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來說說#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車禍#的事情。
先來看官方通報。
據@大連理工大學 消息:
「2020年12月30日14時左右,我校凌水主校區南門附近有朋路轉彎處發生一起嚴重交通事故,造成一名學生身亡。學校對該同學的不幸身亡深感悲痛。涉事司機為該校教師,事發當日為雨雪天氣,道路積雪結冰,警方已第一時間介入調查,學校將依法依規、全力配合警方和家屬做好後續工作。學校對逝者父母及親屬表示深切慰問,願逝者安息。」
有一說一,如果只看這份官方通報,好像這起交通事故的起因只是天氣原因。
但如果大家有看微博爆料,就能知道這份通報有多避虛就實。
第一,為什麼12月30日發生的事情,居然要等到2天後的1月1日才想起通報?
第二,為什麼要說涉事司機,而不說肇事司機?以及,即便是「涉事司機」,又是否如傳聞中那般,身份很不簡單?
第三,「事發當日為雨雪天氣,道路積雪結冰」,雖然這句話應該是客觀事實,但放在這份通報裡誤導性太強。
我不否認,這起事件的最終結果認定,要交由當地警方調查處理過後,才能給出答案。
但即便如此,這份通報聲明的發布也太過扯淡。
我之前在微博上說過:
「通報聲明其實不難寫,想想受眾就很清楚了。
誰會關心通報聲明?
除了媒體外,大半都是關心事件真相的大眾。
所以,大眾最關心什麼,自然就是通報聲明的重中之重。
去哪找大眾最關心什麼?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看微博評論區,翻個百八十個評論,大體上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就全清楚了。
接下來怎麼寫,也很簡單。
到底發生了什麼,這個是關鍵,至於涉事機構什麼態度,這個是次關鍵的。
解釋不清楚第一件事,光在那輸出態度,當然不行。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
如果領導他爹不幸被鄰居打死,警察如果到場以後啥也不幹,上來就是句準備後事,估計領導得氣死。
以此類推,當大眾看到某些模稜兩可的通報,心情也是如此。
雖然不至於氣死,但糊弄事兒的態度,誰見著了都得罵兩句,不是嗎?」
再說回大連理工大學的回應。
說到底,他們的這波回應,正好對應上了我再三強調不要搞的不恰當比方。
如果我問,在這件事情上,大眾最關切的是什麼?
第一,肇事司機的身份;
第二,到底有沒有超速。
或許在校方看來,肇事司機的身份不重要,但大眾覺得重要的,最好還是提上一提。
至於為什麼要提身份,懂的都懂。
此外,到底有沒有超速,這個信息其實更加關鍵。
據網友爆料,大連理工大學的車禍發生地點,路燈明亮,路上的斑馬線、黃色實線、道路指示箭頭、道路拐角等區域,全都清晰可見。
而考過駕照的人又都知道,當駕車駛入校區等人口密集的地方時,應減速慢行;當駕車遇到斑馬線時,應減速慢行;當駕車駛入拐角區域時,應減速慢行;當駕車遇到雨雪天時,應減速慢行。
四個減速慢行疊加起來,行駛車速很明顯是重中之重。
就算官方不能確定具體車速,但到底有沒有開快車,我覺得還是很容易問出來的。
而既然大眾從官方通報上不能看出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這就必然帶來一個結果:
大眾對這份通報不可能買帳。
我看到有不少網友吐槽,官方又在壓熱搜。
雖然我也看不慣類似的事情,但這歸根結底是官方在處理類似信息時的通病。
誠然,沒有輿情就是最好的事情,但出了輿情怎麼辦?
大多數官方的第一反應就是先壓著。
如果,我是說如果,後續的處理結果盡如人意,那麼壓制輿論倒也不會成為太大問題。
畢竟,就這類消息而言,大中最為關切的就是最終的處理結果。
但顯而易見的是,很多輿情的處理結果並不能盡如人意。
於是乎,先前處理過程中的諸多瑕疵,就成了致命的缺陷。
這個「闢謠」也是扯淡,上過熱搜的,即便不是實時,後面也會帶有熱搜標籤,但很顯然,大連理工大學沒有這個標籤
以大連理工大學的這份回應為例。
你不通報具體信息,就是沆瀣一氣,就是狼狽為奸。
你不要為自己辯解說不是。
在輿論場上,是與不是,不完全取決於官方,而更多在於大眾怎麼認為。
大眾覺得通報寫的不行,那通報寫的就是不行。
就算警方在後續處理中能夠拉一把,但先前種下的壞印象已經紮根了,再想翻盤實在太難了。
這也是個很大的槽點
轉自拆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