漢語未來發展方向的預測。在他看來,漢語的現代化尚未完成,仍需進一步發展,而經由日益頻繁的國際交流和網際網路傳播,命名事物的詞語會越來越統一,表達情緒和個人感受的詞彙卻會越來越多樣。

採寫 | 新京報記者 肖舒妍

「新語往還」是「水往低處流」

新京報:你的《近代中日詞彙交流研究》這本書今年再版時,標題定為《新語往還》,可以解釋一下這個標題的內涵嗎?你對「新語」的定義是什麼?

沈國威:這本書裡的「新語」是指19世紀20世紀之交,突然出現在漢語書籍和媒體上的詞語,具體地說可以分為以下3類:

1、表達新概念的詞;

2、新形式的詞;

3、重新活躍起來的詞。

新的概念可以用新的詞來表示,也可以用舊的詞來表示。比如說,「哲學、神經、背景、赤字、經濟、革命、共和、社會」等表示的都是新概念,這些概念漢語中原來都不存在,但是前4個詞是漢語裡原來沒有的新詞,後4個是古典裡存在的舊詞,不過詞義被更新了。同樣,新的詞語形式既可以表示新概念,也可以表達已有的概念。例如「考慮、思考、正確、優秀」等,詞的形式是新的,但所表達詞義都是漢語裡原來就存在的。第3類詞,我把它叫做激活詞 。有一些詞原來一直處在冬眠狀態,世紀之交,突然被激活了,如「愛國、愛好、安全、保持」等。以上就是我這本書裡所說的「新語」。

上面這些詞的發生、普及都和日語有很大的關係,很多詞從漢語傳入日語,又從日語回流漢語。 書名中的「往還」就是想強調中日之間在詞彙上的交流。現在我們也常用「環流」這個詞,因為朝鮮半島、越南也是近代詞彙交流的參與者。

《新語往還》,作者: 沈國威,版本: 啟微|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7月

新京報:在近代,為了命名大量湧入的新概念、新內容,出現了兩方面的努力,一類是以嚴復為代表的自己造詞,一類是向日本借詞,也就是「和製漢語」。為什麼最後我們更多地選擇了「和製漢語」,而沒有使用嚴復等人的造詞呢?

沈國威:我在書裡專門用幾個章節討論了嚴復造詞的問題。嚴復是為數不多的創造新詞的中國人,但是他苦心孤詣創造的新詞幾乎全軍覆沒。嚴復造的詞為什麼會敗給「和製漢語」?首先,嚴復採用了很古僻的漢字,這可能是嚴復譯詞沒能普及的主要原因。其次,嚴復願意用一個字的譯詞,而「和製漢語」都是兩個字的,王國維說「和製漢語」更加精密,所以優於嚴復的譯詞。其實,很多新詞和精密並沒有關係,雙音節這個形式更重要。

一個新的詞 造出來了, 這還只是 第一步,還需要得到語言社會的認可,能不能被接受,常常不是詞彙學的問題,而是社會語言學的問題。關係到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審美價值等一系列因素。 比如原來北京話中 有「結帳」, 有「付錢」, 但突然發現港臺用的是「買單」,挺有意思,就接受了,流行開來。

我想日語詞能夠流行,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

1、西學從東方來,一直到1920年代,中國翻譯的書主要是以日本書為底本的;

2、大批中國人去日本留學,接受新知識的速成教育,他們的詞語使用產生了影響;

3、中國教科書也多以日本教科書為底本,各類學校裡有很多日本教習;

4、包括英語詞典在內,各類工具書都得益於日語;

5、價值取向,直到辛亥革命前後的一段時間,被稱為中日的黃金十年,一般民眾對日本的感情有了變化。

還有一部分是 文明詞,即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等和現代 文明密切相關的詞。文明詞具有非常強烈的同化性質,語言學家王力先生也把它叫作「國際詞」。 什麼叫國際詞?就是你說的「university」和我說的「大學」是一個意思, 你說的「philosophy」和我說的「哲學」也是一個意思,一個詞的 內涵和外延在不同的 語言之間 可以達到高度的一致。

漢語中受到日語影響的詞,大都是文明詞。大家常說人文交流是「水往低處流」,其實這是文明詞的特點,因為文明詞傳遞的是科學知識。文明詞和近代教育制度的形成有很大的關係。日本從1873年開始實施近代學制,小學、中學的教室裡使用日語沒有什麼問題,但大學最開始主要用外語講授。日本的教授登上大學的講臺大約在1885年前後,這意味著日語可以用來講述科學了, 和中國比大約早了 將近30年。大量的新詞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創造的。

三字詞是漢語今後的發展方向

新京報:近代以來,湧現的大量新詞都是二字詞甚至三字詞,而此前古文言中人們更習慣使用單字,詞形上從單音詞到複音詞的變化主要是出於什麼原因?

沈國威:語言的功能之一是表達和交流。表達和交流有形式和內容之分。比如,有私下的交流, 也有對一般公眾的宣講。進入20世紀以後,社會的新變化,當時叫「過渡時代」,對語言的表達功能提出了一種新的要求——語言需要在學校 或者類似的公共場所, 對大多數人來講述一種當時稱作「常識」的東西。「常識」這一新內容,又要求語言採用一種新形式。這兩個方面決定了語言需要發生一些變化。 它要求語言首先要能說出來, 其次,說出來的東西聽眾要能聽懂。

有人說,幾千年來,我們都是說漢語,聽漢語,沒有問題啊。 但是,如果把內容換成科學的常識,嘴上說得出,耳朵要能聽懂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了。前一段時間流行穿越劇,如果甄嬛穿越過來了,我們能交流嗎? 還真不好說。 我們甚至可能和20世紀以前的社會精英,舉人呀、狀元們都沒法交流,為什麼?因為 他們沒有科學常識,沒有一套表達科學內容的詞彙。

《甄嬛傳》劇照。

新京報:那是否可以說,複音詞比單音詞在聽覺上更容易理解?

沈國威: 對。聽懂需要詞有一定的長度。複音詞有幾個特點,首先它可以 減少同音字的誤解,其次它可以把事物表達得更詳細一些。複音詞還可以實現動詞、名詞、形容詞之間的詞性轉換。兩個字、四個字是說漢語的人幾千年養成的習慣。一個字能說明白的地方,很多時候也要湊成兩個字說。漢語複合詞中有20% ~25%的詞 是並列結構,如「道路、河川」等,並列結構的詞並不增加詞義,但是人們還是習慣用複音詞。我想,這就和意義的精密與否沒有關係了,更多的是漢語 對「聽得懂」或節奏上的要求。

新京報:但是現在出現了一種新情況,二字詞加上一個新詞綴,就變成了三字詞,比如創造力、想像力、現代性、現代化,此後三字詞會變得越來越多嗎?

沈國威:三字詞有兩個種類,第一類是你說的「~~性」和「~~化」,這兩個詞綴比較特殊,是用來實現名詞、動詞、形容詞之間的詞性轉換。第二類不是典型的詞綴,所以又叫「類詞綴」,如「創造-力」「紅旗-手」「農產-品」等。類詞綴是用來給名詞分類的。名詞出現了爆發式的 增長, 就需要加以整理。不然,人在信息處理上就會出現問題。

漢語曾經有過三次大整理,一次是偏旁的出現,第二次是複音化,如「松樹、柳樹、楊樹、榆樹」等,第三次就是20世紀初的三字詞。第三次受到了日語的強烈影響。在北京大學教語言學的胡以魯,1914年就說三字詞是漢語今後的發展方向。

新京報:按照這樣的說法,詞彙在未來會不斷增多,需要不斷整理,最後詞彙會越來越長嗎?

沈國威:不會,因為詞彙有一個心理長度, 再長的話就要把它縮短。 漢語有一個非常好的功能,就是能長能短,四個字的詞會被壓縮成二個字。今後可能新詞會更多以三字詞的形式出現,四個字的詞會被壓縮成二個字。

《新爾雅》,作者: 沈國威,版本: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4月

漢語現代化還有一些路要走

新京報:你在書中討論了嚴復和「新國語」的關係,「新國語」即為新時代所需要的話語。你認為現在,「新國語」的建立已經完成了嗎?有哪些標準可以判斷一門語言是否成熟?

沈國威:語言不分優劣,所以也沒有成熟不成熟的問題。但是語言有一個現代化的問題,就是能夠更好地適應新時代。我們不是常說與時共進嗎,語言也需要與時共進。那麼,漢語是不是已經實現了現代化呢?我認為作為民族國家的「近代」語言,至少應該具有以下的特徵:

1全民性:國語必須為絕大部分國民所掌握,為此國家須承擔教育之義務,以消除因語言能力造成的機會不平等;

2國際性:能翻譯外語,或被外語所翻譯(互譯性),這樣才能應對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3傳播性:可以用來講授新知識,能討論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問題;可以用來表述不斷出現、日益增多的新概念;

4普及性:書面形式和口頭形式具有較大的一致性,知識傳遞不受語言媒介限制。

這樣看來,我們還有一些路要走。政府的教學大綱規定,中學階段,也就是義務教育結束的時候要掌握3500個漢字。日本的漢字教育也規定在義務教育階段完成。國家保證所有人在語言能力上,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實際上很難做到這一點,漢語的文章很難寫,打滿分的文章裡要出現很多成語。從文章的 寫作能力上來看, 起跑線上差距最大的可能是漢語。中學畢業生和大學畢業生,文章的寫作能力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 這樣只接受了中學教育的人就很難去實現自己人生的其他價值。

《漢語近代二字詞研究》,作者: 沈國威,版本: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11月

新京報:你的意思是不是漢語達到基本使用水平的及格線還是太高了?

沈國威:這個問題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我們自己的價值取向,不使用成語,不堆砌辭藻就覺得話說得太俗氣,文章太平淡。這方面英語、日本等要好一些,很多著名的演講,也都很直白。另一方面,現代漢語裡還有很多陳舊的東西,文白雜糅。什麼地方 可以用比較口語的表達,什麼地方必須用一些 文言詞彙, 需要長時間的學習,而且必須從小訓練才能掌握。 所以就出現一個現象,外國人寫的漢語文章中國人很少能認可的。如果所有的外國人都寫不好漢語文章的話,我想就不是寫的人的問題了,是漢語哪裡不對勁。

新京報:漢語對於語言審美方面的要求,以及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方面的區別,在你看來是好事還是壞事?

沈國威:好像不能說是一件好事。 所有國民都能掌握的語言才叫 國語,現在的漢語還有一些差距,我認為言文一致上面還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

新京報:現在有種現象,許多書面語為了更適合視聽傳播,也變得越來越口語化了,有人會哀嘆,漢語變得越來越不精緻、越來越不優雅了、越來越「口水話」了。但從你的角度來看,書面用語越來越口語化,反而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沈國威:對,這應該是一個方向,我們的審美觀、價值取向需要發生一些變化。 在這方面我們期待著新媒體發揮積極作用。

人們需要新的詞語,就像需要新的衣服

新京報:談到新媒體,你如何看待網絡中流行的造詞現象,比如囧、直男癌、u1s1之類的詞彙?

沈國威:網絡詞語基本上是流行語,有一些是學生詞彙,還有一些是小集團詞彙。能不能保留下來不好說。日本每年有「流行語大獎賽」,但是選出來的流行語都很短命。那為什麼大家還對流行詞樂此不疲呢?人們需要新的詞語,就像需要新的衣服一樣。人們要用新的詞,表達新的感受,所以每年的流行詞中都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形容詞。

《近代中日詞彙交流》,作者: 沈國威,版本: 中華書局 2010年2月

新京報:你在書中提到,日本新名詞剛剛進入中國時,被一些傳統的知識分子當作「醜怪字眼」,現在我們使用的外來詞、網絡詞越來越多,這會破壞語言的純潔性嗎?語言的純潔性重要嗎?

沈國威:每個母語使用者都有成千上萬的詞彙量,他們對新詞非常敏感,這是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人們對新詞的態度不盡相同,蘿蔔白菜各有所愛,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對於所謂保護語言純潔性的主張和實踐,我是不看好的。因為沒有誰在這方面取得了成功。漢語的口語幾千年來一直不純潔,20世紀以後,書面語也進入了非純潔時代。人為地規範語言的發展方向,是不可能有效果的。

新京報:未來不同國家語言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小,為什麼我們要保護語言的多樣性?

沈國威:全球化以後,人和物的交流完全是一個嶄新的局面。我想今後文明詞會越來越趨於一致,所謂的「一致」,是說可譯性,文化詞也會藉助網際網路等新媒體擴散到世界各地。但越是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應該越重視對方言的保護。大家都能理解物種的多樣性的重要,語言的多樣性也同樣不可輕視。方言的特定表達承載著特定的文化內涵和情感寄託。

採寫丨肖舒妍

編輯丨董牧孜 走走 校對丨柳寶慶

相關焦點

  • 專訪丨沈國威:人們需要新的詞語,就像需要新的衣服一樣
    就像一條河流,不斷有新的詞彙如溪流匯入,也一直有舊的詞彙如水分蒸發,如果遇上一場暴雨,就會出現詞彙的大量更新。沈國威認為,20世紀80年代後的20多年,是漢語詞彙增長最快的時期。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對外敞開了自己的大門,大量新事物、新概念接踵而至,命名、描述這些新事物、新概念的新詞語也就應運而生。
  • 人們需要新的詞語,就像需要新的衣服一樣丨專訪沈國威
    沈國威:這本書裡的「新語」是指19世紀20世紀之交,突然出現在漢語書籍和媒體上的詞語,具體地說可以分為以下3類:1、表達新概念的詞;2、新形式的詞;3、重新活躍起來的詞。 新的概念可以用新的詞來表示,也可以用舊的詞來表示。
  • 放兩個瓶子到洗衣機裡,衣服洗完就像新的一樣,真的太聰明了
    放兩個瓶子到洗衣機裡,衣服洗完就像新的一樣,真的太聰明了現在的家庭中,相信沒有幾個是不買洗衣機的了,它已經成為了家庭中的必備電器。洗衣機的出現可以說是大大的方便了我們,可以讓我們省下更多的時間來做其他的事情。
  • 洗衣服別傻放洗衣粉,加上一把「它」,洗出來的衣服和新的一樣
    在咱們的日常生活總會遇到需要洗衣服的時候,尤其是最近天氣比較的潮溼,倒春寒的威力還沒有散去,洗的衣服也不會幹,很多人都囤積了很大一堆的衣服,正好趁好天氣比較好,大家都會選擇在這個時候把衣服給全部洗了,可是因為囤積得太久了,衣服沒有那麼容易洗乾淨,這麼洗肯定是不行的。
  • 還在用洗衣液洗衣服?這樣洗衣服像新的一樣
    還在用洗衣液洗衣服?這樣洗衣服像新的一樣。大家是不是經常有這樣的煩惱,新買的衣服用洗衣液洗了一次就變形了,用熨鬥熨了很久才勉強回去或者有些衣服用熨鬥燙一下就壞了。真的是很氣啊,這瓜皮衣服到底應該怎樣洗嘛。
  • 沈國威︱二字詞、言文一致與漢語詞彙體系的近代重構
    二人所謂的「新詞」都是指借自日語的詞語。近些年來,二十世紀以後漢語與日語的借貸關係,是一個為人津津樂道的話題。那麼百分之七十也好,百分之八十也好,這是某種統計學上的結果,還是直感上的推測?是僅限於政治話題的特例,還是現代語言生活中的普遍現象?日本關西大學教授、東西學術研究所所長沈國威的新著《漢語近代二字詞研究:語言接觸與漢語的近代演化》對這一問題做了深入回答。
  • 為什麼IT運營需要新的指標
    無論答案是和否,都需要開展一些工作和重新定位。考慮新指標無論企業如何從發現關鍵的成功案例開始,這些是支持面向客戶的產品和服務的數位化計劃和技術,以及使企業提供最佳服務的工具。有了這些知識,IT運營部門就可以開始創建新的指標,並將它們與可用性和性能的「舊指標」相關聯。
  • 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啟蒙時代
    一般認為,啟蒙運動的中心在法國,標誌性人物是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等。其實,英國偉大思想家如大衛·休謨、德國偉大哲學家如康德也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二個500年和前一個500年不太一樣。第一個500年,人類面臨的問題是怎麼從「天下無道」變得「天下有道」,思想家更多強調的是對人內心的改造,無論是創造宗教,還是創造像儒家這樣的道德哲學,目的都是為天下立道。
  • 只要有新的技術突破,就需要一個新的電路保護器件
    集微網消息(文/小北)「只要有新的突破,就需要一個新的電路保護器件。」在今日開幕的慕尼黑上海電子展上,Littelfuse資深技術行銷工程師遊恭豪如是說。Littelfuse資深技術行銷工程師遊恭豪在Littelfuse看來,5G與摺疊屏手機將是移動和便攜電子領域的大趨勢,而在這兩個創新趨勢下,終端設備又面臨著新的挑戰。遊恭豪表示,相較4G而言,5G可實現更廣的覆蓋、更快的傳輸,而這需要低頻段、毫米波與高耗電量。
  • 白色衣服發黃、汙漬、染色......這樣洗,和新的一樣!!
    3、衣服保存不當或存放過久引起衣物泛黃白色衣物的存放也需要講究,潮溼不通氣的地方很容易滋養細菌,也會導致衣物變黃;存放時間越久,衣物泛黃越嚴重。洗衣液沒有衝洗乾淨也會使衣服大面積的變黃。所以白色衣服最好要多漂幾遍,尤其衣服放在太陽下暴曬時,如果還殘留大量漂洗劑和泡沫就更容易發黃髮舊。
  • 床單別用洗衣粉洗,只需要一滴它,再髒的床單都能和新的一樣
    導讀:床單別用洗衣粉洗,只需要一滴它,再髒的床單都能和新的一樣文|(生活一休)各位看官大家好,歡迎閱讀由一休提供的資訊。今天我們的主題是:(床單別用洗衣粉洗,只需要一滴它,再髒的床單都能和新的一樣), 接下來我們一起進入正題。
  • 【綠觀察】關於生態,或許我們並不需要新的故事
    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就像故事大會。在2018年年會上,人們用不同的方式,講述著關於生態的故事。在「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今天,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生態故事?中國不需要新的生態故事「中國並不需要新的(生態)故事。」7月6日,在那場名為「荒野」的論壇上,荒野基金會傳播與發展副主席艾米·露易絲語出驚人。
  • 牛文文:中國企業需要新的商業倫理
    現在情況大不相同,我們在企業界講一個東西——企業需要建立新的商業價值觀,或者說中國式的企業現在要探索中國式的商業倫理。  美國商業有美國式的價值觀,每個商人做商業也是價值觀迥異。股東、創業者、客戶、商業關係等關係中間,美國商業是尊崇股東至上,日本差不多是財閥,他們的商業環境相對友善。而中國過去20多年來一直是顧客至上的窮人資本主義,或者溫飽型的商業。
  • Google 發布了新的書籍搜尋引擎,就像是在跟書聊天
    通常需要搜索一本書時,我們會輸入書名、作者、或者對內容的一個大概描述,得到的搜索結果是一長串書名、作者和內文預覽列表。在 Talk to Books 裡,輸入以上搜索關鍵詞,搜索結果會先顯示書籍段落中對這些詞、句子的解釋或回答,下面再緊跟書籍名稱和作者。 「就像是在跟書聊天,通過提供的答案來決定是否有興趣繼續閱讀這些書。」
  • 早安勵志語錄:新的一天,需要滿滿的正能量
    人生就像是一杯白開水,生活的味道由自己決定,放入蜂蜜就是甜的,放入鹽就是鹹的。你的生活取決於自己的心態。無論你現在面臨多大的生活壓力,條件好不好,都請把最美好的事物也好,回憶也好放在心裡,在每天的開始讓自己的心靈先美好起來。早安!
  • 枕頭套「變黃」別用清水洗,只要撒一點它,枕頭套就像新的一樣
    枕頭套「變黃」別用清水洗,只要撒一點它,枕頭套就像新的一樣中國人大多喜歡在頭和脖子部分墊高睡覺,所以枕頭對我們的生活來說是特別重要的一個東西,而枕頭是由枕頭套和枕頭芯組成的,所以整套也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東西。
  • 未來新的面料可讓衣服給手機充電
    (原標題:未來新的面料可讓衣服給手機充電) 智慧型手機成為了現代人不離身的設備了
  • 聚焦英國顛覆式教育改革:教育家們頭腦風暴,一個新的教育系統需要...
    聚焦英國顛覆式教育改革:教育家們頭腦風暴,一個新的教育系統需要什麼 作者:智能觀 發布時間:
  • 新的開始,新的起點,新的徵程
    即將結束於鞭炮聲聲的年假,離開家鄉回到學校或者職場,在家裡我們的身份都是一樣的,但是當離開家鄉,我們又賦予了新的身份和責任。對待學生來說,又是一個新的學期,一個新的起點,對待新的起點,似乎我們都會在學生時代定一系列的計劃,但是大部分的時間內無法完成,我們會將大部分的時間放在於遊戲與短視頻中,科技的盛行,短視頻時代的到來,讓我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樂趣的同時,但是很多情況下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打開某音,一刷就是一上午,大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來揮霍與放縱的時光,無論身處哪個學校,我們都有能力去學習好本專業的課程
  • 英國社會學教授邁克·薩維奇:21世紀需要新的社會階級分類
    英國社會學教授邁克·薩維奇:21世紀需要新的社會階級分類 羅昕 宋浩 編譯 2015-11-15 09:59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