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對於中國人來說,真的是名聲太大,如雷貫耳,好像只有把這四書五經都能倒背如流的才算是滿腹經綸似的。那麼這個所謂的四書五經到底是哪四書、哪五經呢?
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傳統上,把這四書五經看作是儒家的名著或經典。儘管孔子做了「十翼」,我個人還是覺得《周易》不是局限於儒家的,應該是先於儒家、超脫於儒家的。
今天,想探討一下「中庸」這個概念。《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的一部分,後來單獨拿出來,成為四書中的一書,可見中庸的思想對於儒家的重大意義。
一般的理解,中庸就是不偏不倚,不溫不火,不上不下,不左不右,而這個「庸」字更容易讓人產生平庸、一般般、很普通的聯想,所以,很懷疑中庸思想的權威和價值,應該配不上那麼高大上。
但是,孔子曰了:「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這話什麼意思?翻譯過來就是: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但很少有人能夠持久保持這種德行。
是不是很驚訝?竟然上升到了如此高度,可見,這個看似普通的「中庸」應該有很深的道理在其中。
中庸的真正含義是中正、中和,是恰如其分、恰到好處。所謂中正是說明君子做的每件事都符合道義,是公正公平的。但不是說,面對敵人時不可以雷霆萬擊,幫助弱者時不可以傾其所有,是每件事都能以最恰當的方式進行,積累起來,在一個長期的時間段裡,中和就起作用了,顯得不偏不倚,不溫不火,不上不下,不左不右……
面對三岔口,中庸不是一定選「左中右」裡的「中」,而是右正確便選右,左更好便選左,始終選擇正確的方向、正確的態度、正確的方法、正確的力度……
所以,千萬不要小瞧了「中庸」,能長久保持中庸之道的確不容易,所以孔子認為這是最高的德行。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中庸就是老好人,不得罪人,不發脾氣,沒有個性,這樣的理解未免太狹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