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中科技大學18名學生因學分不達標,從本科轉為專科的新聞引發輿論關注。
昨天,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表示:「不能搞『玩命』的中學,也不能搞『快樂』的大學。」
吳巖認為,「天天打遊戲、談戀愛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大學要合理增負,提升學生質量。
對此,不少網友紛紛舉手贊成:
「現在考大學太容易了,是時候抓一抓畢業質量了。」
「對不認真讀書的應該勸退,這不僅是對他們負責也是對這些學生的父母負責,父母含辛茹苦地供他們上學這些人不珍惜,到了社會上也不會有出息的」
當然,也有不少網友持懷疑態度:
「然後發現大學生越來越少,在教育局的眼裡衡量人價值的唯一標準就是成績」
「不能簡單這麼看吧,人家高考的時候容易?上個大學這樣了難道只是學生原因?」
上了大學就能一勞永逸?
相信很多人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現在又苦又累不要怕,考上大學就可以玩了」。因此許多學生,上了大學後就開始「放飛自我」,遲到、曠課、作弊,以這種方式來應付大學生活。以至於每次大學開學時,最火爆的話題就是:哪個老師不點名?哪個老師不掛人?
我們不難發現,許多在小學、中學努力學習的同學,讀完大學四年後反倒成為了一個「廢人」。
不僅專業知識沒有學到,而且身體、精神狀態還十分萎靡,最可怕的是整個人的價值觀也出現很大的偏差。
「曾以570分高分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江西小夥楊仁榮,不僅大學沒能順利畢業,而且整整與家人失聯9年後才回到生病的母親身邊。」
「9歲讀高三,10歲高考,保持「全國最小大學生」的紀錄無人打破。13歲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碩士生,16歲,2011年,被北京航大錄取的博士生張炘煬,就曾以父母不給他在北京買房,就不參與畢業答辯,要挾父母」。
在大學混的,遲早都要還的
如今的形式是,大學好上,工作難找。
在大學混,遲早都要付出代價。
其實,這種因為在大學裡成績差而痛食惡果的事情每個學校都有,每年也都有,不過這一次,華中大學倒是形成了規模。
學校本來就是學習的地方。小學中學是,大學自然也是。然而,很多人認為,高中苦熬了那麼長時間,考上大學就該放鬆了。於是,很多人就玩,就樂,就胡鬧,就混日子。很多大學生是網吧的常客,天天打遊戲。很多大學生談戀愛,花前月下,拿著爹媽的辛苦錢大肆揮霍。
這些混日子的大學生,他們混日子,日子也混他們。即便是僥倖拿到了畢業證,等到找工作的時候就傻眼了。要經驗沒經驗,要能力沒能力。
學習是終身的事業
朋友姍姍本科畢業後,選擇了一個比較對口地公司,技術崗位,幹了三年,公司各個部門領導、同事都很熟悉,公司絕大多數項目類型都有參與,有的項目承擔項目經理角色。
接觸的客戶多了,也兼顧著跑跑市場,接到了幾個項目,老闆頗為欣賞。
但是和她聊天時,她卻很憂慮。做了三年,確實升職加薪了,但是總在處理一些瑣碎的事情,技術上卻沒有太大的提升。
於是她下定決心開始看各種技術相關的書籍、視頻,只要有時間就給自己充電。
「一直保持學習的狀態,才不會讓自己陷入舒適區內,停滯不前。」這是姍姍工作三年後最大的感慨。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深有體會,孩子們可能經常會問,「為什麼我要上學,每天要寫作業?我就想玩。」
著名作家龍應臺在給兒子的信這樣寫道:
「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我們活著的,無外乎做兩件事。一件事就是學習。另一件是就是利用學到的東西,更好地生活。
活到老,學到老,才會快樂到老吧!
◆ ◆ ◆ ◆ ◆
繪本推薦
《愛看書的男孩》
內容簡介
故事從美國肯塔基州的一個冰天雪地之中開始,一個名叫林肯的小男孩誕生在一個小木屋裡。
七歲時他們全家搬到印第安納墾荒,白手起家。
生命中第一樁悲劇,在林肯九歲時到來:母親去世了。幸而繼母善良慈愛,並讓孩子們回到學校讀書。
那之後,林肯再也沒有與書本分離過,無論做水手、店員、鄉村郵遞員、土地測量員還是伐木工,他永遠在讀書。
後來,他做了律師、議員,直到最後走進白宮,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受人民愛戴的總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