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手機江湖馬太效應越發明顯是不爭的事實,「華米OV」,連帶著一個蘋果,牢牢佔據著前五的位置,留給中下玩家的時間越來越少。比如,金立、錘科等相繼折戟,就能說明這一點。
正是在如此情況下,有一個手機品牌沒有激起太大水花,但老闆卻一直咬牙堅持,甚至是喊出過一句「讓消費者3年不換手機,分分鐘超過小米」。
這位老闆正是董明珠,和她的格力手機。
董明珠:不放棄手機業務,
應該多給點時間
近日,董明珠在參加央視網推出的抗疫特別節目《經濟戰疫雲起》採訪當中,提及到格力手機,說網上有人認為董明珠做手機失敗了,但她自己不認為失敗,覺得需要「有一個時間去培育」。
並且回應稱「目前格力手機已經在正常地運營,我沒有真正到市場上去賣,但是我相信,未來我們的所有的電器產品中,手機一定是其中之一的使用工具」。
這背後的潛臺詞是,現在下定論太早了,一切在未來見真章。
不過,網友的擔憂並沒有道理。縱觀格力手機的五年成長曆程,尚未長成用戶希冀的樣子。
和大多數廠商在移動網際網路大門打開之後,就已經在布局智慧型手機,搶奪第一波熱潮不同,格力手機則是誕生在市場走向飽和的2015年。
那一年三月份。在中山大學一場名為「傳統企業的突圍成長」的演講當中,原本侃侃而談的董小姐,突然亮出了格力手機,並表示自己已經在使用,現在一片譁然。
儘管在此之前,董明珠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過「我要做手機分分超過小米」、「要是我做手機,我就讓消費者3年不換手機」。但當時大多數人不以為意,皆認為只是和雷軍的「十億賭局」在較勁,誰能想到格力手機真的來了。
按理說,這樣的出場方式,再加上格力手機本來就背靠家電巨頭巨大的實力,以及董小姐本身的「企業家效應」作為背書,怎麼滴都會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之一。然而,事實卻是往一個相反的方向發展。
從2015年到2019年裡,格力一共發布了三款手機,儘管格力沒有公開過銷量,但有媒體根據公開渠道總結,三款手機的銷量都是在十萬級別徘徊。以格力手機三代為例,而在當下出貨量名列前茅的廠商當中,都是在百萬級別之上。
當然,董明珠並沒有受到打擊,反而越挫越勇。
比如,在格力手機發布之後,董明珠就頻繁為其站臺,類似「各位可以把手上的手機扔掉,買格力手機」、「希望華為成為世界第一,我格力排第二。」的言論層出不窮,一如董小姐不服輸的樣子。在去年之時,還傳出了格力申請摺疊屏的消息。再有就是近日,她表示格力依然會深耕手機。
但就像我們上文所提及,當下是手機江湖寒冬進行時,本著「生意人從來都不會做賠本生意」的生存法則,董明珠為何執著於此。
志不在手機江湖
波詭雲譎的商海,精明的商人所做行動落腳點都是回歸到「生存」二字,而放到格力身上,亦是如此。
根據格力此前披露的業績報告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格力電器預計營業收入是207億元至229億元,相比上年同期是少了200億元左右,二月份和三月份的空調銷量幾乎為0。儘管受到了疫情的影響,但是往大範圍來看,空調市場也已在悄然轉變。
相對於以前的高速增長,受房地產、剛需被充分滿足等因素影響,當下空調江湖已進入增速放緩時期,另外一個是空調廠商出現高庫存的風險。市場的不斷轉變,各位玩家肯定要轉變思路。
硬幣的另一面,是得益於AI時代的到來和各項技術的進步,智能家居、物聯網等在快速滲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於是,不少玩家都順勢抓住了智能家居這個風口,格力也不例外。
所謂智能家居,就是通過IOT技術,把家庭場景中的家電串聯起來,實現萬物互聯。顯然,在這個時候人手拿著的一臺智慧型手機,會是一個流量入口,就像遙控器一般。
在2014年年報中,格力對進軍手機市場有做出過預告和解釋:格力會搶先爭奪智能家居入口,格力手機作為承擔連接和控制智能家電產品的載體,成為連接各個家電設備並搜集數據平臺。也正是因為如此,董明珠才會在央視最近的訪談當中,說出那句「未來我們的所有的電器產品中,手機一定是其中之一的使用工具」。
可見,董明珠做手機的目的也許不是為了和手機廠商搶奪市場份額,更多是為了承載格力家居智能的野心。
當然,另外一個側面來看,格力手機能堅挺如此之久,肯定與董明珠「不服輸」的勁頭有關。
無論是36歲自己南下,董明珠在沒有任何銷量經驗的情況下,一舉貢獻了格力八分之一的銷售額;還是當年與雷軍立下「十億賭局」之前,雷軍原本的意思是拼營業額,賭注僅為一塊錢,誰知話音未落,董明珠很快放出狠話「要賭就賭十個億」。兩次風風火火,都體現了董明珠身上的「敢」和「拼」。要做就做到自己想要的,董明珠從來不會輕易認輸。
按照這樣的架勢,未來格力手機估計還會有很多新品。只不過有目標固然是好事,理想很豐滿,卻依然不能忽略擺在格力眼前的現實。
格力手機所需要面對的
相對于格力手機剛剛推出的2015年,各大手機品牌還是活躍在自己的領域不同,當下手機江湖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首先,是路線的轉變。
一般來說,手機玩家一開始都會給自己留下一個定位,有人做中低端,有人專門深耕高端,有人主打性價比,有人瞄準女性市場,比如三星和蘋果過去一直咬著高端市場,美圖手機自誕生就是為女性拍照而來。可是在當下,手機廠商已經在打破刻板印象,從基本盤出發,邁向更多領域。
以小米為例,過去主打性價比,現在則是把紅米獨立出來,依然堅持性價比。但小米主品牌則是深耕高端路線,小米10為3999元的售價,正是衝向高端的標誌。
換言之,手機廠商們已經從以往的單一路線,做到中高端端都覆蓋。這也意味著,無論格力手機重新調整到那個價位,都會與各位對手狹路相逢。
其次,在打法上,拼技術和研發能力越發明顯。
在手機設計的同質化越發嚴重,導致各家都在絞盡腦汁搞創新,大拼自研能力。以華為為例,不僅是擁有自己的晶片---麒麟系列,還自研出鴻蒙系統。再到小米,也一早成立了自己的拍照部門,在拍照技術上不斷深耕。又或者是vivo和OPPO都曾相繼發布了升降攝像頭。這些動作背後的實質,都是和廠商本身的技術有關。在多如牛毛的機海當中,有技術的加持,也會綻放別樣的光彩。
而回到格力手機身上來看,能夠確定的是,背靠格力本身的研發能力,搞出一款技術含量高的手機不是問題,可是需要一定的時間。
但從另外一個側面來看,市場從來都不等人,儘管格力手機最終目標是作為智能家居的一個切入口而來,可手機的誕生,最終還是要落腳到「有人去買」這一點身上來。兩者之間該如何平衡,也許是格力接下來需要思考的。
作者: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