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近有件煩心事,妹妹今年剛上大一,這才去3個月,便對所學專業不滿意,想找輔導員申請更換專業,沒想到對方一句話回懟:選專業不是高考前該操心的事嗎?
原來,朋友妹妹上的是播音主持專業,高考填志願的時候以為這個專業「體面」、畢業好找工作,沒想到上大學後才發現自己在身高長相方面並無優勢,最重要的是,作為一個農村大學生,這個專業的花銷(學費較高)有些高,所以思來想去,考慮換專業,沒想到被導員潑了一盆冷水。
朋友妹妹所在的學校,剛好認識個同學在那裡上班,於是我打聽了一下,對方回覆:
新生入學未滿一學期者、跨學科大類者不得轉專業。
同學建議:滿一學期後可以在學科大類換個其他專業,比如戲劇影視文學。
我把這個結果告訴朋友,她說妹妹最近很消沉,都想回高中去「重讀」了。
朋友妹妹的情況,我表示理解,雖說大學所學並不能決定一個人今後的道路,但是,大學四年所學的專業卻會深深影響你以後的擇業。
朋友的妹妹之所以想換專業,完全是因為當時填志願沒有充分考慮硬體的影響(比如身高長相以及經濟因素),人生就此憋屈著過四年,又豈能甘心?但是,如果真的回高中重讀,一切又未可知,人生之路,真是進退兩難。
朋友妹妹的情況,我無法給出真正的答案,這裡想探討的是,輔導員回懟妹妹的話:「高考前你都幹嘛了?」
這句話對於一個農村大學生來說,雖稍嫌刻薄卻又含有很深的意味:
農村孩子高考前都在幹嘛?
我是一名農村出身的80後,當年上高中,身邊的同學無一例外地背著幹饃在縣城求學,條件好的一次背上三天的幹饃,周四開始用家裡給的零花錢買著吃。條件不好的,饃吃完等著家裡人送。
多年後我回老家聽過這樣一件事,至今想起來心中都不是滋味,有個鄰居(男孩),爸爸常年在外開車,媽媽一個人照顧兩個孩子,有一次農忙幹活,給兒子送饃送晚了,兒子竟追出了幾裡地。
有條件差的,當然也有條件好的,有些經濟寬裕的家長會在高中附近給孩子租個單元房,由媽媽「陪讀」,衣食無憂。
農村孩子上學,除了經濟條件受限,周末在家休息的時候還要幫家裡幹農活,比如割麥子、收玉米等等。
之所以提到這點經歷,是想說明一點:「農村供個大學生出來不容易!」
就這樣,好不容易到高三,臨近畢業,家長又喜又憂,喜得是孩子終於可以考大學了,父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可能就在這一代人身上扭轉了,憂的是孩子上大學的錢對本就不寬裕的家庭來說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如今,不管是男孩女孩,只要家裡有條件讓孩子上高中,大學學費都不算是大問題,聽我媽說,這幾年,誰家出了大學生,村上(村委會)還給戴紅花、獎現金呢!
農村孩子上大學,對個人、家庭來說都是大好事,可是這當中有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就是關於孩子未來專業的選取。
父母兩眼一抹黑,根本無法提供具有價值的參考信息,親戚朋友當中或許有人在城裡工作可以問一問,可是他們根本不了解這個孩子,我畢業後在外上班,堂妹高考後要填志願,叔父讓我給「指點」一下,我問堂妹喜歡什麼?她說:「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後來,堂妹高考成績不理想,去復讀了。
上面說這麼多,只想說明一點:農村孩子想要選個適合自己、有前景、好就業的專業其實不容易。
所以,這才有了朋友的妹妹上了大學後對所學專業不滿意的情況出現。
學播音主持,如果填專業之前沒有深入了解這個行業,而僅僅憑著一時好惡選報,其結果很可能是後悔自己當初的草率。
我大學期間有個舍友是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父母都是老師,在聊到專業填報時,舍友說父親當時認為,漢語言和英語都是一門溝通的工具,都屬於基礎學科,選專業再合適不過了。
當時對這句話理解的並不是很透徹,直到畢業後有個學姐(在報社工作)告訴我:「漢語言專業畢業的學生比新聞專業畢業的學生基本功更紮實,寫起稿件上手更快。」
很可惜,上大學前沒有人告訴我這些。
後來,關於大學選專業,有了一些更深的領悟,這些領悟來自名人談子女教育:
康輝說自己曾指導姐姐的孩子進行考前複習;康震說自己出書,讓孩子完成了封面上的題字;趙傳說他開演唱會,女兒在臺上彈鋼琴……
當然,並不是所有農村孩子專業填報都會後悔,表弟當年高考在理科火箭班,確定學校、選擇專業由老師一手負責,如今,他考上了博士。
——感謝閱讀——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