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錢乃身外之物」,人生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的確,在生死面前,富貴貧窮不值一提。但是,拋開生死,很多時候金錢也許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當我們看遍人生百態後,才發現自己不過是這芸芸眾生中不值一提的滄海一粟,人生有太多無奈是因錢而起,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今天我們要說到的這句俗語,就彰顯了老祖宗的智慧,也是對後人的忠告,那就是「人窮不省三錢,沒錢不串三門」。
人窮不省三錢
無論你的生活再怎麼窘迫,都不能省這三種錢。
1、吃飯的錢
「人是鐵,飯是鋼」,將人比作鐵,飯比作鋼,意思就是人就算是有鋼鐵般的意志,也一定要吃飯,受餓之後意志就沒有那麼堅硬了。
其實就是想要告訴我們,飲食對於我們的重要性,如果不好好吃飯的話,是會影響到身體健康的,從而導致一天的工作狀態也不好,甚至還會生病,那就更得不償失了。
2、禮錢
通俗來說就是「份子錢」。「禮」在我國古代是一種十分重要的交流方式,我們向來都十分注重禮節,有著「禮儀之邦」的美譽。
當今社會,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社交圈子,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當然真情實感一定是最重要的,彼此真心以待,用真心換取真心。但是,誰家都會有個婚喪嫁娶的時候,這個時候份子錢是必不可少的,隨多隨少都是一份心意,但一定不能省。
古時候,家庭貧困的人家可能很難負擔得起婚喪嫁娶這樣的大事,所以就需要身邊的親朋好友,街坊一起幫忙,每人都出一點錢,幫助這個家庭一起把家裡的大事辦了,這也是「份子錢」最開始的含義。
所以,「禮錢」的真正含義並不僅僅只是一個金錢的數字,而是你們之前的情誼,當然這也是人與人相處最基本的禮貌。既然別人邀約了你,那就是對你這個人以及你們之間關係的肯定,所以說,「禮錢」是一定不能省的。
3、書錢
這裡的書錢分為兩種,一種是當時學子們到私塾讀書的束脩,另外一種是拜師學藝的錢。
在古代,想要過上榮華富貴的生活,科舉一定是不二之選。每家每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通過科舉考試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對於私塾的老師都十分敬重,這裡所說的「束脩」指的就是給老師的報酬。這在當時也是一定不能省的。
但狀元也不是人人都可以中的,所以很多不愛讀書的人,他們就要選擇一門手藝來謀生。當時很多人都會選擇打鐵、屠夫、木匠等手藝。
但不管是選擇哪一種手藝,在古代除了要給師傅磕頭奉茶之外,該給的學費與供奉也一樣不能少,所以這些錢也是不能省的。
沒錢不串三門
古時候人們的生活還不像現代人們這麼豐富,沒有任何娛樂項目,所以沒事的時候就會互相串門,到別人家一起坐著聊天。但是,沒錢的時候,這三種人的家門最好不要進。
1、遠親的門
俗話說:「無事不登三寶殿」。在古人眼中,對於「遠親」的態度十分複雜,他們會覺得多年不走動的親戚,忽然登門拜訪,總覺得是有點什麼事,打心眼裡並不是很歡迎這樣的人來家裡串門。所以後來人們才會常說,遠親的門還是少登。
2、是非門
這種情況在農村是十分常見的,常常因為一畝三分地而爭臉紅脖子粗。這就會導致鄰裡之間關係不和睦,有些只要雙方願意,還是可以化解的,但有些就比較難了,只能冷處理。
所以說,這類人的家門還是儘量不要登,畢竟關係已經這麼尷尬了,如果你再到人家家裡串門,會讓別人心生芥蒂。
3、冷眼門
這個很好理解了,就是總是給你冷眼的人。這類人大多嫌貧愛富,會因為你家庭比較貧困而瞧不起你。對於這類人,我們也沒必要去自找沒趣,也不要試圖去巴結那些比你過得好的人。這樣反而會讓人家更瞧不起你,所以,對於那些冷眼看人低的人,沒必要跟他們相處,各自過好各自的生活就好。
老祖宗的話值得借鑑嗎?
「人窮不省三錢,沒事不串三門」,這是老祖宗的經驗之談,即便是放在今天,也依舊具有著一定的借鑑意義。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交友準則,圈子不同不必強融,人心不同不必強求。不必去刻意討好誰,也不是非誰不可。找到跟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並肩前行,遵從自己的內心,做自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