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
民進黨最近有點不像民進黨。過去,他們動輒罵大陸「鴨霸」,罵國民黨「賣臺」,火力十足;但這一個月來,民進黨在兩岸問題上表現低調,少有正面對抗。這種風格突變,可視為民進黨的新招數,名為綿裡針。
在大陸坦言兩岸聯繫溝通機制已停擺的情況下,民進黨當局不顧尷尬自說自話說「沒停」;大陸進一步說明「傳真只讀不回」,民進黨當局仍說會持續努力爭取溝通;國臺辦再度喊話,聯繫機制停擺責任完全在臺灣一方,民進黨當局則低調回應說「雙方都有責任」。
這幾個回合,給人什麼印象?對兩岸事務不熟或本來就支持綠營的人,可能會感覺大陸是個大漢,在步步緊逼,而民進黨是個弱女子,在委曲求全。若能給外界以如此印象,則民進黨的目的就達到了。
雙方相爭,有「理」與「情」兩個層面,「理」決定了是非對錯,但「情」有時卻能決定誰勝誰負。比如當年「馬王政爭」,明明王金平涉司法關說,馬英九是佔理一方,但因為馬英九發動突襲時王金平正好離開臺灣參加女兒婚禮,馬英九就先落了個「不厚道」、「陰險」的評價,王金平卻一再表示為黨奉獻無怨無悔,還說馬是他的「逆增上緣」,最後臺灣人同情的天平竟倒向了王,馬一敗塗地。
現在兩岸聯繫溝通機制停擺,在「理」的層面,當然是因為民進黨當局拋棄了過去8年兩岸賴以互動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片面改變了現狀,蔡英文如果在這個層面強辯,定然討不了好。但她另闢蹊徑,從「情」的層面迂迴側進,塑造一個「弱女子」在「大漢」面前委曲求全的假象,則反而可博得不明真相之同情。
臺灣民眾一貫同情弱勢,現在民進黨主動示弱,正是抓準了這一心理特徵。蔡英文高票當選,在執政面臨崩盤之前,絕不甘於接受「九二共識」。而島內綠營民眾的同情,一定程度上可以緩和經濟惡化帶來的執政壓力。
當然,也不能斷言民進黨的服軟完全是表面功夫。在野時民進黨盡可肆無忌憚「反中」,但如今要平穩執政,必須儘可能保住兩岸經濟紅利。所以從蔡英文520講話以降,不把話說死說絕,都是為了預留轉寰空間,防止自絕生路。
民進黨的隱忍,也是做給美國看。對民進黨來說,兩岸政策讓「美國接受」比「大陸忍受」更重要。民進黨當局去WHO完全不提「臺灣」等表現,讓美國覺得蔡英文果然不是陳水扁那樣的「麻煩製造者」,美國官員已公開讚揚她「言行一致」。
但是,「言行一致」只是痴人說夢。民進黨上臺第一天就廢除「課綱微調」,足證其「文化臺獨」、「去中國化」之急不可耐;放棄對太陽花學生提告,對衝之鳥是島是礁緘默不言,都可見「反中媚日」的意識形態;「新南向政策」等經濟策略,也可見擺脫大陸的用心。
如臺灣學者所說,「對外屈辱,對內緩獨」才是民進黨政策的真面目。「屈辱」是綿,「緩獨」是針,合起來就是綿裡針。大陸要見招拆招,不但要針鋒相對,還要小心不要著了綿掌的道兒。(文/黑白自在)
本文為海外網「港臺腔」(微信ID:gangtaiqianghktw)欄目原創,如有轉載請務必註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放眼兩岸三地局勢走向,獨家評論港臺時事熱點,港臺腔還有更多精彩分析。
責編:劉國民
30060019,.蔡英文的「綿裡針」,.2016-07-04 06:40:27,.204141,.劉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