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中國鈞瓷復燒一來,鈞瓷文化得到了廣泛的傳播,鈞瓷的燒制工藝由柴燒發展為煤燒,然後又發展為氣燒,是鈞瓷的成品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隨著氣燒的發展,煤燒和柴燒少了很多,只有少數的堅持傳統燒制藝術的窯口,還在堅持柴燒和煤燒。
淺談柴燒鈞瓷和煤燒鈞瓷的本質區別
柴燒鈞瓷和煤燒鈞瓷為傳統工藝燒制,燒製成功率不到40%,所以其價值也是遠遠高於氣燒的鈞瓷,也是深受收藏家和鈞瓷愛好者的喜愛的工藝。那麼柴燒鈞瓷和煤燒鈞瓷有哪些區別呢,我們給大家講解一下。
煤燒鈞瓷
煤燒鈞瓷是宋代以後才有的,一經採用就表現出了與柴燒鈞瓷的不同,煤的火焰短,靠的是輻射升溫,火焰比較難控制,所以煤燒的鈞瓷窯釉質效果非常豐富凝重,剛勁深沉,有陽剛之氣。藝術效果更為堅硬、渾厚,煤燒鈞瓷火溫度一般超過1300度,原國營廠的煤燒鈞瓷藝術效果剛、硬、烈、猛、勁、挺拔的感覺油然而生。有人稱之為「大器」「尊貴」也不為過。煤燒鈞瓷作品給人的藝術感覺是浩然正氣式的。
煤燒鈞瓷-淑女瓶-張建釗大師作品
煤燒藝術特點
煤燒鈞瓷晶瑩剔透、光彩照人、亮而不豔、光而不妖,有金剛石、寶石的自然特點,特別是煤燒鈞瓷釉質的開片,更給人以寧折不彎、擰斷勿折的感覺。
由於煤之火升溫快,焰烈勢猛,且能更長時間保持高溫狀態,其氧化還原在較短時間內形成,火溫對釉與胎質的作用瞬時發生變化,因而窯變的效果豐富且對比度強,既通體窯變,又能在釉充分氧化還原的過程中使釉質產生晶瑩的效果。
煤燒鈞瓷-犧耳尊-張建釗大師作品
柴燒鈞瓷
柴燒是從自鈞瓷之初就採用的,柴之火焰綿軟柔長,柔中有剛。剛剛觸手的柴之火好像沒什麼可怕,但柴之火舌舔之時長,同樣讓人感到灼熱疼痛,這是柔中有剛,經時而烈的現象。宋代禹州人智慧無比,把本來無法升溫至 1300 度的柴之柔火,想方設法升至 1300 度,並且使這一常人無法達到的高溫能保持長久。
由於柴之火的因素,燒成速度慢,木炭之灰隨火焰與釉接觸,使釉面產生化學變化,所產生的窯變釉色增添了油光之澤,更加豐富多彩,產生釉畫的可能性更大,且釉畫釉色共同產生一種柔和溫潤的藝術效果。
柴燒大梅瓶-孫新要大師作品
柴燒鈞瓷藝術特點
柴燒鈞瓷是溫潤曼妙、珠圓玉潤、柔而不軟、溫而不淡、潤而不滑,委婉、清秀、溫潤、柔和,具有女性的陰柔之美。
柴燒鈞瓷窯變出的釉色更是妙然天成的畫卷。一窯成「蝶戀花」狀、荷花狀、蜻蜓狀系列的,引人進入生機無限,沁人心肺的境界。
柴燒鈞瓷竹節如意瓶-孫新要大師作品
以上就是煤燒鈞瓷和柴燒鈞瓷的區別,隨著商業社會的發展,很多鈞瓷窯口為了加大生產量和成品率,大部分已經採用氣窯燒制,只有少數堅持傳統工藝的窯口還在採用傳統煤燒或柴燒。而柴燒鈞瓷的數量會更加少,並且已成為新時期收藏家競相收藏的藝術價值昂貴的奢侈品之一。《更多鈞瓷信息請關注:名窯鈞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