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在江蘇蘇州軌道交通桐涇北路地鐵站5號出口,通道兩旁一組特別的海報引來不少行人注目。這已是蘇州市檢察院出品的第三季地鐵公益海報。2015年9月以來,蘇州市檢察院緊抓檢察公共關係建設,通過拓展地鐵宣傳平臺為檢察文化格局注入新內涵。
(李紅笛/製圖)
編者按:
文以化人,文以載道。
近年來,在各級檢察機關的精心培育下,檢察文化建設得到快速發展,形成了一批有特色、高水準的檢察文化品牌,如繁花盛開芳香四溢,呈現出一派百花爭豔、奼紫嫣紅的喜人景象。本版今日推出由最高檢政治部與檢察日報社共辦的「紅花之歌·檢察文化品牌巡禮」專欄,讓我們一同走近這些特色鮮明、亮點紛呈、標識明顯的文化品牌檢察院,在一個個動人故事的背後,感悟檢察文化的獨特魅力,領略廣大檢察人員踐行「講政治、顧大局、謀發展、重自強」的蓬勃朝氣!
「蠻震撼的,這樣的檢察故事投入了真情,只有觸動自己,才能打動別人!」江蘇省蘇州市檢察院公訴二處處長王勇近日把地鐵中的「檢察海報」隨手拍下發到朋友圈,一位朋友留下了這樣的評價。
這期海報的主題是「我們的故事」,選取了10個「小詞」,白描了檢察官工作中的情感觸動,也講述了他們或有趣或心酸的工作細節。這是2015年9月以來,蘇州市檢察院出品的第三季地鐵公益海報。
為什麼是地鐵?
2012年4月28日,蘇州軌交一號線開通,這條線路正好途經市檢察院。地鐵作為高密度、高運量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龐大、穩定的客流量能為品牌帶來極大的關注度和曝光量。自2015年9月起,作為檢察機關開展預防犯罪宣傳的合作單位,蘇州市軌交公司向蘇州市檢察院提供10塊燈箱廣告展位以供普法公益宣傳。
不止「人和」,還巧佔「地利」。蘇州市檢察院毗鄰蘇州市輕軌一號線桐涇北路地鐵站5號出口,距離其不足20米,實體呈現和公益廣告的相互呼應有利於品牌形象建立。這個地鐵出口連接市政府、市自然資源局等行政單位,大量公職人員上下班途經此處,檢察機關在此開展公益宣傳便於植入法律監督概念,營造風清氣正的行政氛圍。另外,該站連接多個居民區,對群眾開展預防犯罪宣傳十分便利。
迄今,蘇州市檢察院共推出了三季地鐵海報,主題分別是「檢察形象大片」「失去自由以後」「我們的故事」,從展現檢察職能場景到犯罪嫌疑人的懺悔,再到小詞彙講檢察大故事,內容不斷深入,思路也愈加拓寬。但事實上,每一季海報都是一次針對性探討,也都是破除檢察神秘化的一次嘗試,角度不同,主題不同,但設計創意的初心一致。這種初心,來自該院新媒體中心善於自我設問的年輕人。
經典的第一季
第一季海報在地鐵展出堪稱「經典」,被媒體評價為「全國首組檢察官公益海報」。
海報上,主角是身著挺括制服、氣場強大的檢察官,背景則多為法庭、審訊室、看守所等司法工作場所,氛圍莊嚴肅穆。再配上精練到位的標語,整體效果更富有視覺衝擊力,很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這些海報由蘇州市檢察院新媒體中心原創,海報上的檢察官均由幹警真人出鏡,全面展示了檢察機關基本職能和隊伍風貌,有效提升了檢察官形象,也增強了檢察幹警的職業榮譽感和自豪感。
綜合宣傳檢察職能、展現蘇州檢察風貌這兩點目的,這組海報要由幹警真人演繹、還原各業務條線最典型場景,還要將全市兩級檢察院中表現突出的業務能手進行集體群像式展出,以代表蘇州檢察機關。最壓軸的一張,則要呈現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蘇州檢察官。
現在想來有些不可思議,臨時劇組三天就完工了。第一步是海選演員,10家基層院共推薦了近50人。場地也是內部解決的,姑蘇區檢察院有一間十來平方米的簡單影棚,另外,姑蘇區檢察院負責聯繫所有拍攝現場,並對出鏡人員安排和後勤保障提供協助。
預算有限,一切從簡。劇組將拍攝計劃分為兩部分,規定在前兩天內完成全部先進人物拍攝計劃,最後一天完成全部職能場景拍攝。為了達到更好的拍攝效果,有工作人員從家裡背來了掛燙機,為大家熨平制服上的褶皺。
兩個月後,呈現在地鐵站的10張海報畫面感極強,8個主要業務職能場景的生動呈現成為亮點。
其實,在當初的拍攝階段,對於如何展現檢察職能,大家有過不少爭論。公訴對應法庭、偵查監督對應提審、刑事執行檢察對應看守所、反貪反瀆對應辦案工作區、預防職務犯罪對應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但是,控告申訴對應檢察服務中心,民事行政檢察對應什麼場景比較合適呢?
姑蘇區檢察院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建院時就開展了一系列古城牆保護調查。拍攝前夕,因連日暴雨,已有2500年歷史的盤門城牆出現坍塌,檢察官們前去調研,一行人直奔城牆而去。
在海報上線三年後的今天,《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和《蘇州市古城牆保護條例》在蘇州市兩級檢察院的推動和參與下正式施行剛好滿一年。
海報的後期製作環節,蘇州的地標東方之門被選為人物海報背景。反瀆職侵權主題海報則是火勢在工廠蔓延的畫面,直指2014年發生的「8·2崑山工廠爆炸事故」,寓意「瀆職犯罪猛於虎」。每張照片上,還貼有「蘇州檢察發布」微信公號的二維碼,這也是三季海報的標準動作。
每張海報的文案也是精心設計的。從「公平正義,有你有我」到「讓法治成為蘇州的核心競爭力」……從檢察工作到城市聲音,一一體現。
有故事的第二季
第一季地鐵海報上線兩年後,新媒體中心的幹警已經換了一茬。
「檢察工作是看不見的戰場,能現場化形象化的內容有限,應該向內挖掘『最深處』的檢察,方能找到撬動公眾共鳴的重點。」他們說。
為寫出「最深處」的檢察,兩天內,幹警們採訪了蘇州4個看守所,採訪了93名在押嫌疑人,收集了他們最想對他人、對社會說的「一句話」。
在看守所裡採訪的第一間監室有個室長,在大家七嘴八舌問起應當如何留言的時候,他一直坐在長鋪最側的牆邊,一言不發。其實他很早就完成了這次留言,紙上有這樣一段,「等我出去的時候父親可能已經不在了,希望他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他因販毒罪被法院依法判處無期徒刑,前一天剛剛宣判。他在紙上寫下自己的化名叫「明天」。
在未成年人監室,有個孩子一直到所有留言收齊都不願交出自己的紙筆,把紙折成皺皺一小塊,他說不想被別人看到自己寫了什麼。「媽媽在派出所的柵欄外面看到我的時候哭了,我對不起她。」他寫道。
進入女監室之前,獄警提醒,「注意她們的情緒,有可能會失控。」事實上,檢察官一開口提出留言的要求,哭聲就開始起伏。24歲的果果(化名)已經在看守所內待了近半年,「還有26天就能出去了,每天想寶寶想到睡不著。聽說他會叫媽媽了,我還沒有聽到過。」
也有人無法侍奉病重的雙親,寫道:「5個月沒見媽媽了,她手術的時候我都不在身邊。」
「出來打工一年了,特別想念媽媽做的五色米飯和家裡種的桃子。」
「陸幹部對我最好,比我家人關心我。」
「好想喝一口飲料,想回家了。」16歲的小彬(化名)涉嫌聚眾鬥毆,最愛喝可樂的他提筆寫下這一句。
「我想我的爸爸媽媽了,但是你永遠都見不到你的爸爸媽媽了,對不起。」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15歲少年悔不當初。
這組海報選用「檢察藍」為背景,與白色的手寫字跡形成鮮明對比,10張地鐵海報表達了同一個主題——「失去自由意味著什麼?」
「沒有人生來就會犯罪,小不忍則釀大錯。這些犯罪嫌疑人也是兒子、女兒、父親、母親、爺爺,所以想去聽聽他們想對他人、對被害人、對社會說些什麼,並把這種聆聽轉化成更大範圍的勸誡。這樣,現身說法的意義就實現了最大化,預防犯罪的普法價值就有希望獲得最大限度的共鳴。」蘇州市檢察院副檢察長朱宏軍說。
細節「扎心」的第三季
第三期海報的思路源於一次採訪。兩年前,大家採訪吳江區檢察院李冬梅,當問及「工作中最大的觸動」,她展示了一張用塑膠袋隨意紮起的獎狀的照片。「他們(嫌疑人父母)把這些獎狀拿過來的時候,孩子媽媽一直在自責,說,好好的娃怎麼會走歪了呢?這提醒我們要用提前教育預防事後悲傷。」
將有衝擊力的圖片和有畫面感的簡短文字結合來講故事,新的海報的製作思路開始在策劃人心中打轉。
2019年1月11日,「我們的故事」主題檢察公益海報悄然上線。
10張海報,每張海報都有一個主題詞。這些故事全部都來自於一線採訪,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多次感受到「扎心」。
去年4月,吳江檢察官付雷給被精神病母親殺死的3歲男童楊蘇寫下一封信,信中10個「請你原諒」打動了公眾,引起強烈社會反響。後來,他收到了一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生的回信。信中說,「相信以後無論身處何方,身負何職,都能做一名如此有溫度的法律人。」這張海報的名字就叫「回信」。
叫做「背影」的海報講述了控告申訴部門幹警在司法救助中的心路歷程。
吳中區檢察院檢察官趙芙蓉在窗口接待過一位70多歲的大爺。因獨子被人故意傷害致死,大爺認為判決太輕,特地從老家徐州趕來,輾轉找到檢察院申訴。當趙芙蓉想把核查結果告知大爺,他留下的手機號卻無人接聽,原來大爺已因過度悲傷而離世。
大爺年邁的老伴和年幼的孫女沒有生活來源,趙芙蓉竭盡所能為她們爭取幫助,在給祖孫倆送去司法救助金回來時,趙芙蓉說:「祖孫倆的背影讓人想哭。」
有一張海報傳遍了律師圈。這則叫「辯護材料」的故事來源於蘇州市檢察院經濟犯罪案件辦案組檢察官王玉飛的微信朋友圈。在辦理一起走私案件時,辯護人給他送來了一整箱裝訂齊整、目錄精細的辯護材料,共35本,非常厚。他找來辦公室裡最長的尺子,插在箱中竟遠遠不夠。「這是我見過最細緻的辯護材料!檢察官和律師都應當用認真的態度相互切磋,共同成長。」王玉飛說。
腳下有泥,心中有光
「三季海報,讓群眾感受到蘇州檢察機關守護人民美好生活的工作日常,更能感受到他們職業身份背後的溫度和力量。而這也是優化檢察公共關係,加強檢察宣傳,講好檢察故事的一次積極探索。」蘇州市檢察院檢察長閔正兵說。
作者系江蘇省蘇州市人民檢察院 張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