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成都商報》報導
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街道辦事處的李奇父女倆發明了一種記英語單詞的新方法,他們引入了漢字的記憶模式,將英語單詞分成了502個「部首」,通過「部首」組合記憶,他們說,記英語單詞不再難了。
奇想:像記漢字那樣記英語
日前在天回街海濱苑李奇的家中,記者從英文字典中找了一個有21個字母的生僻單詞,給李奇的女兒李青珂看了兩秒鐘,便將字典合上要求她背出來,沒想到她仍然一個不落地背了出來。李奇說,80年代初他上大學時,便開始思考背單詞的新方法,80年代末,他想到,中國人記漢字,不是按照筆畫而是依靠偏旁和部首,無論多複雜的漢字都可以化繁為簡地記憶,那記英語單詞是否可以借用咱們母語的思維通道,通過「部首」來記憶呢?父女倆確定502個「英文部首」直到去年,李奇才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女兒李青珂,李青珂覺得可行性很強,便立即著手對英語單詞劃分部首。她找來了《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辭典》、《朗文英漢雙解辭典》等進行研究,經過半年多努力,最終她確定了502個「英文部首」,比東漢文字學家許慎歸納出的540個漢字部首還少。李青珂說,英語單詞的構成也有規律可尋,他們的辦法就是將單詞中出現頻率高的字母,有規律地集合為字母組合,這些字母組合就是「英文部首」,這樣就可以將複雜的單詞劃分為一個個熟悉的「英文部首」。將原來的多個字母的記憶簡化為記幾個部首,如記憶單詞「manganous」,只需記住「man-gan-ous」三個部首就可以了,減少了一半的記憶元素,記憶速度自然會大大提高。李奇說,他的「英文部首」,與英語的詞根、詞綴、詞源的劃分有相通之處,但「英語部首」是根據字母組合在英語單詞中出現的頻率來劃定的,而且這個部首可出現在單詞的任一位置,覆蓋面更廣。李青珂將這個辦法告訴了身邊的同學和朋友,大家都嘗試著用這種方法來記憶單詞。至今他們已用了1個多月,紛紛認為此法可行。專家:方法因人而異昨日,記者就此採訪了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陳杰,他表示從未聽說英語還可以劃分部首,單詞記憶的方法因人而異,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就是好的方法,但由於自己從未接觸過這種方法,所以不提倡學生採用此法。他指出,漢字是象形文字,英語是語音文字,按理是不應給英語劃分部首的,所以我們一般是根據單詞的詞源、詞根和詞綴來記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