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皇去世稱駕崩,和尚去世叫圓寂,那仇人死了怎麼說

2020-12-16 師識史事

漢字有一種奇妙的力量,它總是可以用各種各樣的詞語來表達情感,也總能準確表達出完美的意思。那麼在漢字中,不同的人死去應該怎麼說呢?我們都知道,古代很重禮節,很多事情是不能在明面說,而如果想說,就要用諱稱,那麼死亡的諱稱有哪些呢?下面就拿幾個例子來說說。

皇帝死亡要叫駕崩,或者崩殂,因為在古代,講求君權神授,皇帝是統治者,是真龍天子。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所以人們稱皇帝死亡去世是一定要用避諱之語的。而為了表示尊敬,也為了彰顯天子身份,就用駕崩來稱呼。畢竟在那一時期,皇權至上,要是誰不這麼說,可就算是侮辱,是要誅九族的!而仔細想,駕崩二字就很有講究,天崩地裂嘛,正好形容天子死去。

皇家裡除了皇帝之外,諸侯王們算是地位很高的了,所以他們死後人們提起也要用諱稱,也就是薨,表示高大的東西倒塌,用來象徵諸侯王的身份。

除了皇帝之外,和尚也算是一種特殊的身份。和尚是佛門的教徒,他們嚮往極樂世界,看淡生死,只把死亡看作是一道讓他們邁向極樂世界的門檻,所以他們死去時,被人稱為是圓寂。佛教崇尚清淨自然。圓代表著圓滿,兩者結合,就是圓滿安寂。當然,這樣的稱謂也只有佛門中人能擔當得起。而與佛家不同的是,道家之人死去,會稱為羽化,反真。這很可能是修道之人的特點吧,講求死亡是反璞回真,認為死亡會讓他們到達另一個世界,羽化而登仙。

這些都畢竟算是官方的說法,當然也有不那麼官方的說法,也就是民間的說法。在民間,死亡的諱稱就有樸實的感覺了。比如有的地方會說這人沒了,有的會說是歿了,有的會說是升天了,也有說嗝屁或者翹辮子的。總之,民間的說法就不那麼莊重了,而是會根據當地風俗自發形成,不會特別去避諱死亡二字。

那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如果是他們的仇人死了,要怎麼說呢。根據查閱資料了解後發現,古人的思維也和今人差不多,仇人死去,自然是讓人很開心的,所以這個時候,他們不會去避諱,而是怎麼痛快怎麼來,怎麼開心怎麼說。畢竟這世上,人無完人。一笑泯恩仇也好,快意恩仇也好,都是個人選擇。

相關焦點

  • 皇帝去世叫駕崩,和尚去世叫圓寂,那仇人去世叫什麼?太搞笑了
    中國古代任何文化都十分的被看重,包括死亡,古代的人認為,不同的人對待死亡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如果是皇帝的話,死亡的話叫做駕崩,而如果是和尚的話,就叫做圓寂,那麼這些文化到底是怎麼來的呢?首先來說為什麼皇帝死亡叫駕崩呢?
  • 駕崩是說皇帝去世,圓寂是說和尚去世,那仇人去世怎麼表示呢?
    雖然說每過一秒我們就距離死亡更近,但人生重視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人們重視的是在活著的過程中享受的生活,而不是不斷等死的可怕。皇帝死去叫駕崩,仇人死去怎麼說?郭德綱的回答讓眾人都笑了。所以人們對死這個字非常忌諱,而正是為了避諱這個死字,才出現了那麼多特別的說法。皇上如果死去,那麼人們會說他駕崩了。
  • 長輩死叫去世,僧人死叫圓寂,仇人死了叫啥?郭德綱的回答精闢!
    長輩死叫去世,僧人死叫圓寂,仇人死了叫啥?郭德綱的回答精闢!,僧人死叫圓寂,仇人死了叫啥?第一種解釋叫著圓寂,它主要用於古代僧人,它不適合平常人,那對於圓寂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呢?事實情況下,圓寂是最開始佛教的專業術語,佛教有一種說法,僧人只有在死亡的時候才能得到真正的完善。因此,人們往往不會稱呼僧人死亡,而是稱他們為圓寂了,古代皇帝去世該怎麼稱呼呢?
  • 天子死曰崩,和尚死曰圓寂,那仇人死叫什麼?聽聽他的幽默回答!
    ——《禮記·曲禮》在《禮記·曲禮》中對死有這樣的一段描述,說皇帝死後叫駕崩,諸侯死了叫薨,而士死了叫不祿,是士死的諱稱,未成年人死稱殤,普通人死才叫死。到了現代,也有一些對死亡的說法,像英雄的死叫犧牲,和尚的死叫圓寂。
  • 漢字的博大精深,皇帝死是駕崩,和尚死是圓寂,仇人死笑噴了
    看過電視劇的了解歷史的都知道古時候皇上死了是叫「駕崩」,和尚去世了就叫圓寂,那麼除了這些我們比較熟悉的,古代還有些人去世了該怎麼叫呢?我們以禮聞天下,在古代更是,人們都非常注重禮儀,由於古代存在著階級制度,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稱呼都是不同的,要想知道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關係或者身份,看他們直接互相怎麼稱呼的就行了。
  • 皇帝死了叫駕崩,和尚死了叫圓寂,道士死了叫羽化,喇嘛死叫什麼
    生死是包括人類、動物、植物在內的任何生命都繞不開的話題,而關於死的說法,不同群體的人也有不同的說法,比如皇上死了叫駕崩,和尚死了叫圓寂,道士死了叫羽化,那喇嘛死了叫什麼呢?我們知道對於封建王權時代的天子死叫「駕崩」。
  • 古代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去世後都怎麼說,皇帝叫駕崩,仇人的最解氣
    首先死亡最高級別的叫法是駕崩,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就能看到皇帝駕崩了這樣的說法。其他人死了可不能用駕崩,因為皇帝在古代是至高無上的人,他與其他人都不一樣。為此彰顯他的尊貴,很多專有字詞只有他才能用,除了駕崩之外,朕也是一樣,只有皇帝才能用。
  • 虛雲和尚:剛出生母親就去世,19歲出家,120歲圓寂後化為舍利子
    一般與佛結緣的人,凡塵俗世基本上都被自己排除在外,而且這樣的人往往都是天生對佛教心生歡喜,從接觸的那一刻,就註定了一生以此為追求。虛雲和尚自然也是如此,從他見到佛教的那一科,心中便再也沒有放下過,即便是不顧家人的反對,最終他也得償所願了。
  • 古代皇帝去世時,太監總要喊一句''駕崩'',駕崩是什麼意思
    經常看古裝劇的朋友們可能見過皇帝去世後太監哭著跑出來大喊「皇帝駕崩了」的場面。古代皇帝去世時,太監總是要喊「駕崩」,駕崩是什麼意思?這句話伴隨著悲痛的哭聲。年輕的後宮費哭著說再也無依無靠了,新任帝王哭著說自己的父親哥哥去世了,大臣們要高喊「一朝天子一朝臣」重新奮鬥。「承河」是指皇帝、皇太后、太皇太后的死亡。死亡在古代漢語中也有等級,不同等級的稱呼不同。例如,醫生因「死亡」,天子因「死亡」,「勝利」而死亡,意思是「黃駕駛崩潰」。
  • 圓寂究竟是怎麼操作的,為什麼高僧灑脫的像開玩笑一樣
    死是世間所有人都非常恐懼的事情,民間有人死去之後,總是會引來悲痛欲絕的號啕大哭,但是得道高僧去世的時候卻不是這樣的,他們一般只是留下一句話,就坐化了,下面的弟子也是很平和的行禮。可是為什麼在這樣嚴肅的事情面前,那麼多的大師卻灑脫的好像是別人要死一樣呢?
  • 我不怕死,只是厭惡死,怕我愛的人不知道我為何而死
    我不怕死,只是厭惡死,怕我愛的人不知道我為何而死/歧見俠我為什麼會想到死?
  • 那在主裡去世的人,是睡了,不是死了
    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獨自承擔的命運,在活著的時候是要獨自承擔責任,在死了以後要獨自承擔神給的報應。借著後代所流傳的不過是祖先的名字而已。現實仍舊是暗淡的,不會因為後代的延續,而自己的生命會得到永恆。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永恆,或者是永生,或者是永死。關鍵就看他們活著的時候是不是真正的心裡信耶穌了。作為基督徒,我們也會面臨死亡。但是我們活著的時候卻可以以神為樂。
  • 農曆正月初五 近代高僧廣欽老和尚圓寂紀念日
    廣欽老和尚八十九歲時留影(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2016年2月12日,農曆正月初五,近代高僧廣欽老和尚圓寂紀念日。 廣欽老和尚,於清光緒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誕生於福建省惠安縣黃姓家中。因家境清寒,其兄無錢娶妻,師四歲,父母將其賣至晉江縣城南門外李家作養子,父李樹,母林菜。師自幼即體弱多病,惟宿其慧根,隨母奉佛茹素。稍長,養父母相繼去世,所遺田地,近親覬覦之。師深感世事無常,頓萌出家之念,遂將田地分送近親,投泉州承天寺出家。 承天寺方丈轉塵老和尚,命師皈依修苦行之瑞芳法師。
  • 老和尚們無一人在痛苦中圓寂(明賢法師)
    僧值師就是主管寺院裡的紀律,主管大家念經的紀律秩序,打坐的時候整不整齊,還主管一件事情,就是所有的老和尚圓寂了,裝龕,裝化身窯,給他換衣服,給他擦洗,這些全都是我負責,所以就看到了更多。但是有一點不同的就是雲居山的這些老一輩,我們上山的時候還有五十多位虛雲老和尚那時候的老弟子,宗教政策恢復他們就回去了,我們有五十多位。
  • 日本動畫片《一休和尚》作曲人去世 享年84歲
    日本動畫片《一休和尚》作曲人去世 享年84歲 時間:2011.05.1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 不懂這些對死的另一種稱呼,被人罵了都不知道
    天子貴為一國之主,享有一切特權,雖不能享受長生不死,人家的死沒人敢說是死了,得叫駕崩,書面語叫崩,手下奴才們最多也只敢說是升天,這也是對慈禧的說法。王侯將相地位不低,他們的死叫薨,再低點的死了叫卒,普通老百姓只能說是死。這也形成了規矩,皇帝死了你說卒,那是要掉腦袋的,而老百姓死了你說是駕崩,也顯得格格不入,所以那個檔次對應那個稱呼,聽著也順口。
  • 魯智深聽潮信而圓寂,他究竟悟出什麼,一個健康人為何會說死就死
    魯智深聽潮信而圓寂,他究竟悟出什麼,一個健康人為何會說死就死這魯智深是咱們水滸傳當中一個俠肝義膽的人物,但是在此人身上還有個謎團籠罩著咱們,那就是他為啥會死。可能大家會疑惑死不是正常的嗎,這魯智深死了有什麼可奇怪的呢,死的確沒什麼問題,但關鍵是他這死的格外突然格外神秘。今天小編就來說說水滸當中的魯智深之死,魯智深聽潮信而圓寂,他究竟悟出什麼,一個健康人為何會說死就死!這水滸傳當中的後半段全部的好漢都到了這南方去和方臘作戰去了,大部分的好漢都戰死在這場慘烈的戰役當中。
  • 大業初成下的順治帝,到底是駕崩還是出家當了和尚?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突然暴病而死,順治帝福林(皇太極第九子)在其叔父多爾袞的支持下即位。順治帝自1643年即位,至1661年駕崩,在位一十八年,期間他為大清穩定統一局勢,擴土開疆;吸取漢文化,為新興的統治基業增添了長治久安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