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日報》在7月8日發布一則報導:在美留學生若只上網課恐將面臨遣返?該報導援引美國海關和移民總署(ICE)的話稱:要求今年秋季學期全部課程為網課的留學生離境美國或轉入有面授課程的學校,否則就將面臨遣返。
據統計,目前我國在美留學生人數大約為37萬,今年3,4月份受美國疫情的影響,許多美國高校紛紛停課,有一部分留學生因此不得不回國。但據許多媒體報導稱,仍然有數十萬中國留學生滯留在美國,一旦美國遣返留學生的政策落到實處,這些學生的學業將可能無疾而終。
許多人因此憂慮:留學生將何去何從?
本文章屬雪國原創,若有不足之處敬請在評論區指正。
根據此前教育部和一些權威機構的數據,2018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首次突破60萬大關,達到60.84萬人,同比增長11.74%,持續保持世界最大留學生生源國的地位。另外,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2018年外國留學生在美國的學費和生活費等其他費用(包括書本費)共計447億美元,中國學生的貢獻佔了三分之一,約合150億美元。
出國留學比例
曾經有人說:「中國留學生為美國貢獻了幾百億美元的GDP」,希望以此來引起人們對赴美留學熱的重視。但遺憾的是,包括清華等著名大學在內的畢業生,仍然每年有一大部分赴美深造。
在名牌大學學生出國熱的背景之下,一方面是我國高等教育水平和生活以及收入水平與一些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另一方面則是「崇洋媚外」思想的影響。數據顯示:在歷年赴美留學的留學生中,有近67萬的我國留學生在完成學業後,並沒有挑選回國,而是持續在美國久居、直至獲得美國國籍。
很多人曾經指出:假如花費了許多的教育資源培養出來的學生最後並沒有回國「輸出」,那麼關於我國各方面的影響,都是顯而易見的。不過需要明確的是,出國與否,回國與否完全取決於留學生本人的意志,若以自我的道德準則來規範留學生的個人行為顯然是不可取;但一味地宣揚國外高等教育而貶低國內教育,同樣是十分荒誕的行為。
留學生赴美熱的背後,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在今年3月份,曾經有消息稱:留學生可入學高職高專繼續學業。該消息一經報導便引起軒然大波,很多留學生和家長紛紛表示不滿,認為留學生的學歷遠高於高職高專。不過實際上倪閩景委員的方案一共有四種:
從這些方案中可以看出,倪閩景希望解決留學生「沒學上」的這一問題,而在採訪中,其本人也表示:對於所有留學生,我都希望他們能夠順順利利完成學業,也十分希望疫情能儘快過去,孩子們都能平平安安。我之所以有這樣一個想法,是有人確實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完成國外的學業,需要回國就讀,本意是想給他們找到一條路,和大部分留學生並沒有關係,更沒有歧視留學生的意思。
不過無論如何,留學生在美歐等地受疫情影響無法開學之際,無學可上著實是實情。是放低姿態上高職高專,還是賦閒在家等待美歐疫情的轉機,成了留學生必須要做出的選擇。
今年世界頂尖高校MIT麻省理工學院公布了提前錄取榜單,但在該榜單中,EA輪次錄取的707位新生中,並無一人來自中國內地,僅有的5名中國籍學生,還都是來自美國高中,中國大陸無一人被錄取;無獨有偶,史丹福大學12月公布的面試地區名單中,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招生面試計劃,臺灣與香港都有,卻唯獨沒有中國大陸。
與美國頂尖高校對中國留學生緊閉大門不同的是,美國一些普通大學甚至是「野雞大學」紛紛提高對中國留學生的接手人數。赴美留學生的整體水平正在不斷下降,已經成為了不可逆轉的現實,「海歸」,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光芒。
值得注意的是,在留學生水平普遍降低的背景下,若以各國學分以及學業水平進行轉換,將仍然有一部分留學生將無法通過我國的入學測試。毫無疑問,這些學生的學業恐怕將難以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