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放式」創城應成為「過去式」
發表時間:2014-12-09 來源:張家港文明網
編者按:12月20日,澳門將迎來回歸祖國15周年。15年來,澳門在「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針指引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各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和進步。為了全面展示澳門回歸後的發展變化,見證「一國兩制」方針在澳門的成功實踐,本報從今天起,連續刊登「澳門回歸15周年系列訪談」,共話澳門「變」與「不變」。(12月8日《人民日報》) 談起澳門,人們多是誇讚之詞,而論及很多內地城市,人們多是愁苦狀。同在藍天下,卻是兩種待遇,人們困惑於一個小城居然獲得如此高分的點讚,乃至於成為世界名城。其實,細細研究你就會發現,澳門之所以成為城市典範,最主要的原因是其發展策略。以精細化深更細作,用心打造一個宜居、發展、關愛、善治的城市,讓「粗放式」發展成為過去式,這是澳門獲得成功的訣竅,也是內地大多數城市發展的方向。 其實,不僅僅是澳門,中國有很多城市,不論大小,都走在了城市創建的前列,獲得了市民高分點讚確是當之無愧,其原因都很相似,告別粗放,增加城市「溫度」,努力讓「宜居、發展、關愛、善治」成為城市發展的名片。 在以往,城市創建多以求「大」為主,哪怕是小城市也是要努力在大上下功夫,因此城市發展屬於堆徹式粗放型發展。但這種發展模式往往忽略了城市居民的內心感受,缺少關愛和人文氣息,城市總會出現諸如環境汙染、交通擁堵、社會秩序混亂的狀況等狀況,經濟發展是有了,但關於「宜居」、「關愛」談不上,離「善治」還相差很遠。 就告別「粗放式」創城觀念,減少盲目性和社會資源浪費,是現代城市創建的必由之路。以張家港為例,它是一座「精緻」的城市,一來是因為它小,二來是因為它別出心裁注意細節,三是因為規劃較為合理,充滿人情味兒。當然城市建設之處總會有這樣惑那樣的困難,建設者們往往會以攻克難關為己任,從而對於微小的地方關注過少,再加之扭曲政績觀的影響,城市地標性建築和項目就會不斷上馬,當真是肥了頂戴,失了人心。這種破壞是長期性的,人們一旦形成這種觀念,往往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來引導,得不償失。因此,小如張家港之類的城市,創建中把「人」字寫在心裡,用真心呵護自己的社會責任,遠離粗枝大葉的盲目重複建設,如此,才能迎來暖性城市,「宜居」和「善治」都不是夢,甚至都是理所應當。 當然,城市建設有很多方面,如整治清明、社會秩序良好等等,其實這些都不是目的,一座城市的終極目標是讓人們安居樂業,不為瑣事煩心勞形,而減少粗放、多些用心經營是創建的重要手段。(特約評論員 徐雲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