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防和軍隊改革重點方向和基本原則
軍隊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要力求在優化軍隊領導管理體制、理順總部機關職能、構建聯合作戰指揮體制、調整作戰力量結構、完善政策制度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習主席這一論斷指明了軍隊改革的攻堅方向。這次改革是歷次軍隊改革中最深刻、利益調整最大的一次,本質上是由機械化、半機械化戰爭條件下的軍隊體制轉變為機械化信息化複合發展條件下的軍隊體制,最終還要轉變到信息化戰爭條件下的軍隊體制。因此,改革是對我軍組織模式、制度安排和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和重塑,改革的力度和範圍都將是空前的。
重點方向一:軍隊體制編制調整改革。「1+1>2」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在一個系統內部,科學的組織形態、優化的排列組合,可以使系統功能遠遠大於各要素功能的簡單相加。深化軍隊改革同樣蘊含著「結構質變」的道理。軍隊體制編制調整改革主要是圍繞適應戰爭形態深刻變化而展開的,其核心任務是形成信息化戰爭所要求調整軍隊的編制體制。近年來,我軍積極推進體制編制調整改革,在改變規模偏大、結構失衡和加強軍兵種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同時也要看到,我軍現行體制編制還存在機關龐大、不能高效合成,基層作戰單位建設較弱、新型作戰力量比例不高,非戰鬥機構人員偏多等問題,遠遠不能適應信息化戰爭的需要。歷史地看,我軍現行軍事力量體系是在機械化半機械化戰爭條件下和打大規模地面戰爭背景下形成的,整體上仍屬於陸戰型、近戰型、國土防禦型的軍事力量結構,體制機制上的深層次矛盾逐步顯露。這種結構和體制所形成的軍事功能,已遠遠不能滿足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要求,與維護海洋、空天、電磁空間安全和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比如,建立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是我軍體制編制調整改革面臨的一個重難點問題。從美、俄等國軍隊的情況看,它們走的都是「弱化各軍兵種縱向指揮關係、強化各軍兵種橫向指揮關係」的路子,在指揮體系上建立從統帥部到戰區、再到作戰部隊的三級體制。我軍現行作戰指揮體制有自身特點、優勢和合理性,但用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的要求來衡量,還存在著突出的「縱強橫弱」等問題。當前,軍隊體制編制調整改革要從兩方面推進,以提升我軍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
優化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10多次精簡整編和調整改革,我軍員額從最高時的600多萬減少到230萬,應該說軍隊規模雖然還有一定的壓縮空間,但主要矛盾和問題是力量結構不夠優化,頭重尾巴長等問題始終沒有很好地解決。為此,要不斷優化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調整改善軍兵種比例、官兵比例、部隊與機關比例,減少非戰鬥機構和人員;依據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戰任務改革部隊編成;加強新型作戰力量建設。完成這些任務,我軍力量結構就會得到進一步優化,新型作戰力量明顯加強,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大幅提高,就能較好地實現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另外,還要深化軍隊院校改革,健全軍隊院校教育、部隊訓練實踐、軍事職業教育三位一體的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這是強軍興軍的關鍵,有利於推進軍事教育向素質教育、終身教育創新發展。
重點方向二:軍隊政策制度調整改革。軍隊政策制度的調整改革主要是圍繞適應市場經濟深入發展需要而展開的,其核心任務是解決人力財力物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問題。軍隊政策制度調整改革的重頭戲是健全完善與軍隊職能任務需求和國家政策制度創新相適應的軍事人力資源政策制度。現代戰爭的較量,本質上是對抗雙方人才質量和知識含量的對抗和較量;更進一步說,是軍事人才制度政策的競爭和較量。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依靠符合軍事人才成長教育、培養和保留的一般規律,培養信息化戰爭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軍隊政策制度調整改革的另一重要舉措,就是強調健全軍費管理制度,建立需求牽引規劃、規劃主導資源配置機制。這是貫徹習主席關於提高軍隊建設質量效益重要指示的戰略舉措。當前,國防建設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但投入大、效益低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長期的計劃經濟和機械化戰爭實踐所形成的系統內「縱強橫弱」的格局,加劇了重複建設、資源浪費等問題。因此,通過建立需求牽引規劃、規劃主導資源配置的制度來提高效益,意義十分重大。在這方面,最重要的是建立中國特色的需求—規劃—計劃—預算—執行—評估制度,即PPBES制度。建立這一重要制度,我軍才能建立起支撐中國特色軍事力量體系建設的現代資源配置制度。
重點方向三: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在當今時代,要建成一支能打仗、打勝仗的軍隊,必須走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之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軍事強國,十分注重運用洛克希德、波音這些公司在市場競爭下形成的先進技術更新軍事裝備,節省資源,很多先進武器都是軍民融合的傑作。事實證明,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充分吸取經濟社會體系中蘊含的巨大潛力,軍隊建設就能獲得技術先進、來源穩定和可持續的物質力量。當前,我們還處在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過渡階段,軍民融合已進入破除主要障礙的攻堅期和破解深層次矛盾的關鍵期,還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和矛盾,突出表現是領導體制還不夠完善,融合機制不夠健全。
全面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一項戰略性、政治性、全局性很強的系統工程,必須以強軍目標為牽引,搞好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積極穩妥地推進,正確處理利益關係調整。
基本原則一:搞好統籌規劃。全面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中央雖然已有部署,但還要搞好統籌規劃。在這方面,擺脫點式思維和線性思維的束縛是非常重要的。這就要求我們,對改革的部署,要有長期的戰略規劃,明確發展目標;要有中期的指導規劃,明確發展進程;要有短期的實施計劃,明確具體任務。還要從戰略層面拿出指導性規劃或路線圖,明確和細化改革目標、思路、步驟、方略等,形成戰略決策、戰略規劃、驗證評估和執行監督等完整鏈條,並能夠具體貫徹到各領域和各環節。改革設計中還應準確把握世界軍事變革的發展趨勢和社會發展變化,及時提出改革的新思路、新舉措,使國防和軍隊改革由器物層面逐步深化到制度層面、體現層面;要準確把握好改革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抓住制約戰鬥力建設的重難點問題,找到撬動改革的「阿基米德支點」,使改革逐漸深入關鍵領域,避免改革出現「翻燒餅」在困局;要突出階段性重點,努力在領導體制、作戰指揮體制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突破,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使階段性改革成果成為軍隊全面創新、整體轉型量的積累。還要在力量結構調整改革設計中,解決好國防和軍隊建設的要素平衡問題,著力解決武器裝備發展與其他要素髮展不協調的矛盾,使武器裝備、軍事人員、體制編制、軍事理論這四者協調發展。在這方面,中國近代軍事變革曾經付出過慘痛的歷史代價,我們必須處理好「硬實力」建設與「軟實力」建設的重大關係。
基本原則二:積極穩妥推進。全面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應根據我國改革進程和我軍實際情況,看準一項推出一項,成熟一項實施一項,有計劃有步驟地深化改革。要充分考慮國家、軍隊和官兵的承受能力,掌控國防和軍隊改革的實際進展,儘可能降低改革的風險和代價,使改革積極穩妥、持續不斷地推向前進。在具體實施上,區分不同階段穩步推進,對看準了的、條件成熟的改革項目,「該出手時就出手」,作出具體安排,不能貽誤戰機;對一時拿不準的先放一放,繼續加強研究論證。同時,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急於求成,盲目冒進,不能僅憑主觀願望,要求改革立竿見影、一勞永逸。要充分認識改革的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可採取上下錯開、先上後下、先機關後部隊的辦法,科學安排和掌控改革進程,掌握好各項改革目標任務的節奏,有先有後、有快有慢,積極穩妥地加以推進;要形成常態化機制,把改革的長期性規劃、整體性目標與階段性任務有機統一起來,根據不同階段要求提出具體任務目標,著眼每個階段解決一兩個主要問題,通過階段性突破積累而又持續性深入推進;要正確處理需要與可能、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的關係,既要大膽堅決地推進改革,又要穩妥解決改革進程中發生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和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