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最高的德行?

2020-12-18 滄海一粟了無痕

四書五經對於中國人來說,真的是名聲太大,如雷貫耳,好像只有把這四書五經都能倒背如流的才算是滿腹經綸似的。那麼這個所謂的四書五經到底是哪四書、哪五經呢?

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傳統上,把這四書五經看作是儒家的名著或經典。儘管孔子做了「十翼」,我個人還是覺得《周易》不是局限於儒家的,應該是先於儒家、超脫於儒家的。

今天,想探討一下「中庸」這個概念。《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的一部分,後來單獨拿出來,成為四書中的一書,可見中庸的思想對於儒家的重大意義。

一般的理解,中庸就是不偏不倚,不溫不火,不上不下,不左不右,而這個「庸」字更容易讓人產生平庸、一般般、很普通的聯想,所以,很懷疑中庸思想的權威和價值,應該配不上那麼高大上。

但是,孔子曰了:「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這話什麼意思?翻譯過來就是: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但很少有人能夠持久保持這種德行。

是不是很驚訝?竟然上升到了如此高度,可見,這個看似普通的「中庸」應該有很深的道理在其中。

中庸的真正含義是中正、中和,是恰如其分、恰到好處。所謂中正是說明君子做的每件事都符合道義,是公正公平的。但不是說,面對敵人時不可以雷霆萬擊,幫助弱者時不可以傾其所有,是每件事都能以最恰當的方式進行,積累起來,在一個長期的時間段裡,中和就起作用了,顯得不偏不倚,不溫不火,不上不下,不左不右……

面對三岔口,中庸不是一定選「左中右」裡的「中」,而是右正確便選右,左更好便選左,始終選擇正確的方向、正確的態度、正確的方法、正確的力度……

所以,千萬不要小瞧了「中庸」,能長久保持中庸之道的確不容易,所以孔子認為這是最高的德行。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中庸就是老好人,不得罪人,不發脾氣,沒有個性,這樣的理解未免太狹隘了。

相關焦點

  • 中庸的意義是什麼
    中庸的意義為:中庸書中: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爾?譯白:平常的德行要努力實踐,言行要謹慎,有不足之處不能不勸勉自己,言行一致君子怎麼能夠不忠厚呢?所以中庸兩個字其實應該拆開來看,其中恪守正道謂之忠,謹小慎微謂之庸。所以中庸連起來翻譯就是「恪守正道,謹小慎微」。這個和中庸書本中的敬,誠,忠是一致的。儒家本身是人乘善法,仁義禮智信對應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邪淫,不飲酒五條戒律。所以中庸意義本意也是修行方法:恪守正道,言行謹慎。
  • 四書中《中庸》最難懂,把中庸理解成不偏不倚就太淺陋了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儒家經典著作四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今天我們要談的是《中庸》,這本書的內容跟論語相比,有些內容是比較難以理解的,但是能夠領悟到精髓可謂受益無窮。
  • 「創作開運禮」中庸是個貶義詞?其實愛憎分明才是中庸的本來面目
    --《中庸.第一章》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庸成了一個貶義詞,老好人、折中主義、和稀泥等成了其代名詞,平庸成了它的象徵。如果對一個人說「你做事很講求中庸之道啊」,人家肯定會不愉快,因為人家認為你在詆毀他。一句讚美人的話,怎麼不知不覺中就變味了呢?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庸成了一個貶義詞了呢?
  • 《中庸》男孩起名:這些名字讓你的寶寶成為人群中的一股清流
    全書肯定了「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二十一世紀,由於西方思想引進,很多人對《中庸》的解讀進入了誤區,認為「中庸」無非是保守性、庸常性之類,應該被批判和拋棄。其實不然,偉大領袖毛澤東改造中國也曾從《中庸》入手,用「矯枉過正」指導農民運動,又以「過猶不及」領導延安整風。《中庸》位於「四書」次位,由此可見在儒家學派的重要地位。
  • 《中庸》全文及釋義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譯文】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譯文】孔子說:「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
  • 保守、妥協與折中,這是真實的《中庸》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中庸》講的是儒家處世哲學,中庸就是中和之道:喜怒哀樂等感情沒有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並且都符合於節度叫做和。因此孔子說:中庸可以說是最高的道德標準了。朱熹對其的解釋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現代的解釋相當於「適度而得體」。文中孔子以舜舉例:舜喜愛發問,又善於審察日常淺近的話,他隱藏了別人說的壞話,宣揚別人說的好話。掌握好、壞兩個方面的極端,應用折中、恰當的道理去治理平民,所以他的這種德行才被世人所稱讚!
  • 《中庸》全文及其注釋
    《中庸》是被宋代學人提到突出地位上來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惡的人的本性。從人性來講,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 兼德而至,謂之中庸
    兼材之人以他具有的品德進行稱呼,兼德之人,冠上了更加好的一種「美」稱,也就是德號,當兼具的德都達到極高的程度以後,被稱為「中庸」,所以「中庸」是對聖人的稱呼。「具體而微,謂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稱也。」什麼是具體而微?
  • 《中庸》第二十章(1)
    天下所共有的道路有五條,力行實踐這五條道路的德行有三種。君臣、父子、夫婦、兄弟姊妹、朋友,這五種關係就是天下人所共同遵循的倫常大道。智慧、仁愛、勇敢是天下人須具備的德行,用來實行時就是一個『誠』字。      五倫與智、仁、勇以及誠的道理,有的人天生就知道了,有的人是受過教育,通過學習才知道,有些人經歷了困苦才明白,但等到他們都知道了,也就一樣了。
  • 劉孝聽:《中庸》的君子之道
    子思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第二十七章》)君子即尊崇德性而又追求學問,使自己達到廣大無所不包而又窮盡細緻精微之處,即達到高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並從溫習仁義禮智等先天固有德性出發,推出新的道德境界來。從古到今,凡是真正的君子都是一個尊德之人,是一個明德之人,是一個有德之人,也是一個弘德之人。
  • 西方人眼中的中庸是什麼樣的?看看亞里斯多德是怎麼說的
    中庸在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中,又被稱為「中道」,所謂「中道」就是「適度」、「適中」、「執中」的意思,即一種「無過無不及」的中間狀態。亞里斯多德站在中等奴隸主的立場之上,繼承和發展了古希臘智者們的「和諧觀」。並結合社會現實,提出了中庸(中道)理論。他認為:「美德乃是中庸之道,」「德行就是中道,作為最高的善和極端的美。」
  • 國學經典「四書」之《中庸》全文及譯文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譯文】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 經典共讀:《中庸》(九)
    而《中庸》裡所提倡的智,仁,勇,則是三種常用來處理倫常關係的德行,至於這三種德行的實施,結果毫無區別。比如說,很多人一出生就知道這三種德行,有的人通過後天的學習知道它們,還有一部分人,則在遭遇一些困難後才知道它們。不過,無論是通過哪種方式,只要我們知道了這三種德行,那結果便是一樣的了。
  • 《禮記·中庸》:君子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禮記·中庸》原文:"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意思是:君子尊崇德行修養而追求知識學問,達到廣博境界而又鑽研精微之處,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驕傲的原因,一般無外乎貪圖錢,貪圖利或者貪圖名。
  • 《中庸》裡的知行觀及其時代意義
    接下來我們主要介紹五個問題:一是《中庸》「知行合一」的兩個向度,上合於道,下合於身;二是「知行合一」的雙重視域知天、知人與成己、成物;三是「知行合一」的六種形式;四是知行的五個次第;五是實現「知行合一」的具體方法;六是《中庸》裡提到的「知行合一」的典型人格。我們就從這六個方面來探索《中庸》「知行合一」的理論體系,並進一步分析《中庸》「知行合一」理論體系的特點和時代意義。
  • 《中庸》與中庸之道
    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所長景海峰表示,有關「中庸」的負面印跡,跟《中庸》的某些方面可能有些瓜葛,有某種牽連,但把《中庸》如此凌辱化甚至是妖魔化,把這樣一種中國文化的偉大精神進行貶低,並沒有任何太多的現代意義和價值。「所以,此次講《中庸》和中庸之道,實際上有矯正之意,要把非常重要的儒家思想觀念重新梳理。」
  • 文史隨筆「上善若水」成語的解釋——最高境界的德行
    「上善若水」,最完美的德行就是像水一樣。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水的優秀品德有: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汙淖是一種奉獻。水的品行說不完,它始終為人類服務。
  • 《中庸》10句格言,感悟聖賢智慧!
    四書五經,是儒家必讀經典,其中的四書,指的就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今天和大家學習《中庸》的10句格言,感悟一下古人的智慧。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第一章》點評:上天所賦予的人的智慧德能,就是人的「自性」;能夠順應自性去做人做事,就是「道」;能夠使人去遵循道的規律,就是「教」。二、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 新生兒取名:出自中庸的精選好名,冷門且好聽!
    《中庸》是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重視德行與修養,指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誠,《中庸》中不乏哲理豐富之佳詞佳句,如果引用得當,選擇適宜,來作為寶寶的名字,那麼對寶寶的人生將大有助益。很多父母擔心為寶寶取的名字重名率高,不夠獨特,或是名字內涵不夠豐富,這裡江南易林建議家長朋友們可以從《中庸》挑選一些含義豐富,冷門好聽的名字。以下是江南易林從《中庸》裡精選的好名,家長朋友們可以進行參考。
  • 新生兒取名:出自中庸的精選好名,冷門且好聽
    《中庸》是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重視德行與修養,指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誠,《中庸》中不乏哲理豐富之佳詞佳句,如果引用得當,選擇適宜,來作為寶寶的名字,那麼對寶寶的人生將大有助益。很多父母擔心為寶寶取的名字重名率高,不夠獨特,或是名字內涵不夠豐富,這裡江南易林建議家長朋友們可以從《中庸》挑選一些含義豐富,冷門好聽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