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李同德 清華同衡規劃播報
導
讀
在地質公園誕生20周年之際,寫一篇《我與地質公園》的文章,通過探索地質公園規劃的創新發展歷程來反映我與地質公園的關係。這裡要感謝與我共同奮鬥在地質公園戰線上年輕的戰友,如果說有些成就的話也有他們的一份。謝謝了,戰友們!
作者:李同德 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規劃研究所
01
問題的提出——地質公園如何建設管理
在2001年3月國土資源部批准並公布了首批11處國家地質公園,福建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列入其中,漳州市政府對此十分重視,但不知如何建設管理,需要規劃,立即委託中國地質學會旅遊地學研究會編制《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總體規劃》,這是第一個正式的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由旅遊地學研究會會長陳安澤牽頭,組織高天鈞、陳兆棉、李同德、趙遜、馮宗幟、李其團、林煥華等參加,開始了探索編制《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的徵程。規劃組成員除李同德是城市規劃專業外,其餘大多是地質專業資深專家。規劃組於同年4月12日開始,即派專家組赴漳州實地考察,並投入到緊張的編制規劃中去。在進行了認真的現場考察、集中了專家組智慧成果的基礎上,規劃說明和文本主要由李同德執筆,規劃圖件和對旅遊資源的評價由陳兆棉完成,綜合考察報告由高天鈞、馮宗幟等完成。最終成果包括:規劃文本、規劃說明書、規劃圖件和綜合考察報告。現以此為起步,探討地質公園規劃編制步驟、內容和方法。重點是探討與旅遊規劃、風景名勝區規劃的不同點。這是第一次具體提出了地質公園規劃與風景名勝區規劃的差異,也第一次提出地質公園規劃與旅遊規劃的差異。(詳見《地質公園規劃探索與研究》一書)
02
第一部地質公園規劃的誕生
2000年9月,國土資源部下發了《關於申報國家地質公園的通知》,《通知》中《國家地質公園評審標準(試行)》要求申報國家地質公園必須提交的材料中,第三件是《擬建國家地質公園總體規劃》。這一要求無疑是十分正確的,地質公園不能等同於地質遺蹟,需要通過建設保護設施、科普設施、觀賞服務設施和協調統籌解決公園建設中提出的各種問題,才能成為對公眾開放的、名副其實的「地質公園」。這就要求編制地質公園規劃時,至少首先要編制《地質公園總體規劃》,用以控制地質遺蹟不被破壞和指導公園的設施建設。
經批准正式公布了首批11處國家地質公園,為了彌補第一批地質公園中缺少完整的地質公園總體規劃的不足,由中國地質學會旅遊地學研究會組織編寫了我國第一個較為完整的國家地質公園規劃——《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總體規劃》。由於這是我國第一個正式完整編制的國家地質公園規劃,在規劃編制完成後,利用在漳州召開的全國第16屆旅遊地學年會(2001年)的時機,召開了規劃評審會。評審會專家組由國土資源部原副部長夏國治任組長,由盧耀如院士、鄭綿平院士和福建省政協副主席劉金美(地質專業高工)任副組長,主要成員有盧雲亭教授、蘇文才教授、陶奎元研究員和孫維漢高級工程師等。會議評審的主要結論意見是:
(1)《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是國內第一個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組在沒有範本借鑑的情況下,通過8個月的認真調查,收集大量第一手的園域地質遺蹟及其他旅遊資源資料,完成了《規劃》文本、說明書和各項圖件。成果體系完整、系統,符合國家有關相應規劃要求,並完成了甲方對《規劃》成果的預計任務,專家組認為可以驗收。
(2)《規劃》資料依據翔實、充分,思路明確,內容豐富。根據地質公園的要求,編制組對漳州濱海火山地質遺蹟及其景觀資源進行了科學評價,既突出了火山地質遺蹟這一主題,又對大海、沙灘和其他人文旅遊資源進行了系統的調查與分析,創造性地提出了該地質公園的旅遊功能、三級保護區和保護措施、綠色生態環境規劃方案。整個《規劃》目標明確,布局基本合理,符合漳州濱海的實際,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前瞻性。
(3)《規劃》還制定了園區導遊解說系統,並針對園區居民點分散、人口密度相對較大、產業結構單一等特點,提出了並村、產業結構調整方案,並對近期建設項目和實施措施都有較具體的規劃。專家組認為既有創意,又有可操作性,對我國進行國家地質公園總體規劃將具有一定的指導和示範意義。
根據上述意見,專家組一致認為漳州濱海火山地質公園規劃是一個比較好的規劃,具有開創性和科學性,同意《規劃》通過評審。
利用全國旅遊地學年會的時機召開的這次《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總體規劃》評審會,對推動地質公園規劃編制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和示範作用。我國地質公園規劃工作由此產生。
03
第一次編制古生物化石地質公園規劃
2002年,貴州興義市委託中國地質調查局編制貴州興義市地質公園規劃,地質調查局邀請李同德、陳兆棉為主等編制,參與考察、調研、編寫、提供資料和組織工作的還有徐柯健、鍾林生、王立亭、李興中、張尚益、付澤晶、任景明等同志,經過詳細考察調研,發現是以分布貴州龍化石產地為主的包含有自然景觀和文化遺蹟的綜合地質公園,經過認真的研討編制規劃和編寫綜合報告,最後經上報國家審批時定名「中國興義貴州龍國家地質公園」,這也是國內第一個編制的古生物化石地質公園。由於規劃編製成果完善、質量高,得到貴州省國土資源廳好評,在2003年類似的四處地質公園規劃評審會上,會議主持人認為,興義國家公園的可以作為今後貴州省編制地質公園規劃的範本。
04
第一次提出按地質遺蹟保護要求對地質遺蹟進行分類
1. 現有的地質遺蹟保護分類方法
(1)國家《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1995年)
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部發布了《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本節內,以下簡稱《規定》),該《規定》第九條從宏上對地質遺蹟保護區分三級:國家級、省級、縣級。《規定》第十一條還對保護區內的地質遺蹟按保護程度也分為三級:一級保護、二級保護、三級保護。
(2)2000年,有關部門為適應地質公園規劃的需要,內部發布了《國家地質公園總體規劃指南(試行)》,參照《風景名勝區規劃規範(GB50298—1999)》提出了地質遺蹟景觀保護區劃的概念,「景觀保護的區劃應包括生態保護區、自然景觀保護區、史跡保護區、景觀遊覽區和發展控制區等」並對這5種區域的劃分和保護規定作了說明。其實這些是針對一般風景區的保護,而不是地質遺蹟景觀保護區的概念,也沒有突出地質遺蹟的保護。其保護規定也是轉抄自該《規範》,是針對一般風景區的分級,轉抄過來時也沒有對地質遺蹟如何保護提出分級或分類,以及提出相應的地質遺蹟保護措施。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作者根據自身和近年來其他一些專家的經驗,提出按地質遺蹟分布特徵分類進行保護,比較符合地質公園的實際。
2 按地質遺蹟分布特徵分類
地質遺蹟在地球上的分布規模大小不同、存在形態不同、遭受損壞的難易性不同、科學價值和景觀價值不同,因此保護方法和措施也有很大差異。地質公園規劃中對地質遺蹟的保護應該從實際出發,針對不同的情況,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保護寶貴的地質遺產。
研究發現,上述四種「不同」也存在著一定內在的聯繫,從保護地質遺蹟的角度去歸納分類,有利於安排保護措施。為此作者提出了以地質遺蹟分布特徵為主,綜合其他因素的地質遺蹟分類的概念。按地質遺蹟分布特徵分類如下:
第一類,點狀或線狀出露並易受損壞的地質遺蹟
一般具有典型、稀缺、並易受破壞的地質遺蹟都呈點狀分布,少量呈線狀分布。這些遺蹟有的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如「金釘子」就是具有全球對比標準價值的典型層型剖面點;有的是稀缺的生物化石(含人類化石)產地點;有的是貴重礦物(如隕石、寶石、玉石、水晶、貴重礦石等)及其典型產地;有的是具有特別觀賞價值的微型地質景觀點,如北京銀狐洞「銀狐」奇石、廣東韶關丹霞山的陽元石等。
第二類,局部分布的地質遺蹟
這類遺蹟分布範圍中等(數hm2至數km2),具有較高的科研、科普價值,能給遊客一種特殊的體驗,能啟迪人們認識地質災害和防護自救。這類地質遺蹟,一般巖性較硬,處於天然緩慢風化或沉積生長中,除非人為故意破壞,一般尚能保存。這類呈局部分布的地質遺蹟有:各類石林、石蛋、石筍;典型的地震、火山、地裂、塌陷、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遺蹟;有特殊地質意義的瀑布、湖泊、冰川、鳴沙、海岸等。
第三類,分布面積較寬廣的地質景觀
這類地質遺蹟的分布範圍大於數km2,有時達數百km2。其地質地貌景觀十分壯觀,很有觀賞價值,如丹霞、雅丹、巖溶、峰叢、峰林、黃土、河口三角洲等。這類地貌,除非人為大規模採石破壞,一般較易保護;但其生態環境脆弱,人類的不恰當的活動或過渡開發,可能造成對其生態環境和景觀的破壞。
第四類,形態空間相對完整的地質遺蹟
由巖壁構成的空間相對完整的地質遺址,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地質景觀價值,如溶洞及其他洞穴、天坑、峽谷等。
第五類,其他
主要指是具有保健價值的資源及產地,如溫泉、礦泉、礦泥等。
3. 地質遺蹟保護措施
(1)現有的分級保護措施
現有的分級保護措施大體上是針對風景名勝區保護或自然生態保護區的宏觀保護措施,還沒有針對地質遺蹟和地質景觀的具體的措施,即使有也不具體或可操作性差。
(2)按分布特徵分類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點狀出露的地質遺蹟,這類地質遺蹟或地質景觀,一般價值都很高,屬最高保護等級,其最有效的保護措施是與遊客隔離,絕對不讓進入、觸摸。如北京的「銀狐」奇石用玻璃罩與遊客完全隔離,遊客在隔離設施外可看不可摸;丹霞山的陽元石也與遊客隔離,只能在隔離設施外觀看、拍照,禁止遊客進入對其造成損害。對隕石,可收入博物館保護,特大而無法搬運者可就地用隔離保護,允許遊客在隔離設施外參觀;對寶玉石、水晶、貴重礦石等,可收集樣品陳列於博物館保護,其產地應隔離,嚴格保護,嚴禁偷盜、開採、破壞。
局部分布的中小型地質景觀,包括各類石林、石蛋,典型地震、崩塌、泥石流、冰川遺址,還有瀑布、奇泉等。這類局部分布的地質景觀,一般不讓進入,或排除危險後,有控制地允許進入考察、觀光;規劃可在附近安全地帶安排指定線路或平臺讓遊客觀光。其保護方式是在景區內禁止採石、取土等以及其他對保護對象有損害的活動。
呈大面積分布的地質景觀,包括雅丹地貌、丹霞地貌、巖溶地貌、火山地貌等等,這些地質景觀允許遊客進入觀光,在規劃核心區外可安排建設必要的旅遊設施,如道路停車場等。保護方式是劃出保護範圍,作為地質公園園區,區內禁止採石、取土、開礦、放牧、砍伐以及其他對保護對象有損害的活動。這是大部分地質公園採取的保護方式。
形態相對完整空間的地質遺蹟,這類空間一般是由巖石圍成,包括各類洞穴、天坑、峽谷等。在保證其完整性的前提下,遊客通過規劃建設安排的步道進入其空間內觀光,有時(如峽谷河流)遊客可在規劃的航道上漂流,體驗大自然的神奇。其保護方式是:所有車行道路、建築都不得進入其保護的空間內,更不得進行採石、取土等以及對構成空間的巖石有損害的活動。
其他,對溫泉、礦泉、礦泥是重要的保健資源,在旅遊業產品中是發展休閒健身娛樂、建立度假村的重要資源條件。保護的方式是:科學核定開採量,度假村的規模由允許的開採量來控制,以保證這些資源的永續利用;對資源產地的地形地貌嚴格保護,使其不被破壞,保證環境不受汙染,特別是對泉水水質嚴格保護不被汙染。
以上這些保護措施是地質公園建設規劃必須安排的主要內容之一。(上述分類方法和保護措施也是作者首先提出)
05
《地質公園規劃概論》是國內第一本國內同類書籍
從2001年開始的每年一次的旅遊地學年會上作者都有與地質公園規劃相關的發言,引起了參加會議的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編輯主任的注意,他多次建議我出一本關於地質公園規劃的書籍,我多次推辭,後來正式約稿才答應用兩年時間完成。經過2005-2007年兩年的全部業餘時間的努力終於在2007年5月交稿,沒想到2007年7月很快就正式出版面世了。書稿40多萬字,加插圖排版達75萬字 ,系統地介紹了地質公園發展歷程,總結了多年的地質公園規劃實踐經驗。介紹了編制地質公園規劃的原理、方法、結構組成等,提出了許多新觀念,還附了四個地質公園規劃案例。這是有關地質公園規劃的第一本書,對從事編制地質公園規劃的人員很有參考價值,對自然類公園的編制相關專業高校學生也有參考價值,這本書有些內容是作者與其同仁共同的成果,也是向地學專家朋友學習的成果。
2015年旅遊地學30年紀念大會上《地質公園規劃概論》獲得優秀旅遊地學著作一等獎(一等獎只有五項)。這本書還有不少前人沒有新觀點,如地質公園與人工園林的根本區別;地質景觀 (含自然景觀)的展示規劃理論,等等就不一一介紹了。總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新的《地質公園規劃》的書面世,期待新書早日面世。
也許就是出了這本專著,當然也有編制多部地質公園規劃實際經驗,隨後國土資源部組成的第一屆國家地質公園專家庫(最初21名),主要是地學界的院士、教授、高工,只有李同德一人是規劃專業背景的高工。從此開始了承擔了地方上報的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的專家評審工作。最早參加評審專家有中國地質科學院趙遜、陳安澤研究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田明中、張建平教授,還有民辦規劃院的李同德高工等, 評審會由地質環境司有關領導組織,參與評審的還有部業務部門同志。
後來作者還參與《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的技術要求》等有關規章制度制定等工作,參與對地質公園規劃編制人員的培訓講課,還應邀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相關專業研究生就地質公園規劃相關課題進行講解。平時還接待全國各地有關編制地質公園規劃方法的諮詢(大多是免費)。現在全國各地質調查、研究單位內,已經形成了一批編制地質公園規劃的隊伍。我為此而高興。
06
組建民辦的地質公園規劃為主的專門規劃設計機構
2002年與盧雲亭教授等組建的民辦旅遊規劃院,合作經營非常和諧,由於2009年盧教授突然駕鶴西去,公司出現動蕩無法正常經營,於2010年不得不帶領地質公園規劃的同事,單獨組成新的專門從事地質公園業務的規劃設計研究企業。隨後陸續接受湖南張家界、北京房山、山西大同、吉林乾安、遼寧朝陽化石群等委託,開展地質公園規劃設計、申報、諮詢業務。繼續為國地部地質環境司、旅遊地學研究分會提供免費業務服務,並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從事地質公園事業的相關專業建立合作交流,與湖南省、福建省等地質業務機構建立合作交流,為這些機構提供免費研究生實習、員工培訓環境。還與北京房山旅遊局、各地的地質公園單位等建立了良好的服務合作關係,開局良好。
07
成立「清華同衡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所」
2013年初,由李同德帶領團隊,成立「清華同衡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所」,就這樣開始了新的徵程。
在新的平臺上,李同德逐步退居二線,對業務把關,培養年輕員工,讓年輕人努力鑽研業務,敢於擔當責任。除完成原單位帶來的項目,在遺產中心領導下和其它所協助下,逐步由年輕人開拓新項目。此外李同德在全所同志支持下,出版了《地質公園規劃探索與研究》一書,留給年輕的戰友。其實該書也有部分研究成果共同的,如第七章第二節「國家地質公園建設規劃實踐。」就是翟林帶領大家編寫的。
在新的平臺上,原有同事成為同衡職工,繼承原有的地質公園業務,並擴大為自然遺產等業務,招聘了新的員工,隊伍逐步壯大。在此期間與辛建榮教授合作,設想用人居地學為同衡規劃業務服務。從2013年初到2020年底,同衡地學所已經八年了,當年的老員工翟林、辛蔚、馬驄等都已經成長起來,能夠承接較多地質公園項目,能打硬仗,共同走向新的徵程。
李老師辛老師指導地質公園規劃工作
08
適應變化的形勢,向更高目標努力
現在國家提出了以國家公園為主包含各類自然公園和保護區的生態保護體制,地學所的任務,可以利用旅遊地學理論,更好地為國家地質公園及各類自然公園服務,由地質公園走向國家公園。這一觀念在《地質公園規劃探索與研究》中已經闡述,不再細說。
同時,地學所應充分利用遺產中心資源,補充專業人才,開展自然遺產研究和開拓自然遺產業務,以地學為基礎拓展到包括地學、生物、生態整個自然界的自然遺產研究所。向著更高目標努力,前程似景!在同衡規劃院和遺產中心的領導和支持下,在地學所全體夥伴共同努力下,自然遺產的這一弱項定能夠追趕上來。這是李老頭的忠心期望。
——
2020年12月6日
八旬老頭
註:本文主要內容主要摘自《地質公園規劃概論》、《地質公園規劃探索與研究》兩書,首次發表於《旅遊地學論文集》各集中,不細列出。
原標題:《地質公園規劃探索歷程——紀念地質公園規劃誕生20周年》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