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知行醫生
曾經有這樣一則新聞:張女士和丈夫離婚三年,孩子跟著張女士,丈夫每個月給張女士和孩子打五千塊錢。雖說丈夫一直都按時交撫養費,但是一直拒絕探望孩子。
離婚時孩子才5歲,那時候孩子可能沒有什麼太大的感覺。偶爾提起爸爸去哪了的時候,張女士就以「去外地工作了,要賺錢給寶寶上學」為由搪塞孩子。
有天,寶寶哭著跑回家,拉著我的手就問:「媽媽,爸爸是不是不要我們了,我想見爸爸,為什么爸爸不來看我。」
後來才知道,班裡的同學問他為什麼每次活動,都不見爸爸參加,是不是爸爸媽媽離婚了,可是班裡的同學不相信她的解釋,嘲笑她說爸爸不要他了。
從那以後,張女士發現孩子慢慢變得不愛說話了,也不提爸爸了。連平時愛去的遊樂場也不去了,每天就躲在自己房間裡,經常一個人默默地哭,已存在嚴重心理問題。
王女士為此曾經找過前夫,希望他能夠回來看看孩子,但都遭到拒絕,最後只能求助婦聯。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會替這個孩子感到悲哀。一直活在媽媽的欺騙裡,也得不到父愛,不管是身心還是精神上,肯定受到的創傷不小。
如果不打開這個心結,可能還會影響到以後的社交等,方方面面的問題。
究竟離婚會對孩子造成那些傷害呢?
1、抑鬱、懷疑
大多數孩子眼中,爸爸媽媽是世界上最愛自己的人。不能接受突然有一天,任何一方要離開自己,而且沒有任何的交代,那種感覺是跟以前的快樂和幸福很大差別。
他們會覺得十分痛苦,感覺到悲傷,時間越長情緒就會越來越低落。看到別人幸福的時刻,想起曾經自己也擁有過,莫名的傷感就會湧上心頭。是不是自己什麼地方沒做好,所以父母不喜歡自己了,久而久之,走不出來這種陰影,人變得抑鬱起來。
2、自卑,孤僻
在父母離異後,尤其是那些被缺少關愛的孩子,最容易自卑。當他們看到父母因為撫養費的問題,相互推脫責任,才知道原來自己不是那塊寶,而是那個包袱。
身邊的人總是拿這個嘲笑,不受待見,譏諷自己,心理受到多重打擊,久而久之會變得不自信,甚至是自卑。
最後把自己完全包裹起來,不敢與他人交流,害怕受到傷害,形成孤僻的性格。
3、易怒、憎恨
很多孩子在受到這麼多傷害後,得不到正確的疏導,會產生易怒暴躁的心理。他們聽了太多次這些人的指指點點,受夠了父母太多次的爭吵,那些積壓在心中的怒火終有一天會爆發出來。
在他們的認知裡,覺得沒有一個人會真正關心自己。對身邊的一切開始憎恨,憎恨自己的父母,憎恨那些冷言相待的同學和鄰居,認為他人和社會感到不滿和冷漠。
其實,大多數孩子會受到傷害,是因為他們感覺不到父母的愛,覺得自己受到了欺騙。在心理產生了疾病,但又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再加上外界環境的影響,這個傷害就會被無限擴大。
當夫妻離婚後,能夠正確的處理好和孩子的關係,讓孩子依然能夠感受到父母雙方的愛。感受到這種生活方式,不會讓自己失掉快樂,甚至反而是更快樂的話,那對於孩子來說,傷害就會大大被降低。
想要降低離婚後給孩子所帶來的傷害,家長可以怎麼做?
1、給孩子正常的愛
孩子想要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這是一種天性。即使是離婚了,也要讓孩子感受到對他的關心和愛,這是為人父母的責任和義務。
家長會、聚會、親子活動該參加的都參加,這是拉近父母和孩子關係的機會,也是讓孩子體會到父母對他愛的機會。讓孩子明白,不管是不是一家人在一起,父母永遠不會不要自己的孩子,自己永遠在父母的心裡是最重要的。
2、給孩子一個交代
所有的離婚案例中,「不辭而別」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是巨大的,他們要承受著一次次的欺騙、幻想、等待和猜忌。溝通永遠是解決所有問題最有利的辦法。
不管是什麼原因,告訴孩子你們的決定,因為大人的關係不在一起了,這是大人之間的原因而不是孩子的問題。讓他明白,父母永遠是愛他的,雖然不一起生活,單是會回來看孩子,想父母了,可以隨時打電話,父母也會打給孩子。會來陪你開家長會,陪你玩碰碰車,只要孩子需要,永遠不會缺席。
夫妻選擇結束婚姻,必須要有一個交代。這個交代是給孩子的,我相信如果這兩點都做到的話,對孩子來說那將是最好的。
你身邊還有哪些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事,大家快來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