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忘?原來記憶被「吃掉了」!這項重大發現登上Science

2020-12-15 騰訊網

記憶是大腦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也是人類研究最多的腦功能之一。記憶隨時在發生,而遺忘如影隨形。

海馬體位於大腦丘腦和內側顳葉之間,是負責記憶的編碼和存儲的一個重要腦區。在這裡,記憶信息被編碼於一些神經元中,稱之為記憶印跡細胞。隨著科學研究的發展,科研人員發現印跡細胞的重新激活是記憶提取的「發動機」印跡細胞間的突觸聯繫是儲存記憶的「倉庫」

海馬腦區中記憶是如何隨著時間而消退的呢?這個問題在科學界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

2020年2月7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內科、浙江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谷巖課題組和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與技術跨學科研究所王朗課題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浙江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為第一作者單位)在Science上發表文章Microglia mediate forgetting via complement-dependent synaptic elimination,首次發現用於免疫的小膠質細胞通過清除突觸而引起記憶遺忘,並且進一步發現補體信號通路參與了小膠質細胞介導的遺忘,並且依賴於記憶印跡細胞的活動。

遺忘被「遺忘」了

記憶與遺忘就像是一個硬幣的兩個面,不可分割。但是長期以來,科研人員對人腦記憶的產生、儲存、調取始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研究也比較深入,但對於遺忘這一現象關注的就不是很多。就算是討論記憶丟失的原因,也多是從記憶存儲和調取過程中出現問題這個角度來考慮。

遺忘被「遺忘」了。不過,谷巖倒是對這個問題很好奇,他開玩笑說:「我自己記性差,所以對遺忘方面的研究很感興趣。」

如何算出記憶保留了多少?課題組在小鼠記憶遺忘實驗中用的是經典的條件恐懼記憶行為學模型

條件恐懼記憶行為學模型

科研人員通過在一個場景中給小鼠施加電擊刺激,使其建立對這個環境的記憶。在35天後,讓受過電擊的小鼠再次重返這一場景中,看小鼠是否會回想起電擊的痛苦進而表現出害怕。

「這個行為學範式本來是用來檢測恐懼行為的記憶的,但換一個角度看就是遺忘」,谷巖介紹,正常的小鼠對於環境總是充滿好奇四處活動,但是如果留有恐懼記憶,它就會因為害怕而呆在那裡不動(即freezing狀態),「我們就通過計算單位時間內小鼠處於靜止不動的時間,來衡量小鼠記憶保留的情況。」

圖:記憶的遺忘隨著時間而逐漸發生。研究人員發現,訓練35天後,小鼠freezing的時間顯著低於5天時的檢測結果,表明時間越久,記憶的遺忘越顯著。

像「探案」一樣做研究

從小鼠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記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退。記憶在海馬中提取的主要途徑,是通過編碼這些記憶信息的記憶印跡細胞的激活。通過標記記憶印跡細胞,研究人員發現,遺忘的同時伴隨著印跡細胞的激活率的下降。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印跡細胞激活率的下降?研究人員關注到大腦中的另一種細胞——小膠質細胞

小膠質細胞約佔大腦細胞總數的10-15%左右。此前科學家已經明確,小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中的主要免疫細胞。當大腦受傷感染,細菌進入皮層後,小膠質細胞作為重要的「防衛兵」負責「抵禦殺敵」。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不僅參與神經系統的免疫調控,而且對於神經系統發育、神經元活動以及神經環路功能都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研究人員特異性地清除了腦內的小膠質細胞,發現不僅遺忘被抑制了,同時印跡細胞的重新激活率的下降也被抑制了。「這個發現其實非常偶然,我們將清除小膠質細胞的小鼠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包括記憶的形成和提取、焦慮等,但結果對記憶遺忘的影響非常顯著。」去除小膠質細胞的小鼠的恐懼反應要比對照組更加明顯,處於靜止狀態的時間是對照小鼠的2倍多。為此,課題組繼續深入開展實驗,並發現當清除小膠質細胞時,記憶印跡細胞的激活不再出現明顯的下降。

圖:清除小膠質細胞抑制了遺忘。

A-B:用CSF-1抑制劑PLX3397(PLX)特異性清除小膠質細胞後,小鼠的遺忘被抑制了。

C-D:PLX抑制了伴隨遺忘的印跡細胞激活率的下降。

既然小膠質細胞確實影響了記憶印跡細胞的激活,並導致了遺忘,那麼它們又是如何引起了印跡細胞激活率的下降呢?是不是通過破壞記憶印跡細胞之間的信息傳遞呢?此前的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能夠清除嬰幼兒大腦發育中過多的突觸,並調節神經元之間突觸連接的動態變化。那麼在成年的大腦中,小膠質細胞是否也具有同樣的功能呢?

因此研究人員繼續破案,通過免疫染色和高解析度成像,他們發現海馬的小膠質細胞「肚子」裡,存在著突觸特異性的成分,如位於突觸前的synaptophysin分子和位於突觸後的PSD95分子,並且與小膠質細胞中的溶酶體共定位(共定位:兩個蛋白位於同一空間位置的細胞學佐證),表明成年海馬中的小膠質細胞仍然具有「吃掉」突觸結構的能力。當抑制小鼠的小膠質細胞吞噬作用時,記憶的遺忘被顯著阻斷。這些結果表明小膠質細胞通過「吃掉」突觸而介導了遺忘。

圖:在小膠質細胞中發現了突觸特異性成分,如突觸前蛋白synaptophysin(Syn,A)和突觸後蛋白PSD95(B),並且與小膠質細胞的溶酶體標記物Lamp1共標。

遺忘的機制始於分子的「導航」

研究人員發現,記憶在印跡細胞組成的這條「公路」上激活傳遞,這其中記憶印跡細胞之間的突觸不僅是公路間相聯繫的「橋梁」,而且也是儲存記憶的「倉庫」小膠質細胞就像是「拆遷隊」, 把「橋梁」給拆掉了,儲存在其中的記憶信息也就無法繼續傳遞下去,最終導致了記憶遺忘

那麼具體是什麼分子機制讓本來是大腦「防衛兵」的小膠質細胞「兼職」成為了「拆遷隊」了呢?研究人員通過高解析度顯微鏡發現補體分子C1q不僅與印跡細胞的一些樹突棘共定位,還與PSD95一起存在於小膠質細胞溶酶體中,這提示補體信號通路可能介導了小膠質細胞對記憶印跡細胞突觸的清除。

研究人員通過對比,發現在印跡細胞中阻斷補體信號通路可以十分有效地抑制記憶的遺忘和印跡細胞激活率的下降。而C1q-補體信號通路就像是獵人的小狗,尋找並在記憶印跡細胞的一些突觸做上標記,這樣小膠質細胞就像有了導航圖一般,可以瞄準目標展開攻擊,一吃一個準。

「複習不易忘」有了科學依據

生活中的一個常識,學習了一個新知識,假如總是複習,就不容易遺忘,而不去複習的話很快就會忘記。

研究人員通過實驗證明了這一點。課題組特異性地在記憶痕跡細胞中導入了藥理遺傳學受體,通過注射藥物CNO後,可以選擇性抑制記憶印跡細胞的活動,讓它們沒有那麼興奮。這個時候研究人員發現,記憶的遺忘被加速了,就像不複習就容易遺忘。而這種加速的遺忘也可以被清除小膠質細胞或者阻斷補體通路所抑制。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複習就是讓記憶印跡細胞和相應的突觸聯繫更加活躍,好像把突觸這座橋梁用鋼筋混凝土加固了一樣。而如果不複習,「橋」就會年久失修,就會被小膠質細胞這個「拆遷隊」識別並拆除。

小膠質細胞的突觸清除

可能是介導遺忘的一種普遍機制

海馬的齒狀回可以不斷產生新生的神經元,稱之為神經發生(neurogenesis)。根據此前Science雜誌報導,齒狀回中持續產生的新生神經元的整合會導致海馬神經環路中大量突觸的重組與替換,從而導致先前建立的記憶被遺忘,尤其是在嬰兒期。

為了找出小膠質細胞介導的遺忘和神經發生介導的遺忘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同時操縱了海馬神經發生和小膠質細胞,發現小膠質細胞介導的突觸清除既參與了神經發生引起的遺忘,也參與了和神經發生無關的遺忘。 因此,小膠質細胞的突觸吞噬作用可能是在沒有神經發生的大腦區域,或缺乏神經發生的哺乳動物大腦中介導遺忘的一種更為普遍的機制。

讓記憶更可控

谷巖表示,隨著研究的深入,未來可能對疾病導致的記憶損傷和記憶丟失有更清楚的理解。從長遠來看,這項工作也為研究長期記憶的鞏固和不良記憶的消除提供了前瞻性的基礎鋪墊。

文章來源 | 浙江大學

編輯 | 浙大二院 宣傳中心

戳個在看,記住了!

相關焦點

  • 科學研究發現,原來健忘是好事
    一項研究發現,人們適度的健忘有益於大腦更有效率地把精力集中在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上。 澳大利亞邦德大學(Bond University)的研究組利用核磁共振觀察人們在努力記憶物體形象的時候大腦的活動。 他們讓一些學生躺在核磁共振機器內,記住位於健身房、洗衣房或花園各種不同的背景環境下一些物體的照片,比如一個背包、一臺時鐘或一個紙杯蛋糕。
  • Science:發現情景記憶開始形成的時間
    2019年1月12日/生物谷BIOON/---形成和儲存記憶的能力是如何和何時產生的是神經科學家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話題。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鑑定出大腦發育的三個不同階段,而且這三個不同的階段是在情景記憶(episodic memory)形成之前發生的。
  • Science:重大發現!揭示反安慰劑效應產生機制
    這項研究深入探究了這種所謂的「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它是眾所周知的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的相反形式。安慰劑效應指的是在接受治療後人們因期待有好處而感覺變好一些。對反安慰劑效應而言,患者對治療副作用的擔憂讓他們感到不舒服。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當被告知假藥價格昂貴時,人們更可能報導它的令人痛苦的副作用。
  • 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竟在同時形成 | Science 論文推薦
    撰文  MIKE MCRAE翻譯  夏燁校對  張士超 這項由麻省理工大學開展的記憶鞏固研究中,老鼠被迫在人按下開關時對特定經歷做出反應,該研究讓此前關於標記和激活特定「記憶細胞」的研究進入了更深層次。
  • 健忘怎麼辦 四種因素造成健忘
    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出現的一個症狀就是健忘的情況發生,前一秒想說的事情,下一秒就忘了,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呢。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健忘了,很容易變得丟三落四的,容易健忘該怎麼辦呢?健忘怎麼辦1、儘量與人直接交流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發生健忘的可能,那麼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通過與人溝通去更好的改善,使用動態記憶的代表就是交流,而這種交流不是使用聊天工具或者使用郵件,而是直接與人通過語言進行溝通交流,這對於預防健忘來說很重要。
  • 哆啦A夢的「記憶麵包」,也許會從這項研究起步
    哆啦A夢的「記憶麵包」,也許會從這項研究起步 2020-10-20 07: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加拿大研究表明:健忘的人可能擁有高智商
    【環球網綜合報導】 據英國媒體2月23日報導,神經科學頂級期刊《Neuron》發表的一項研究表示:健忘實際上是高智商的表現,表明健忘者的頭腦只專注於重要的事情。  研究人員研究了人類和動物的記憶喪失和大腦活動數據後才得出這一結論。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中國研究又登上了Science雜誌封面!日前,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的一項關於新冠病毒的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Science封面。解讀這項研究前,我們先來補充一些基礎知識。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關鍵在於冠狀病毒的S蛋白與人體ACE2 蛋白的結合。準確地說,是S蛋白「劫持」了原本是控制血壓的ACE2,通過與它的結合入侵人體。
  • 【學術前沿】哆啦A夢的「記憶麵包」,也許會從這項研究起步
    【學術前沿】哆啦A夢的「記憶麵包」,也許會從這項研究起步 2020-10-20 1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健忘不是笨!研究證實:忘東忘西的人,其實是天才!
    一點點小事卻記不住,然後被別人碎念嫌棄,其實健忘不是缺點更不是笨,日前就有研究針對這一現象做出解釋,原來忘東忘西的人才是最聰明的,委屈了這麼久終於還給我們公道啊!健忘的人會選擇性記憶日前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研究教授Blake Richards表示,健忘的真正目標是一種「記憶優化」的過程,也就是健忘的人會選擇重要的事情去記憶,而一些瑣碎的生活小事就不會進入腦海佔空間了。
  • Science:重大進展!首次發現組蛋白H3-H4四聚體是一種銅還原酶
    2020年7月11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組蛋白H3-H4四聚體是一種銅還原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7月3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histone H3-H4 tetramer is a copper reductase enzyme」。
  • Science:記憶的「昨日重現」,或取決於大腦「放電」模式
    如同音樂被記錄在唱片裡,我們的記憶也被儲存在大腦中,可以隨時調用。不過人腦儲存和調用記憶的原理,目前尚不明確。3月6日,頂級期刊《Science》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揭示了其中的奧秘:大腦可能會通過不同的腦電信號序列(the sequence of cortical spiking)來存儲記憶,並在受到刺激時以相似的模式觸發記憶。
  • 中科院的這項研究,登上國際頂刊...
    2019年1月11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擇偶的研究論文,研究中,科學家對動物界中鸚鵡的擇偶標準進行了探究,結果發現,那些聰穎、能夠解決難題的雄性鸚鵡更能取得雌性鸚鵡的芳心!
  • 芝加哥大學新突破登上Science
    但最近,芝加哥大學 Pritzker 分子工程學院的科學家們宣布了一個重大科研突破:量子態可以在由碳化矽製成的電子設備上使用常規方法集成和控制。谷歌 Sycamore 量子計算晶片在低溫恆溫器中的藝術加工圖;右:Sycamore 晶片。
  • 孩子學習容易健忘怎麼辦?了解「記憶法則」,讓孩子擁有超強記憶
    而且在平時周周還是一個丟三落四的孩子,經常會忘記帶作業回家做,特別健忘,可是一說到玩的時候,他又能夠流利的說出最近都去哪裡玩了,哪裡好玩。孩子為什麼容易健忘?父母可以嘗試著用記憶法則記憶法則也稱為記憶宮殿,它是通過在大腦構思一個宮殿或者是房子,然後想像自己進入到了這座宮殿中,開始觀察起宮殿的每一處,那麼當我們需要記憶什麼內容的時候,就可以把這些內容都放在這座宮殿中,比如你走到宮殿的大廳,看到了小狗和小貓,那麼小狗和小貓就是你要記憶的內容。
  • 是健忘,還是粗心?健忘也可能是一種愛!
    其實,有時候健忘也是一個幸福的事。生活遇到煩心事,漸漸試著忘記他,這樣才能感受接下來每一次幸福。在我的記憶中,母親就像超人一樣。只不過,她保護的不是世界,而是我們這個家。母親在70歲的時候,她的記憶力卻絲毫沒有衰退。每次節假日回到家,詢問母親我的東西在哪兒,她總能在第一時間正確地找出來。母親記憶力如此好,反而父親就好像什麼都不記得一樣。
  • 2020年2月7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1.Science:浙大科學家揭示小膠質細胞在記憶調節中起著關鍵作用doi:10.1126/science.aaz2288小膠質細胞是大腦中的常駐免疫細胞,它們是第一反應者,總是在尋找發生差錯的地方。它們大約佔我們腦細胞的10%。在過去,它們被認為是大腦中的被動旁觀者,僅在受傷或感染時,它們才起作用。
  • 懷孕會導致女性健忘?為什麼?如何改善懷孕女性健忘狀況?
    生兒育女是許多女性生命中所必經的歷程,在這一過程中如果親近的人足夠貼心,就會發現懷孕後的女性好像變「傻」了,具體表現為注意力分散、反應遲鈍以及記憶力下降。那麼,這種情況的出現背後潛藏著什麼原因呢?懷孕女性為什麼會健忘?
  • 孩子學習容易健忘怎麼辦?了解「記憶法則」,幫孩子搭建記憶宮殿
    而且在平時周周還是一個丟三落四的孩子,經常會忘記帶作業回家做,特別健忘,可是一說到玩的時候,他又能夠流利地說出最近都去哪裡玩了,哪裡好玩。孩子為什麼容易健忘?父母可以嘗試著用記憶法則記憶法則也稱為記憶宮殿,它是通過在大腦構思一個宮殿或者是房子,然後想像自己進入到了這座宮殿中,開始觀察起宮殿的每一處,那麼當我們需要記憶什麼內容的時候,就可以把這些內容都放在這座宮殿中,比如你走到宮殿的大廳,看到了小狗和小貓,那麼小狗和小貓就是你要記憶的內容。
  • 登上Nature 封面!「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
    3 月 12 日,這篇論文登上了當期《自然》雜誌封面。Nature News 和 Science News 也報導了該研究。研究團隊表示,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這一成果無疑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特別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