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準備出生的時候,很多人都和我說:「孩子剛出生哭的時候不要馬上抱,留他哭一會,不然以後會很難帶,抱起來也不要輕輕搖晃,會依賴。」
我信以為真,在孩子出生的時候,儘量不給人抱,哭的時候只是去檢查看為什麼哭,也沒有及時抱起來,寶寶確實很乖,真的也不用怎麼抱,連母乳都是躺著喂。
一轉眼寶寶就會學走路,當他會走路以後,已經記不得把他抱在懷裡的樣子,多少有些遺憾,心想嬰兒時間那麼短為什麼不在他需要的時候抱抱他,為什麼還有給寶寶哭久點呢?為了讓自己輕鬆,忽視寶寶的感受真的是對的嗎?
寶寶不會說話,只能通過哭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這是他們和父母進行交流方式,我們怕自己累,怕寵壞寶寶,視他的需求不管,還任由他啼哭,自己內心在受到折磨,還傷寶寶的心。
1.嬰兒的神經系統還非常不成熟,不宜久哭
什麼是神經系統?
&34;
&34;
神經系統受到損傷的時候,會產生很多的症狀,如肢體力量的減退、軀體的感覺障礙、腺體的分泌功能障礙、植物神經紊亂、語言障礙而產生失語、認知能力減退等。
研究表明:嬰兒的神經系統發育還不成熟,一旦啼哭還不能自我調節,父母如果不安撫,可能會長時間啼哭不停,寶寶的大腦可能會受到傷害。
2.讓嬰兒哭太久不利於身心發展,使寶寶沒有安全感
為了不給孩子賴抱,很多父母常用的做法是:不理他,給他哭夠了,自然就會停下來。
嬰兒階段的寶寶不會說話,只能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若是父母都等孩子自己停下來,寶寶體會不到父母愛,長期得不到滿足,對爸媽的安慰不抱希望,會對爸媽失望又不懂得表達,長時間壓抑,壓抑的情緒會讓他們產生一種」壓抑激素「。
這種激素會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給寶寶留下心理陰影,讓寶寶缺乏安全感。
3.嬰兒食道較短,大哭容易嘔吐
新生兒的食道還沒有發育好,食道較短,餵完奶後如果不注意,動得比較厲害很容易吐奶。
如果孩子不舒服很容易哭鬧,若是給孩子長時間啼哭,很容易嘔吐,寶寶在一邊哭一邊吐,嚴重時會從鼻子噴出,若是還有殘留排不出來留在呼吸道上,影響呼吸道,寶寶會更不難受。
給嬰兒適當的哭可以,但是哭久了確實是有害無利,想要解決問題,我們先分析孩子為什麼哭鬧。
1.生理性哭鬧
生理性哭鬧,這是一種本能的反應,是嬰兒表達需求和情緒的方式,可能餓、過冷或過熱、拉臭臭或者受到驚嚇,這時候父母只需要鎮靜的安撫寶寶恢復平靜,根本需求給予滿足。
2.病理性哭鬧
什麼是病理性哭鬧:凡是能引起寶寶疼痛瘙癢等不適的疾病,均可以使寶寶哭鬧不安,比如發熱溼疹,感冒發燒,腸絞痛等。
當寶寶出現不明原因哭鬧,很難安撫,家長注意觀察其是否有生病,如有不舒服考慮病理性的因素,必要的時候去醫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寶寶吃飽舒服不會無緣無故哭鬧,我們只有知道了原因,才能理性的判斷孩子的需求,才能真正幫助到孩子。
1.不管什麼原因哭鬧,嬰兒最需要的是你的擁抱
不管是生理性哭鬧還是病理性哭鬧,嬰兒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擁抱。
看到孩子哭的時候請把孩子抱起來,並檢查看什麼原因哭鬧,平時也多觀察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會哭鬧得厲害。
有時候寶寶不過是餓了或者拉臭臭,把孩子抱起來餵奶就可以停止或者換上乾淨的尿不溼就好,若是非要等到寶寶自己哭停在處理,自己聽著難受,還不利於寶寶健康成長。
把孩子抱起來輕輕搖晃,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心跳,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讓他們感到安心。
2.開一些能鎮靜輕音樂
剛出生的嬰兒通常性情比較敏感,對周圍的環境適應性較差,容易被驚嚇,喜歡盯著大人,
而有規律的、重複的聲音也有安撫的作用,可以為他放上一些鎮靜輕音樂,或者他熟悉的胎教音樂,可以輕聲哼唱搖籃曲,讓寶寶感受到有你在身邊,很安全很幸福。
3.鼓勵孩子依賴一個過渡性物品
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都不同,有的寶寶比較調皮好動,比較敏感,不那麼好哄,根據孩子的特點從小培養安撫物品:被子、毛絨玩具或安撫奶嘴。
寶寶3個月的時候,舅媽給他送了一個毛絨玩具,我們取名叫灰灰,可以拆出來清洗,洗乾淨後放在他的身邊,平時給他玩,拿來逗他,時候久了,每當他哭的時候,寶寶都抱著它,回家第一時間找它,發現有代替我們的作用。
寶寶有心情不好,想哭的時候,抱起玩具耍一把,一下子就不哭,一直用到現在到哪裡都要帶上它。
有的寶寶是依賴被子,同一款被子買有兩三床,天天給他用,習慣了,慢慢地孩子會依賴上這床被了,時間久了也是有安撫作用的。
年幼的寶寶不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需要一個過渡性的物品來安慰他們,根據孩子的情況,從小給寶寶培養一樣安撫物品。
給孩子適當的哭,可以練習肺活量,但是時間過長,不利於孩子的大腦發育,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嬰兒時間很短,一轉眼就過去了,完全不用擔心寶寶能折騰自己很久,抱多會寵壞寶寶,當他長大了,想抱他,他都不給你抱。
所以當寶寶需要我們的時候,盡情給他們幫助,讓他們體會到父母的陪伴和愛。
為人父母其實就是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以他最需要的方式去幫助他。
我是,歡迎關注我,每周分享育兒知識,邀您一起探討育兒經,和孩子一同成長,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