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餘/人民日報客戶端
2017-07-31 14:15
人民日報客戶端7月31日報導,「交行信用卡快捷支付滿150減50」「建行龍支付滿100減50」「招行一網通立減5元—99元不等」「翼支付滿99隨機減7元、17元、77元」……隨著「無現金社會」的走近,傳統商業銀行紛紛發力行動支付,一些第三方支付的新面孔也是卯足了力氣,已被支付寶、微信等霸佔很久的行動支付市場狼煙四起。為了搶用戶、奪回市場,銀行等支付機構可謂傾盡全力、不惜重金。不少人為了搶到支付「紅包」,手機裡已經塞滿了眾多支付軟體,以至於付錢時都不知道該選哪個,「以前網購只要比價就行,現在還需要考慮支付滿多少減多少。」類似的抱怨真不少。
你搞一個支付滿100減50元,我就來一個支付打五折;你送一個支付大禮包,我就給一個10倍積分好禮……支付機構如此大規模地燒錢,真有效果嗎?從數據看,今年一季度我國第三方行動支付市場交易中,支付寶和騰訊財付通(微信和QQ)兩家共佔據超過93%的份額,這個數字相比去年又有了小幅提升,而在此期間,兩家並沒有推出大規模「薅羊毛」活動,由此看來,這種燒錢搶客戶的做法,至少短期內成效並不明顯。
當然,作為正常市場競爭行為,銀行等支付機構為消費者派發「紅包」並無不妥;作為行動支付的後起者,付出一些成本和代價爭用戶也不失為一種經營策略。真正值得思考的是,這種砸錢買用戶的做法能持續多久?在努力搶奪用戶的同時,銀行等支付機構也要檢視一下自己到底能不能留住用戶、站穩市場,千萬別陷入錢花光後就被用戶遺忘的窘境。
支付競爭要靠實惠,不能只想著坐地收錢。在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網絡信用產品免息甚至貼息提供支付服務的情況下,不少商業銀行卻還在旱澇保收地賺著信用卡年費、簡訊通知費。這樣的信用卡,誰還願長期留著?
與其在辦卡、支付環節施以小恩小惠,不如把該減免的費用先減免掉,這才是消費者最大的實惠,才是在行動支付行業長期競爭的基礎。支付競爭要靠便利,不能只顧著擴張地盤。這是一個各種新技術比拼的試驗場,指紋支付、刷臉支付、聲波支付都不算啥新鮮事了,無人值守商店甚至能在無聲無息間划走你的錢。而反觀很多銀行的行動支付產品,還在靠輸密碼、插U盾甚至填寫個人信息完成支付,加上時不時出現的驗證失敗、動態密碼收不到、網絡連不上等煩惱,用戶體驗怎麼可能好起來?失去了便利性和創新性,花再多錢跑馬圈地也是白搭,很快會被消費者拋在腦後。
支付競爭要靠應用,不能只忙著爭奪用戶。網際網路時代,得用戶者得天下,這話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沒有豐富的產品應用,留得住用戶的「人」,也留不住用戶的「心」。從支付寶和微信的發展來看,用戶增加與應用拓展總是相互促進的,沒有淘寶龐大的市場規模,就沒有支付寶今天的行業地位;沒有微信朋友圈、搶紅包的快速普及,也就沒有微信支付巨大的使用需求。從最初的生活繳費、基金理財,到後來的消費貸款、芝麻信用,再到如今的掛號就診、共享單車,支付寶憑藉豐富的應用產品,不斷增強用戶黏性,讓使用成了一種習慣。而很多銀行的支付軟體,除了完成基本的支付功能,再無用武之地,這樣的支付產品要麼會被打入冷宮,要麼難逃被刪除的命運。
近日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指出,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支付本是商業銀行的四大基本功能之一,是銀行的優勢業務,但在行動支付條件下,網際網路企業卻憑藉創新走在了前邊。支付市場充分競爭,需求決定一切,最大限度滿足消費者使用和交易要求,讓消費者輕鬆享受行動支付帶來的便利,才是支付市場競爭的王道。對於銀行等支付機構來說,與其拼命砸錢、花樣百出地去爭奪一城一池,不如下大氣力打牢基礎、做強技術、提升服務,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基礎帳戶優勢,努力在行動支付市場上亮出人無我有的高招絕招,贏回市場和消費者的青睞。
(原題為《銀行砸錢競爭行動支付 人民日報:不如減免年費簡訊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銀行,行動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