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的佼佼者,如此不可一世的存在,應該無論如何都不會想到,後來國家的命運完全被「15個法郎」掌控,說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事實確實如此。
上個世紀,法國曾誕生過一名非常著名的領導者,名叫戴高樂,年輕時就讀於聖西爾軍事學校。成績優異的他,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擔任指揮,也曾遊走於各個軍隊之間,從事軍事教育活動。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戰勝德國的「秘密武器」便是由戴高樂的創造性設想一步步實現的。但是此時的他萬萬沒想到,正是因為自己的高瞻遠矚某種程度上導致了二戰中法國的失利。
一戰結束,戴高樂進入法國軍事學院繼續深造,理論離不開實際,在學習過程中,戴高樂進一步將理論與一戰中的實際問題相結合,總結出了大量的作戰經驗。不僅如此,戴高樂結合當時國內形勢與可能的作戰對象進行了一一分析,撰寫出了好幾部關於軍事理論的文學巨作,非常具有遠見的他已經意識到,未來戰爭的機動性將會無比靈活。為了使自己的見解深得民心,更加具有說服力,戴高樂開始刻苦學習,專心研究現代機械,終於在1934年出版了《建立職業軍》,來向世界展露自己的觀點。
書中提到,法國的衛國措施絕不能依靠過時的馬奇諾防線這種要塞式防禦,應該重新建立起由10萬人組成的6個精湛職業師,並且能夠與航空兵配合,提高作戰效率,這將成為現代戰爭的關鍵勝負手。但事與願違,保守勢力的法蘭西完全沒有採取戴高樂的意見,法軍認為馬奇諾防線因為地形完全可以「高枕無憂」。最後法蘭西不得不為他們的年輕付出了代價。
與此相反,德國納粹非常重視戴高樂提出的軍事思想,只花了15法蘭便將《建立職業軍》一書購買到手,根據書中理論,德軍組建出了裝甲師與坦克部隊的戰鬥體系。二戰開始時,德國名將古德裡安成為了「閃電戰」英雄,馬奇諾防線在鋼鐵納粹軍面前顯得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