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彭覺輝:黔江區疾控中心實驗室檢測人員,從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堅守在結防戰線第一線。在近三十年的結防工作中,他主要從事結核病痰檢、藥品管理、項目督導等工作,對自己嚴格要求,對待工作精益求精、任勞任怨,默默無聞堅守在結防第一線。
打開光源、顯微鏡放大1000倍、不斷調整塗片的位置……實驗室工作人員不斷重複這個動作,為的是找出外形細長的「紅色物質」:抗酸桿菌。
結核分枝桿菌為抗酸桿菌中最常見的菌種之一,俗稱結核桿菌,是引起結核病的病原菌。在顯微鏡下找抗酸桿菌,黔江區疾控中心實驗室的彭覺輝是一把好手,而他在這個崗位一幹就是23年,在他手中確診的結核病患者累計超過一萬人。
檢驗室生物安全不達標
冒著被感染的風險看塗片
今年56歲的彭覺輝是同事眼中的「偵探手」,在顯微鏡下找病菌,他是認真的。
「1992年經過短期培訓,我就上崗了,這一幹就是20多年。」彭覺輝說,90年代初期,黔江縣結防所(後合併為黔江區疾控中心)負責轄區內結核病患者的診療工作,痰檢工作落在了彭覺輝一個人頭上。
那時國家對結核病治療有減免政策的消息開始「飛進」百姓家,老百姓眼中的「肺癆」有了救命藥。黔江各個鄉鎮衛生院的醫生在農村積極宣傳相關政策,只要發現有村民「咳嗽、咳痰兩周以上」就開轉診證明,讓他們去結防所驗痰。
拿到痰盒,彭覺輝需要用竹籤挑取標本在玻片上塗片、加熱染色,晾乾後再將塗片放到顯微鏡下,尋找抗酸桿菌。
「結核病是傳染病,由於檢驗室簡陋,無生物安全櫃等防護設施,我們的塗片工作暴露在空氣中,含病菌的氣溶膠很容易隨著實驗操作散布在空氣中,實驗人員被感染的風險很大。」彭覺輝說,90年代檢驗室十分簡陋:一張1.5米的木桌、一臺顯微鏡、一個玻片架就是全部家當。桌子上還要擺放已經做好的痰塗片,十分擁擠。
除了檢驗室簡陋,當時醫生的個人防護也不到位,套上白大褂,戴上口罩就是全部。「由於防護物資缺乏,口罩往往需要重複使用,戴過多天的口罩常產生異味。一般人無法忍受這樣的工作條件,所以這個崗位一直沒有人頂替,我一幹就是20多年。」
當年,彭覺輝正在顯微鏡下尋找抗酸桿菌
不放過顯微鏡下「蛛絲馬跡」
他曾為一個患者檢驗了20餘張塗片
檢驗室條件雖簡陋,但在彭覺輝的手中,結核病患者被誤診的機率卻非常小,幾乎從來沒有誤判。曾經為了一個有症狀患者的確診,他為患者做20多張痰塗片檢查。
有的病人所患結核病不排菌,也無法在痰標本中找到抗酸桿菌,而患者又會有結核病症狀。「遇到這種情況看塗片就費時間,一個患者的標本結果報告可能需要半天時間。」彭覺輝說,一般而言,一張塗片需要半小時才能完成檢查,而要確診一個結核病患者,他需要至少檢驗3張痰塗片,分別是晨間痰、夜間痰、和即時痰。
「若標本不好,可能要幾百個視野才能找到抗酸桿菌,要找到幾條甚至十幾條才能確診」。彭覺輝說,他曾經給一個結核病患者看了20多張痰塗片,才發現了病原菌。「患者有很明顯的結核病症狀,但就是在痰標本裡找不到目標菌。我讓她有好標本就到醫院檢查,記得一共來了8次,我看了24張痰塗片才找到了染色鮮紅的病原菌,最終她被確診。」
當年,彭覺輝正在登記痰塗片結果
由於整個檢驗室只有一個人,加班看痰塗片是家常便飯。1993年,由於忙於工作,他未能送父親走完最後一程,而在父親「上山」的第二天,他便忍受著失去至親的悲痛,默默返回了工作崗位。
常人看顯微鏡半小時以上就會出現頭暈頭痛,甚至出現噁心嘔吐的情況。「患者多,必須要搞完。下班後經常感覺眼睛腫脹,酸痛。」長時間看顯微鏡也讓彭覺輝視力受損,早就出現了視力模糊、視物不清的症狀,但他一直在堅持。20多年裡,黔江區在他手中確診的結核病患者累計超過了一萬人。
心繫結防事業
他見證了檢測技術的變遷
在過去100多年裡,痰塗片鏡檢一直是診斷結核病的傳統方法,但卻存在敏感性差、操作強度大、漏檢率高等問題。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結核病的檢驗方法越來越多元化。而「彭覺輝們」也正在見證這一巨大變化。
「傳統塗片抗酸染色鏡檢雖然便宜,但靈敏度低。現在我們使用螢光染色鏡檢,不僅可提高塗片陽性患者檢出率,讀片時間比傳統抗酸染色更短。」彭覺輝還舉例說,以前實驗室進行傳統藥敏試驗,要4周後才能出結果,用時較長。如今的分子學藥敏試驗幾個小時就能出結果。這些檢測技術不僅能快速準確檢測出結核桿菌,還可以大幅度提高利福平耐藥結核的檢出率,更能夠推動我們結核病防控工作。談起這些,他顯得有些興奮,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
如今實驗室人員利用新型診斷設備進行檢測
據市結防所負責人介紹,2009年以前,我市結核病實驗室檢測技術主要依靠傳統的塗片抗酸染色鏡檢,培養工作尚未全覆蓋,病原學陽性率低。近年來,重慶市加大了結核病實驗室網絡建設,所有區縣全面開展痰培養工作,並大力推廣分子快速檢測等新型診斷技術應用,包括GeneXpert、熔解曲線和環介導等溫擴增等,實驗室檢測能力得到了極大地提升。截至2019年底,結核病分子診斷設備實現了所有區縣全覆蓋,病原學陽性率超過50%。
如今實驗室人員在良好生物安全防護條件下進行痰培養工作
實際上,從2014年開始,黔江區結核病的檢查工作就交由黔江區中心醫院完成,彭覺輝的工作也發生了變化。但是他卻心系檢驗室,平時一直關注檢測技術的變化,每次去中心醫院都會詢問新技術的應用情況。
「現在檢驗室生物安全防護水平大幅提升,也增加了新的診斷設備,對患者和工作人員都是很好的事情。」彭覺輝說,自己在這個崗位幹了近30年,見證了一個個新診技術的誕生、應用,深知今天取得成績十分不易。「相信在科技的進步下,以及全市結防人的努力下,終有一天我們會戰勝結核,讓其銷聲匿跡,實現終止結核的目標。」
如今彭覺輝在新的崗位上盡職盡責
往期回顧
結防路上的「螺絲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