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李興佳/文 記者 王訪賢/圖
光環漸褪,忠粉老去,鞋業過剩。
這是曾經的鄭州商業明星「大同鞋業」正遭遇的窘境。
收回經營權,改租賃經營為自營;下調客群年齡層,討好35歲以下年輕一代;渠道下沉,到縣市開疆拓土;由從未如此堅定的後浪團隊操刀……
——這些,卻也是老字號「鞋業一哥」要復興的底牌。
一個18歲高齡的鞋品牌復興路,首先從商戶離場開始了。
身處大觀國貿負一層的大同鞋業
大同鞋業巨變:收回經營權,由租賃改為自營
「只有壯士斷腕,才能換取新生! 」王海峰點燃一根陳皮味爆珠煙,猛地嘬了一口。
說這句話的前幾天,他執掌的大同鞋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局——商戶集體發難,要求減免半年租金。
「疫情期間的兩個月租金已經免了,他們要的政策我給不了。我真是沒有辦法,我沒有那麼多錢往裡墊!」王海峰無奈述說自己的委屈和掙扎。
作為二房東,要履約交租(承租的是大觀國貿商鋪);作為市場運營方要扶商助商、給予免租培育期。兩者的不可調和,考驗著大同的博弈智慧。
最終,大同鞋業做出巨大調改——收回商戶經營權,商戶重組,大同鞋業由租賃改為自營。市場與商戶和平分手。
這是王海峰2017年從前任何超手裡接過權杖,帶領大同鞋業遷至大觀國貿市場後的重大變局,亦是大同鞋業18年歷史裡首次變更商業模式。
「市場想做一件事,商戶不願跟你走到一塊,推一些東西推不動,思路不同頻」是主因,租賃模式難以把控商戶產品質量,導致近年大同鞋業品質裹足不前,「長期下去,這個品牌怕要難以為續。」
大同鞋業到了不得不復興的關鍵時刻。
大同初建
在說復興之前,有必要先回顧下大同的高光過往。
1994年,趕上「退路進廳」,一棟四層樓建築樹在了百年德化街最南端,它與毗鄰而居的敦睦路服裝中心一脈同枝,同屬於一家國營單位。身居火車站服裝商圈,這棟建築一開始是服裝商場,卻沒能成就服裝霸業,卻將長出日後的鞋業零售巨無霸。
鞋店學徒出身的溫州小夥李忠文,將四層樓整棟租下,開建「百信鞋業」分店。這家店僅僅是李忠文龐大鞋業帝國的一分子。從1997年到2000年的四年裡,百信鞋業在全國40多個城市瘋狂擴張80家連鎖店,年銷售額達15億元。這個時候的李忠文,才28歲。
就在距離「中國鞋王」夢一步之遙時,百信鞋業走錯了關鍵一棋,2001年瀋陽分公司因為偷稅漏稅被查,公司帳目被凍結,進而推倒了百信資金鍊的多米諾骨牌。而根本原因在於,激進擴張,攤子過大,供貨商上門擠兌討債,給百信致命一擊。最終李忠文2003年於長沙被捕。一代鞋王夢碎。
百信撤出大同樓後的2002年,大同乾脆自己賣起了鞋,由此掀開了鄭州鞋業史上的大同時代。
鄭州鞋業的大同時代
2006年之前,大同鞋業的輝煌還沒到來。
京廣路鞋城做店長的小姑娘史素瑾,2004年4月在大同鞋業商廈要了間鋪位,只是三米七長的一面牆,就在3樓電梯口。她心裡打怵,不知道能不能養活住自己。
身處大觀國貿負一層的大同鞋業
退伍後的周口小夥李先生,原本在隔壁服裝市場做安防,眼瞅著門前大同路修好,也租下一間門面。他還沒有媳婦,一個月工資600元。
湖北小夥魏傑,投奔親戚來到鄭州,謀生在當時的百信鞋業上貨部,後來晉升保安隊長。2006年索性在大同一樓拿了間門面房,剛開始生意不老好。
這個時候的王海峰20歲出頭,還在敦睦路服裝市場上班,眼瞅著旁邊的大同樓上主角們輪番登場,服飾改百信鞋業後又被大同接回,他不為所動,沒有意料到有天自己會成為故事的主角,執掌大同。
大時代下,走過的每一步,都在為未來鋪路。
2006年起,大同鞋業開始發力,並在2008年—2013年迎來最好時代。
這個時候,魏傑一個月賣掉了40萬雙鞋。同年,大同鞋業商廈銷售近兩億元。
史素瑾每天都能看到有人進出辦公室,要鋪,一鋪難求。逢周末,商場裡黑壓壓全是人,收銀臺排著隊等結帳。
身處大觀國貿負一層的大同鞋業
2009年國慶節,商場一天收了百十萬現金。每個樓層派五個服務員依然忙不過來,現場人擠得水洩不通,穿過人海沒有十分鐘過不去。
探究大同能夠起來,服務是一大特色。在那個「7天無理由退換貨」還沒出現的年代,大同提出了:不是在大同買的鞋子,也可以免費維修。
價格自信是大同又一特色。在大同買鞋,從來「不還價」。因為大同控制了加價率,保證「全市最低價,買貴就退貨」。
在運營上,大同深挖鞋專業商場的專業度,集中了全市最全的鞋品類,甚至囊括了特大號鞋、舞鞋、溜冰鞋等市面上難找的特色鞋。
它和中國零售神話胖東來如出一轍。後者從一家不到30平的小店做到年銷售額50億以上,靠的是「用真品,換真心」和極致服務。
大同鞋業堅持只賣正品好貨,用貼心服務和誠信換來了鄭州鞋業零售之王的聲譽。
失去的五年
2015年起,大同鞋業轉入沉默的5年。
外遷消息出現,打亂了日常經營節奏,管理層忙於拆遷,在管理上分心,4層開始出現四分之一空鋪。商戶內部競爭,產品同質化,形成內耗,最終傳導至產品質量和服務環節。曾引以為傲的質量、服務生命線,開始出現裂痕。
撐到2017年3月,外遷靴子落地,王海峰從原先157家商戶中挑選出20多家,開啟尋家之旅,最終將大同鞋業遷至450米遠的大觀國貿負一樓。
搬到新址後,大同鞋業恰好趕上第一個五一,當天賣了15萬元,戰績不菲。從2017年4月28日至2018年3月10日,約一年時間裡,大同斬獲1700萬業績。彼時的大同,實力依然在線。
即便在2018年,大同鞋業入住率保持在85%-90%。
然而,2019年卻是大同最艱難的一年:市場環境變化,原本計劃進駐到與大同鞋業同一樓層的童裝大戶們遲遲未至,致該樓層業態豐富度難有提升,靠大同一家無力支撐。
能否王者歸來
「不想讓這個商業名片丟失,想圓當年的夢!」大同鞋業負責人張維濤說。
他工作後第一雙鞋就買自大同,從消費者到管理者的身份轉變,讓他對這個品牌情愫更濃。他要圓的「夢」就是,和王海峰組成新任管理班底,讓這個品牌煥發第二春。
曾經的鄭州商業符號、一代人的記憶,重新出發,「想把失去的給補回來」,重現大同鞋業昔日高光。
收回經營權,變租賃為自營,是大同鞋業復興的第一步。
每個品牌都不得不面對消費者逐漸老去的無奈,跟隨著大同鞋業一路走來的忠粉,也在慢慢老去。大同曾經定位為35歲以上客群。復興第二步,大同刻意下調客群年齡層,品牌年輕化,加直播,引潮鞋,討好35歲以下年輕一代。
要和固化的消費認知對抗,並不容易。會不會出現,年輕一代沒有抓住,又丟失了35歲以上消費陣地?
張維濤說,年輕消費者習慣了線上,將著重通過線上來引流,同時用傳統線下來守住主陣地。
待根基扎穩後,大同將渠道下沉,帶著消費者的信任到地市縣城開疆擴土,複製新大同鞋業。數十年的鞋業深耕,讓大同積累了強大的供應鏈優勢,再加上擁有的廠家資源,這些均是大同開墾縣城市場的底氣所在。
而未來,大同將會孵化子品牌,推自有新品牌,打造出適合不同消費群體的輕奢品牌、平價品牌。甚至嘗試買手制,去市場挑爆款。
極致服務,最低價,不還價,這些成就大同的特色標籤,依然會持續下去。而且,藉助此次調改,大同再次調低了加價率,創下史上最低。目的就是讓利消費者。
重裝歸來的大同鞋業,面對的是更加嚴峻的鞋業生態。
國內來說,百麗、達芙妮、富貴鳥這三個曾經在2012年佔據國內鞋業市場份額前三的品牌相繼倒下,德爾惠停產,喜得龍破產;本地來講,京莎鞋世界受困於鞋業產能過剩,無奈驅逐鞋商戶、更換鞋業態。
鞋業繁華殆盡,走路的鞋,居然「寸步難行」。
或是他們不懂得因市場變而自己求變。
而大同做實服務和質量內功,調整年齡層,俘獲年輕一代,引入直播,均是迎合市場求變之舉。此外,所處大觀國貿負一層的童裝大戶即將進駐,或能從業態豐富、客流帶動上給大同增添更多外部力量。
鄭州鞋業明星軍團裡,期待大同鞋業王者歸來。(編輯 吉倩倩 首席編輯 華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