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三個字:跇、蹎、跋。這三個字中,「跋」字現代漢語較為常用,是本課的重點漢字,需重點記憶,標題中的問題答案,也詳見第三個字「跋」字條。
三字的詳情如下:
1、跇。讀y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跇,述也。從足,世聲。」形聲字。本義是超越。一般版本的這個「述」字,是抄本之誤,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述,當作(辶戉),裡邊是個「戉」,不是「術」。《玉篇·足部》:「跇,超踰也。」比如《史記·樂書二》:「騁容與兮跇萬裡。」裴駰《史記集解》引如淳曰:「跇,謂超踰也。」說汗血寶馬奔跑起來很輕鬆就超越萬裡。

此外,跇還有跳的意思,出自《廣韻·祭韻》:「跇,跳也。」未見典籍有應用實例。
跇的小篆寫法如圖:

2、蹎。讀diā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蹎,跋也。從足,真聲。」形聲字。本義是跌倒,顛僕。王筠《說文句讀》:「《玉篇》作『顛跋也』。蹎跋即蹎沛,雙聲連語;然亦獨字成義。」《廣韻·先韻》:「蹎,蹎僕。」比如《荀子·正論》:「蹎跌碎折,不待頃矣。」楊倞註:「蹎與顛同,躓也。」「躓」字我們前面講過了。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讓三尺高的人去馱泰山),跌倒在地,粉身碎骨用不著等待片刻。這個字要認為它是「顛」的本字。

蹎在本義之外,還用作方言,指奔走,跋涉。比如洪升《長生殿·覓魂》:「因此上不辭他往返蹎,甘將這辛苦肩。」用的就是這個意義。
蹎的小篆寫法如圖:

3、跋。讀音有兩個:
(一)bá。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跋,蹎跋也。從足,犮聲。」形聲字。本義是僕倒。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跋,經傳多假借沛字為之。《大雅》、《論語》顛沛皆即蹎跋也,《毛傳》『顛,僕也;沛,拔也。』拔同跋。」

本義之外,跋最經常用的意義還有不少,比如:
(1)踏草而行或越過山嶺,比如跋山涉水。如《詩·鄘風·載馳》:「大夫跋涉,我心則憂。」(因為許國)大夫跋山涉水追趕我,知道他的來意我心中憂慮(因為許穆夫人急著回衛國)。

孔穎達疏有補充:「正義曰:《左傳》云:跋涉山川,則跋者山行之名也。言草行者,跋本行草之名。故傳曰:『反首茇舍以行,山必有草,故山行亦曰跋。」跋本指在草叢裡行走(行走艱難),但山必有草,所以山行也叫跋。這個用法,在現代漢語裡也用。
(2)踏,踩。《爾雅·釋言》:「跋,躐也。」比如《詩·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毛傳》:「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進則躐其胡,退則跲其尾。」這個例子我們上一課講「躓」字時已經舉過,這裡不再詳說。
(3)扭轉。《漢書·揚雄傳上》:「拕蒼豨,跋犀犛。」顏師古注稱:「跋,反戾也。」什麼是「反戾」呢?如馬正在前行,拉緊韁繩讓它往回走,就叫反戾。比如《資治通鑑·唐高祖武德九年》:「建成、元吉至臨湖殿,覺變,即跋馬東歸宮府。」胡三省註解的很詳細:「跋馬者,搖駷馬銜,偏促一轡,又以兩足搖鼓馬腹,使之迴走。」李建成、李元吉發現情況不對,勒馬迴轉東宮。

(4)火炬,火把。《小爾雅·廣言二》:「跋,本也。」《禮記·曲禮上》:「燭不見跋。」鄭玄註:「跋,本也。燭盡則去之,嫌若燼多有厭倦。」孔穎達疏:「本,把處也。古者未有蠟燭,唯呼火炬為燭也。」舊時沒有蠟燭,稱火把為燭,火炬燃盡化成灰時,那個代替燭芯的東西,叫跋,也叫「本」。這個意義,跟下面要講的文體「跋」相關。

(5)足後。《篇海類編·身體類·足部》:「跋,足後為跋。」這個意義也很重要,跟下面要講的文體「跋」也相關。
(6)文體的一種,寫在書籍或文章的後面,多用以評介內容或說明寫作經過等。《篇海類編·身體類·足部》:「跋,故書文字後曰跋。」這個用法實際上是上一個用法「足後」的引申。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跋,題者標其前,跋者系其後也。」明代徐師曾《文體明辨·樂律一》說得清楚:「題跋者,簡編之後語也。凡經傳子史詩文圖畫之類,前有序引,後有後序,可謂盡矣。其後覽者,或因人之請求,或因感而有得,則復撰詞以掇於末簡,而總謂之題跋。至綜其實則有四焉:一曰題,二曰跋,三曰書某,四曰讀某。……跋者本也。因文而見本也。」跋總共有四種說法,但都是寫在書籍和文章的後面,跟上面兩種用法相關。跋這種說法也用於後人對前人篆刻作品的補款,比如唐醉石給趙之謙「為五鬥米折腰」刻的跋款,如圖:

此外,跋還是姓,《清稗類鈔·姓名類》有載。
(二)bèi。這個讀音出自《集韻》。同「」(具體可見《說文》「」字條,這個用法現在漸漸消亡。
跋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之346,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