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346課:寫在書籍或文章後面的文字為啥叫「跋」

2020-12-13 談藝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三個字:跇、蹎、跋。這三個字中,「跋」字現代漢語較為常用,是本課的重點漢字,需重點記憶,標題中的問題答案,也詳見第三個字「跋」字條。

三字的詳情如下:

1、跇。讀y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跇,述也。從足,世聲。」形聲字。本義是超越。一般版本的這個「述」字,是抄本之誤,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述,當作(辶戉),裡邊是個「戉」,不是「術」。《玉篇·足部》:「跇,超踰也。」比如《史記·樂書二》:「騁容與兮跇萬裡。」裴駰《史記集解》引如淳曰:「跇,謂超踰也。」說汗血寶馬奔跑起來很輕鬆就超越萬裡。

(汗血寶馬)

此外,跇還有跳的意思,出自《廣韻·祭韻》:「跇,跳也。」未見典籍有應用實例。

跇的小篆寫法如圖:

(跇的小篆寫法)

2、蹎。讀diā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蹎,跋也。從足,真聲。」形聲字。本義是跌倒,顛僕王筠《說文句讀》:「《玉篇》作『顛跋也』。蹎跋即蹎沛,雙聲連語;然亦獨字成義。」《廣韻·先韻》:「蹎,蹎僕。」比如《荀子·正論》:「蹎跌碎折,不待頃矣。」楊倞註:「蹎與顛同,躓也。」「躓」字我們前面講過了。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讓三尺高的人去馱泰山),跌倒在地,粉身碎骨用不著等待片刻。這個字要認為它是「顛」的本字。

(跌倒的小孩)

蹎在本義之外,還用作方言,指奔走,跋涉。比如洪升《長生殿·覓魂》:「因此上不辭他往返蹎,甘將這辛苦肩。」用的就是這個意義。

蹎的小篆寫法如圖:

(蹎的小篆寫法)

3、跋。讀音有兩個:

(一)bá。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跋,蹎跋也。從足,犮聲。」形聲字。本義是僕倒。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跋,經傳多假借沛字為之。《大雅》、《論語》顛沛皆即蹎跋也,《毛傳》『顛,僕也;沛,拔也。』拔同跋。」

(受盡顛沛之苦的杜甫)

本義之外,跋最經常用的意義還有不少,比如:

(1)踏草而行或越過山嶺,比如跋山涉水。如《詩·鄘風·載馳》:「大夫跋涉,我心則憂。」(因為許國)大夫跋山涉水追趕我,知道他的來意我心中憂慮(因為許穆夫人急著回衛國)。

(《載馳》詩意)

孔穎達疏有補充:「正義曰:《左傳》云:跋涉山川,則跋者山行之名也。言草行者,跋本行草之名。故傳曰:『反首茇舍以行,山必有草,故山行亦曰跋。」跋本指在草叢裡行走(行走艱難),但山必有草,所以山行也叫跋。這個用法,在現代漢語裡也用。

(2)踏,踩。《爾雅·釋言》:「跋,躐也。」比如《詩·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毛傳》:「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進則躐其胡,退則跲其尾。」這個例子我們上一課講「躓」字時已經舉過,這裡不再詳說。

(3)扭轉。《漢書·揚雄傳上》:「拕蒼豨,跋犀犛。」顏師古注稱:「跋,反戾也。」什麼是「反戾」呢?如馬正在前行,拉緊韁繩讓它往回走,就叫反戾。比如《資治通鑑·唐高祖武德九年》:「建成、元吉至臨湖殿,覺變,即跋馬東歸宮府。」胡三省註解的很詳細:「跋馬者,搖駷馬銜,偏促一轡,又以兩足搖鼓馬腹,使之迴走。」李建成、李元吉發現情況不對,勒馬迴轉東宮。

(勒轉馬頭)

(4)火炬,火把。《小爾雅·廣言二》:「跋,本也。」《禮記·曲禮上》:「燭不見跋。」鄭玄註:「跋,本也。燭盡則去之,嫌若燼多有厭倦。」孔穎達疏:「本,把處也。古者未有蠟燭,唯呼火炬為燭也。」舊時沒有蠟燭,稱火把為燭,火炬燃盡化成灰時,那個代替燭芯的東西,叫跋,也叫「本」。這個意義,跟下面要講的文體「跋」相關。

(火把的「本」)

(5)足後。《篇海類編·身體類·足部》:「跋,足後為跋。」這個意義也很重要,跟下面要講的文體「跋」也相關。

(6)文體的一種,寫在書籍或文章的後面,多用以評介內容或說明寫作經過等。《篇海類編·身體類·足部》:「跋,故書文字後曰跋。」這個用法實際上是上一個用法「足後」的引申。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跋,題者標其前,跋者系其後也。」明代徐師曾《文體明辨·樂律一》說得清楚:「題跋者,簡編之後語也。凡經傳子史詩文圖畫之類,前有序引,後有後序,可謂盡矣。其後覽者,或因人之請求,或因感而有得,則復撰詞以掇於末簡,而總謂之題跋。至綜其實則有四焉:一曰題,二曰跋,三曰書某,四曰讀某。……跋者本也。因文而見本也。」跋總共有四種說法,但都是寫在書籍和文章的後面,跟上面兩種用法相關。跋這種說法也用於後人對前人篆刻作品的補款,比如唐醉石給趙之謙「為五鬥米折腰」刻的跋款,如圖:

(唐醉石的跋)

此外,跋還是姓,《清稗類鈔·姓名類》有載。

(二)bèi。這個讀音出自《集韻》。同「」(具體可見《說文》「」字條,這個用法現在漸漸消亡。

跋的小篆寫法如圖:

(跋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346,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說文解字》第50課:並不是所有的參都叫「人參」,但它們都可以叫「蓡」
    這是《說文解字》課程的第50課,今天接著解說的漢字仍然是「艸」部漢字,有一部分讀者認為做這樣的解說沒有意義,我們不這樣認為,至少我們可以把《說文解字
  • 《說文解字》第389課:細說「讎」字,校勘為啥又叫「校讎」?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言」部的一個漢字「讎」,「讎」字在現代漢語簡化為「讎」,讎字在現代漢語部首檢字法中,部分辭典、字典歸入「隹」部,
  • 《說文解字》第83課:看「芒」字的解釋,你會更佩服司馬遷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3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藍、蓼秀。」要注意中間的斷句。徐鍇的《說文系傳》裡說:「藍、蓼屬華作穗也。」藍、蓼,我們在41課、44課已經講過「蓼」、「藍」兩字,是植物,那麼,就是指這類植物開的花。花狀如穗,所以,徐鍇說「作穗也」。如圖:
  • 《說文解字》入門 第二課 簡體字的由來用處及文字的本源
    可惜此形非彼形,對著不可象形的文字進行象形會意,書法越深入,精神越迷失,猶如唐朝愛寫狂草的張旭。唯有真文字方能浸潤人心,身心受益。 為什麼後面說一個文字只說它的音形義,六書裡面就剩下三個了,其它三個都沒了,其實很容易就會變成這樣,尤其是後面轉注假借,因為它使用的時候,又不涉及到創造文字,所以呢就很容易被大家忽略掉,尤其是假借後來基本上都變成多音字了。
  • 《說文解字》第149課:成語「含英咀華」的由來
    標題中的問題答案先奉上:(1)成語「吮毫搦管」中,「吮」的意思是用嘴含吸;(2)成語「含英咀華」來源於韓愈《進學解》:「沉浸醲鬱,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用來比喻讀書時細細琢磨以領會文章的精華,詳細解釋見「吮」、「咀」兩字詞條,其他不感興趣的內容可忽略。
  • 《說文解字》第90課:寫菸草這個詞繁體時,煙寫成「煙」對嗎?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0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1、菸。這個字有三個讀音。
  • 《說文解字》第39課:曹植《七步詩》裡的「萁」指的是什麼?
    有朋友從後臺留言,說《說文解字》系列文章純屬八股文,一點意義也沒有,我只是回復他:「這一類文章你怎麼會看成是八股文呢?」八股文從四書五經取題,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而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
  • 《說文解字》第75課:平常我們吃的香菜,也叫芫荽,你讀對了嗎?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75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
  • 《說文解字》第200課:《說文解字》中「形聲字」有啥明顯標記?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0課(不知不覺),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此六字幾乎全部是生僻字。因為內容十分無趣,所以今天順帶介紹兩個關於《說文解字》的小知識:一、《說文解字》中,「形聲字」的明顯標記是什麼?
  • 《說文解字》第72課:古文字裡的「掃帚菜」?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72課,講的「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如圖:《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王彗也。」什麼是王彗呢?其實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掃帚菜」。藜科,一年生高大草本,分枝很多,葉線秋披針線,果實稱地膚子,入藥,嫩葉可以做菜,老株可作掃帚,所以起名叫掃帚菜。我們前面的課程說過,凡是稱「王」者,一般指大。王彗的樣子如圖:
  • 《說文解字》第52課:古代女子為啥說自己「蒲柳之姿」?啥是蒲柳
    接著說文解字,這是這套課程的52課,依照《說文解字》的字的順序,解說的仍然是「艸」部漢字,今天解說的是這六個漢字:《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菅,茅也。」上一節課已經說了,許慎菅茅互訓,兩個字互相解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認可這種說法,說「統言則茅,菅是一」,菅是茅的一種。後續的專家說得更仔細些。《本草綱目.草部.白茅》說:「茅有白茅、菅茅、黃茅、香茅、芭茅數種……菅茅只生山上,似白茅而長。」《詩經.陳風.東門之池》載:「東門之池,可以漚營。」
  • 《說文解字》第65課:這味著名中藥不同狀態藥性不同,名字也不同
    於是有人認為《說文解字》將字的音、形、義放在一起討論是有問題的。因為我們這一套《說文解字》課程是打算將《說文解字》這本書從頭到尾通讀一遍,其目的並不是文字學範疇的,而閱讀對象也是文字愛好者,不是文字研究者。所以,在文字構成部件類型的文字比如部首等文字等字時,我們會講解文字的字形,而其他文字則多隻講讀音和字義,而且這套課程也力圖完整地將這本書從頭到尾通一遍,因此是系統的,前後關聯的。
  • 閱江寧·悅傳承 | 江圖帶'寧'走進《說文解字》第五十課:並不是所有的參都叫「人參」,但它們都可以叫「蓡」
    今天接著解說的漢字仍然是「艸」部漢字,有一部分讀者認為做這樣的解說沒有意義,我們不這樣認為,至少我們可以把《說文解字》這一部分古書中提到的植物一一跟現在的植物對照出來,並且列出圖來,這是枯燥的影印版的《說文解字》所不能比的。
  • 《說文解字》——懷念許慎
    提起《說文解字》大家應該都不會陌生,應該還有一部分人看過,但是你知道它的作者嗎?還有他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嗎?《說文解字》是中國語文學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辯識聲讀和解說字義的字典,收字9353個,重字1163個,共10506字,均按540個部首排列,開創了部首檢字的先河,以六書進行字形分析,比較系統地建立了分析文字的理論,同時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體和漢代的文字訓詁,反映了上古漢語詞彙的面貌。
  • 《說文解字》第94課:「曾孫之稼,如茨如梁」中,「茨」是什麼?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4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
  • 《說文解字》第70課:藕是荷花的根嗎?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70課,仍然是「艸」部漢字,仍然是每課六個漢字,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如圖:就是接近花莖的部分叫「蕅」,深埋在泥土中的叫「蔤」。顯然,古文字學裡的蕅跟現代植物學裡的藕並不一回事。蕅指根,但現代漢語裡的「藕」並不是荷的根。
  • 《說文解字》第79課:「負荊請罪」的荊,你真的了解嗎?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79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負荊請罪)上面說了,荊在《說文解字》中給的本義是一種木,灌木,也叫楚。現在也叫荊這個名字,屬馬鞭草科牡荊屬落葉灌木。種類相對比較多,比如牡荊、黃荊、紫荊。
  • 《說文解字》第51課:說美女「手如柔荑」時,你讀對了嗎?
    老提示:標題中所說的問題,在課程中一定有答案,請關註標題問題的朋友仔細看完。這是我們這套課程的第51課,依照《說文解字》字序,我們今天要解說的六個漢字仍然是「艸」部漢字,分別是:這個字兩種寫法,一個下面是「夷」,一個下面是「弟」,不同版本的《說文解字》印刷體印刷的不一樣,但是是同一個字(需要注意,「夷」和「弟」小篆的寫法並不一樣,後面的課程陸續會講到,是完全的兩個字)。讀作tí或者yí。中華書局注音版的《說文解字》只標註了第一個音tí。《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荑,艸也。從艸,夷聲。」讀這個音時,有幾個意思:(1)初生茅草的嫩芽;注意,是專指茅草的嫩芽。
  • 《說文解字》第86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蓁蓁」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6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cí。給的解釋是「艸多貌」。徐鍇的《說文系傳》裡說:「薋,猶積也」這是薋的本義。就是(草)多;聚集的意思。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