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始前,我們先問個問題:直播帶貨,真的有那麼容易被複製嗎?
隨著越來越多的品牌商湧入直播間,直播帶貨已經愈發的飽滿。不難發現,目前有很多公司已經開始通過免費直播的方式來獲客引流,一場沒有硝煙的流量之爭在直播間快速地上演。
社交電商直播帶貨確實可以為企業和個人帶來全新的獲利點,但話說回來,我們是否真的搞懂了直播帶貨其中的邏輯呢?主播該如何構建自己的「直播帶貨」空間,在市場上分一杯羹呢?
直播帶貨的底層邏輯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做直播之前都會預先準備好商品的推廣話術,然後在直播間對著話術推廣商品,而這只不過是直播帶貨的初始階段。這樣的帶貨方法,基本上每一家企業、每一個人都能做,而且模仿成本非常的低,成效也不是很理想。
據觀察,當下很多企主播已經開始轉變形式,大部分會採用免費分享直播內容的方式去引流,但要注意的是,免費分享內容只是一種前端的策略,真正獲利的模式,必須靠後端。沒有強有力的後端,就沒發把經營規模做大,沒發流量變現。
直播帶貨,事實上是「人+貨+場」的重構,而它的底層邏輯也是依託於此,要先打造人的IP,再去帶「貨」,這裡的「貨」既可以指代商品,也可以指代專業知識乾貨,對大家有價值的內容,而「場」指的是特定的場景。
依照這種底層邏輯,比如服裝行業,假如要做好直播,前端可以靠分享時尚穿衣知識吸引精準用戶群,之後再通過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方案,打造專屬的形象設計系統,做個性化服務等獲利,進而發展推廣渠道,拓寬渠道生態,賺取平臺收益。
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通過前端免費直播打通引流渠道,之後依靠後端獲利,完成商業的閉環。
全民直播帶貨,主播該如何打造自己的專屬優勢?
在社交電商領域做直播,大家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如何才能把公域的用戶流量轉化為自己專屬的私域用戶流量?如何才能保證自己的直播更具有個人屬性,不輕易被複製呢?
以美國家具電商Wayfair和amazon為例,對於實力雄厚的企業而言,快速地複製別人的成果和研發尚未被保護的專利產權或商品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這對於中小企業或者創業型公司來說,不得不面對兩個問題:到底該不該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去研發創新?創新之後又該如何有效的保護自己的模式不那麼容易被複製?
為了更好地規避amazon的挑戰,Wayfair出了一個奇招,那就是給自己的家具產品拍攝專享照片,給消費者提供各種各樣具體規格尺寸,這一新舉措讓Wayfair獲得了獨具特色的優勢。最後, amazon並沒有複製這樣的做法,原因在於亞馬遜平臺上有幾十億的商品類目,假如每一個商品都拍攝圖片,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都相當高,因此只能採用第三方運營商提供的圖片。
amazon本可以複製Wayfair的做法,但它並沒有那樣做,因為那樣做有可能會損害自身利益。
這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不論是打造個人IP還是企業品牌,要想建立自己的獨特的壁壘,就不僅僅只考慮競爭雙方的差異性,更要考慮,怎麼讓對方為自己的「複製」行為付出更高的隱性成本。
同樣,社交電商的在線直播也可以通過這樣的邏輯,來構建自己的壁壘。這裡的隱性成本代價可以是極為專業性且有個人品牌IP的主播,也可以是持續提供高品質、低價格、好服務的平臺。通過獨特的IP屬性和優質的供應鏈資源與其他主播拉開差距,打造獨具特色的社交分享機制,就是給競爭者設置的隱性成本。
以團巴拉為例,今年7月,團巴拉與韓國現代·HYUNDAI達成品牌合作,共同推出一場主題為「超級品牌日」的家電直播活動,商品價格比某寶、某東的上架價格還要低50%以上,甚至低於過去6·18購物節和雙十一的最低價,成功打破了平臺多項銷售記錄。
對於零基礎的直播小白,團巴拉商學院還免費提供包括社群運營、內容孵化、供應鏈支持以及主播個人IP打造等服務,幫助小白髮展成為達人,打造個人直播帶貨的有效閉環,實現流量創收。
綜上,全民直播時代,主播要想樹立自己的優勢,首先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個性和特點去挑選合適的商品類目作為主推,其次要有區別於其他主播的優質的供應鏈資源,讓粉絲在買到高品質、低價格的商品之外,能更加地信任主播的KOC角色,對主播產生購買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