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文溪(富書專欄作者)
你敢想像嗎?
上百名學生的中考志願竟然被同班同學篡改。
沒錯,作惡的正是西昌某中學的吉某某,而作惡原因是他感到自己考學無望,心生憤怒,為了發洩私憤而為之。
玉石俱焚的結果是損人不利己。
被篡改志願的考生已被通知修改志願,而吉某某也被警方刑拘。
這件事讓我聯想到兩個月前,發生在平頂山某高考考場上的一幕。
一女生在距離理綜考試結束還有10分鐘的時候,突然起身抓起右面和後面考生的答題卡。
速度之快超出在場師生的想像,在大家還沒反應過來時,她已將那兩位考生的答題卡瘋狂撕碎。
在她試圖毀壞第三張答題卡時被監考老師控制。
而這瘋狂舉動背後的原因,僅僅是她答題不順,心態崩潰。
即使真的考不好,大不了明年再戰。
最終,該女生自食惡果,她此次高考各科成績均無效,這也將是她一生抹不去的汙點。
無論是篡改同學志願的男生,還是撕毀別人答題卡的女生,他們有一個共同認知就是「見不得別人好」、「我不好,別人都別想好」。
這就不僅僅是考試成績不理想這麼簡單,而是孩子的心理已扭曲,心生惡之花,才做出極端行為。
可是人之初,性本善。初生的嬰兒如同純潔無瑕的白紙。
不禁想問:我們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才被迫鋌而走險?
心理治療師薩提亞認為:孩子沒有問題,如果有問題,那一定是父母的問題。
一天,上小學的兒子紅著眼回了家,我問他為什麼哭。
兒子的回答讓我有些吃驚。
兒子拿出前兩天測試的數學試卷,很明顯,等級A+上有被鉛筆塗抹又被橡皮擦拭的痕跡。
他說:班上的小鮑同學這次考了個B,氣不過,就趁全班上體育課時,溜回教室,把他周圍幾個得A的同學的試卷都畫花了。
真沒想到,不過8、9歲的孩子,竟然因為嫉妒同學考得比他好,就有如此行為。
我繼續問兒子,有沒有因為這件事和小鮑同學起衝突。
兒子居然回答得像一個小大人:
「沒有,就是可惜我好不容易得了一個A被破壞了。
他也挺可憐的,他爸爸對他的學習要求特別嚴格,每次考試必須得A,考不到他的屁股就遭殃了。幸虧我沒有在他家,要不我偶爾也會屁股開花了。」
我給兒子一個大大的擁抱,同時也為小鮑同學的未來感到隱隱的擔憂。
通過電話諮詢老師,我還了解到:
小鮑同學的爸爸是一個嚴苛的人,他給兒子定的最低標準是各科成績均是A,不允許有例外。
小鮑同學也很努力,可是他總是惴惴不安,擔心考不好會受到懲罰。
因此他考試時精力不太集中,偶爾會發揮不出應有的水平。
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李玫瑾教授說:「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多問題的深層原因都是心理問題。而這些心理問題大都源自於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
很明顯,小鮑同學出現這樣的行為,他的心理已經出現問題了,而根源來自爸爸的教育。
只允許考A,考不到就暴打一頓。
這樣的教育方式已經給他的心理上留下了陰影,越想考好越考不好。
為了降低被懲罰的概率,他選擇攻擊周圍考A同學的試卷,仿佛試卷被毀,就減少幾個得A的同學。
心理學上認為,攻擊性是一種心理傾向,而對外攻擊性是人保持能量的天性之一。
當孩子長期生活在父母的重壓之下,壓抑的情緒不敢向父母宣洩,只能轉而向比他弱小的人或物進行攻擊,以達到內在的平衡。
孩子小時,對外攻擊可能只是小打小鬧,可孩子長大後,就可能變成踐踏生命的鐵騎,那時真就沒有回頭路可走了。
天下幾乎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父母也自詡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
總是否定孩子,是因為覺得孩子沒有主見;
總是打擊孩子,是害怕孩子得到表揚後驕傲;
總是讓孩子按自己的想法過活,是因為「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
殊不知,父母的盲目自信、獨斷專行,正一步步啃食孩子的心理防線,正把孩子推向痛苦的深淵。
那怎樣才能讓孩子的心理步入正軌呢?
心理學博士林文採,曾提出「心理營養」的概念。給孩子足夠的心理營養,是她親子育兒觀的核心。
林文採博士認為:我們的生命有無窮的能力,但是如果沒有生理營養,身體就不會健康;沒有心理營養,心理的巨大能力也就無法實現。
那怎樣才能給予孩子足夠的心理營養,把孩子培育成心理健全的人呢?
1.肯定、讚美、認同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重要他人」,指的是在孩子心理人格形成及社會化過程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人。
父母是孩子最初、最本能選擇的「重要他人」,其養育態度及行為舉止,將對孩子的成長形成決定性影響。
而心理營養,一大部分來自於重要他人的肯定、讚美、和認同。
熱播劇《以家人之名》中女孩李尖尖就是那個得到重要他人肯定、讚美和認同的幸運兒。
這個重要他人正是她的爸爸李海潮。
女兒成績倒數,李海潮欣然接受來自老師的問責,始終不用成績綁架女兒的人生。
女兒喜歡木雕,李海潮就全力支持,給她追夢的自由。
每次女兒的木雕作品獲獎,李海潮都會掛出橫幅慶祝,以此表達對女兒的肯定和讚美。
得到來自父母的肯定、讚美、認同,孩子就會萌發出源自內心的自信,並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
這會讓他笑對自己的人生,更勇敢地直面並解決人生路上的各種難題。
2.成為孩子學習的模範
朋友初琪很喜歡健身,多年來,一直保持晨跑的習慣。
即便有了兒子樂樂,她的習慣也沒有改變。
受媽媽的影響,樂樂稍大後,主動加入媽媽的晨跑行列。
得益於常年堅持晨跑的緣故,樂樂的韌勁比同齡孩子要強很多,一些小困難根本難不倒他。
託爾斯泰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父母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
要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首先得成為那樣的人。
因為父母是孩子最近的領路人,孩子最初從父母身上習得的一切,都會在日後生根、發芽,影響他的一生。
家庭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把孩子培養成做題的機器,高分的刷新者,而是一個心理健全,能夠感知幸福的人。
正如林文採博士所說:
「做父母最重要的事情——給孩子足夠的心理營養,讓孩子生命得以最充分的生長和綻放。」
願為人父母的我們,都能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況,竭盡全力給孩子足夠的心理營養。
願我們的孩子,在父母給予足夠的心理營養的滋潤下,恣意生長,活出自我,綻放精彩。
作者簡介:文溪,富書專欄作者,富書第4期親子文寫作班學員,一邊前行一邊反思,育兒路上亦育己,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