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超九成受訪者申領了健康碼,對健康碼的使用感受整體較好
·公眾對健康碼的認可度高達8.49分,在出行和就醫時發揮重要作用,在保障復產復工和推進疫情防控方面意義重大
·健康碼快速推出有賴於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成熟、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網際網路服務商的快速響應和公眾的信任與支持
·健康碼在使用中存在基礎信息填報缺乏真實性、健康碼互認範圍有限、層層加碼、新形式主義等問題
·健康碼引發公眾對數據安全、算法決策可靠性和健康碼信息過度使用的擔憂
·問世以來健康碼實現了互聯互通、精準治理,但針對非觸網人群如何優化值得思考
·超九成受訪者希望健康碼在衛生健康、城市治理、交通出行和文旅娛樂領域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後疫情時代健康碼拓展升級是大勢所趨,需要宏觀層面、技術層面、制度層面共同發力,對接更多資源、發揮更大作用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經濟社會生活逐步恢復正常。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要求下,面對各行各業復產復工需求,健康碼默默保障著生產生活秩序,保證了疫情期間的人員有序流動,展現了中國智慧。尤其在北京疫情小範圍暴發後,北京市通過大數據排查精準迅速地鎖定了與新發地有關人員等信息,第一時間採取措施,將疫情控制在了最小範圍,彰顯了數據防疫的重要價值。健康碼的功能和應用也更加完善,「數字治疫」正在融入公眾的生活,為疫情防控常態化保駕護航。那麼在疫情結束後,健康碼又將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發揮怎樣的作用?對此,人民智庫於近期開展了問卷調查,立足公眾對健康碼的使用情況、評價和期待等角度,共同探討健康碼與數據治理的相關議題。通過網際網路和微信公眾平臺,共回收有效問卷5928份。
公眾對健康碼的使用情況
全國31省市區實現健康碼全覆蓋,超九成受訪者申領了健康碼,公眾在就醫、工作、居住、出行等場景都會運用健康碼
自年初疫情暴發以來,全國除港澳臺地區外,其餘31省市區已經陸續實現了健康碼全覆蓋,直至今日,健康碼仍然在常態化防疫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問及所在城市是否開通健康碼時,選擇「是」的受訪者佔96.63%。由於健康碼的申領並不具有強制性,且部分群眾並沒有使用支付寶、微信(目前健康碼的主要入口)的習慣,所以存在少部分群眾從未接觸過健康碼的情況,為保障調查結果的有效性,後文基於選擇「是」的調查樣本進行研究。
所在城市開通健康碼後,57.27%的受訪者自己主動申領了健康碼,14.57%的受訪者應社區要求申領了健康碼,14.13%的受訪者應單位要求申領了健康碼,10.02%的受訪者應學校要求申領了健康碼,3.10%的受訪者應其他場所需要申領了健康碼。此外,還有0.91%的受訪者表示暫未申領健康碼。
在健康碼應用方面,各地健康碼在設計中充分考慮了各種出行場景的需求,公眾在不同場景中均遇到過檢查健康碼的情況。其中,公眾被檢查最多的場所分別是「醫院、藥店」(61.36%)、「單位、寫字樓」(58.86%)、「小區、村」(57.48%)、「公交、計程車等公共運輸工具」(57.27%)。為了嚴控疫情的院內傳染和社區傳播,醫院、工作場所、社區以及公共運輸工具對健康碼的檢查最為嚴格,其次是「商場、超市等商業場所」(48.19%)、「機場、車站等交通樞紐」(45.72%),再次是「公園、廣場、景點等公共空間」(34.97%)、「政務中心、銀行等辦事機構」(31.46%),其中有些場所直接暫停開放或者採取限流措施。
公眾對健康碼的使用感受整體較好,申領的便捷性和省內通用情況方面最受好評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健康碼是公眾生產生活的必備工具。調查顯示,以5分制評價當前所在城市健康碼的使用感受(其中1分表示「非常差」、5分表示「非常好」),公眾對健康碼的使用感受整體較好。在以下幾個維度上,得分由高到低分別是:申領的便捷性(4.35)、省內通用情況(4.33)、信息的真實性(4.31)、信息服務應用(4.31)、防疫的有效性(4.31)、使用的便利性(4.29)、信息動態管理(4.28)、跨省互認情況(4.25)。以支付寶為例,申領任意已開通健康碼城市的健康碼幾乎都不需要「門檻」,僅個別城市會對地區定位有限制,整個過程僅需要幾分鐘即可申領使用,且大多數健康碼都以省為單位統一標準,因此省內互認情況較好。
公眾對健康碼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認可度高達8.49分,在出行和就醫時健康碼發揮的作用最大
健康碼在疫情防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於防疫工作者來說,通過健康碼行程記錄可以準確掌握流調信息;對於市民來說,不僅可以作為自身健康證明,還可以查詢所在地風險等級情況;對於企業來說,可以準確掌握員工健康狀況、行程信息。以10分為滿分評價健康碼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公眾給出的均分高達8.49分。在具體方面,以5分制評價健康碼在疫情防控中發揮的作用,其中1分表示「非常小」、5分表示「非常大」。調查結果顯示,健康碼在「出入境」(4.37)和「就醫」(4.37)時發揮的作用最大,其次是「外地返崗」(4.35)、「復學」(4.34),最後是「單位復工」(4.31)、「出差」(4.30)、「出行」(4.30)和「出遊」(4.29)。
從宏觀層面來看,健康碼一是在局部地區發生疫情的背景下,「解決了跨區安全有序流動問題」(59.41%),能夠在保證疫情不向外擴散的情況下,維持正常的人員流動和經濟流動;二是「為網格化治理提供了抓手」(46.47%),助力社區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也進一步完善網格化服務體系。
在保障復產復工方面,公眾認為健康碼在公司管理運行層面的作用最為突出,依託大數據行程卡能夠「有效掌握員工的健康信息」(71.25%)、「精準掌握員工的行程」(67.84%);其次能夠推動工作的正常開展,「避免出差者被重複隔離」(67.27%)、「簡化管理手續降低管理成本」(60.11%)。另外,能夠助力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有序恢復,文旅行業受此次疫情影響較為突出,健康碼通過入園篩查、行程登記能夠有效降低風險,「為文化旅遊業有序開放保駕護航」(28.94%)。
在推進疫情防控方面,健康碼「成為基層政府數位化防疫的抓手」(74.40%)和「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71.77%),通過精準識別和掌握人員信息,達到了「讓群眾更有安全感」(70.62%)、「推動區域聯防聯控」(67.08%)的效果,「簡化了出行手續」(57.61%),「提高了信息核驗效率」(39.16%)。
公眾對健康碼的認識與評價
健康碼快速推出有賴於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成熟、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網際網路服務商的快速響應和公眾的信任與支持
首先是技術層面,大數據對公眾活動軌跡、消費記錄的對比、分析及追蹤有賴於健康碼背後的應用技術支撐,「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手段的成熟」(70.05%)、「數字治理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步完善」(65.50%)是健康碼得以快速投入使用的保障。二是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政務部門信息公開、信息共享」(68.80%)、「政府的積極引導與大力支持」(55.09%)至關重要。《個人健康信息碼》系列國家標準從立項到發布只用了14天,實現電信運營商、交通管理部門等多部門的信息互通共享,這都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支持與協調。三是「網際網路服務商的快速響應和技術支持」(61.80%),依託阿里巴巴和騰訊在移動網際網路行業的優勢與體量,支付寶、微信作為重要的流量接入埠,為健康碼的開發和運維做出了積極貢獻。四是公眾的信任和支持,對比國外防疫情況,「公眾對政府的信任與支持」(48.24%)和「公眾已經養成了『掃碼』的行為習慣」(30.58%)是中國特有的優勢,也是健康碼能夠被快速接受的原因。
健康碼在使用中存在基礎信息填報缺乏真實性、健康碼互認範圍有限、層層加碼、新形式主義等問題
當問及健康碼在使用中存在的問題時,調查顯示,「健康狀況填寫全靠自覺,基礎信息真實難以保證」(72.60%)是最突出的問題。當前在申領健康碼時所填報的信息真實性全靠個人誠信,缺乏有效監督來確保信息真實。其次是互認問題,「城市之間健康碼互認還停留在局部地區,沒有全國互通」(71.22%),實地調研發現,不同城市所開通的健康碼在頁面設計、功能設計上略有差異,且大多只認本省範圍內的健康碼。再次是「個別地區、社區『有碼不認』『層層加碼』」(57.4%),實地調研發現,個別火車站存在進站查一個碼出站查另一個碼的現象,因為「層層查碼」反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員集聚和旅客滯留。此外還有伴隨著健康碼而生的新形式主義,「各個渠道數據採集標準不一樣,重複填寫」(52.56%)、「增加了新的形式,但用到的情況不多」(23.13%)的現象。
健康碼在發揮積極治理效能的同時也引發公眾對數據安全、算法決策可靠性和健康碼信息過度使用的擔憂
調查顯示,公眾對健康碼的擔憂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數據安全,健康碼通常要求使用者輸入姓名、身份證號、電話號碼,以及旅行史和健康狀況等信息,因此「健康碼後臺數據安全性」(70.70%)、「信息過度收集」(62.03%)尤為使公眾擔憂;二是「算法決策結果的可靠性」(58.44%),具體表現為健康碼所填報的信息能否真實的代表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地區風險等級的相關性、精準度如何體現;三是健康碼過度幹預公眾的生活,每次授權登錄健康碼時,個人信息都會得到再次更新,並發送給管理部門,公眾擔憂會因此「暴露個人隱私信息」(49.18%),以及「運用健康碼施策的尺度」(36.69%)是否會造成過度監管。
問世以來健康碼在互聯互通、精準治理、有效性方面實現了優化升級,但針對非觸網人群如何優化值得思考
問世半年以來,健康碼在程序設定和管理應用上不斷完善,尤其針對早期存在的「莫名變紅碼」、功能簡單、區域劃定粗糙等問題進行了優化。一是在互聯互通方面,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已經實現了區域互認,在實現「各地統計口徑、統計標準的統一」(66.15%)、「打破信息孤島、儘快實現互認」(61.72%)方面不斷努力,加快形成「全國一張網」的格局。二是在精細化治理方面,「疫情風險區劃分的精準度」(64.61%)不斷提高,避免因口徑過寬影響更大範圍群眾的生產生活。三是在有效性方面,提高了「健康碼動態更新的及時性、準確性」(54.36%),「健康碼統計原理的科學性」(47.98%)也有所提高,在早期進入商場、銀行等公共場所時僅用出示本人健康碼,而現在已經增加了個人行程籤到的功能,對行動軌跡記錄更加精準。
疫情之後,健康碼的發展演變展望
超九成受訪者希望健康碼在後疫情時代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衛生健康、城市治理、交通出行和文旅娛樂領域
當疫情過後,經過了政府、企業、公眾的長期試用,功能不斷完善的健康碼又該何去何從,公眾對此存在不同的看法。其中,認為健康碼應該在縱向和橫向兩方面繼續開發的公眾各超三成,分別是「繼續優化和迭代,成為常態化管理工具」(38.54%)和「拓展應用場景,向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延伸」(37.63%)。健康碼的開發和推廣成本巨大,因而受訪者希望健康碼繼續更新和擴大使用範圍,發揮更大的社會作用。具體領域而言,公眾最希望健康碼能夠在「衛生健康」(60.08%)、「城市治理」(59.41%)、「交通出行」(55.58%)、「文旅娛樂」(49.67%)領域發揮作用,尤其是受疫情影響較嚴重、至今難以正常復工的文旅娛樂產業迫切希望能夠通過智能化的手段輔助復產復工。
後疫情時代健康碼拓展升級大勢所趨,需要宏觀層面、技術層面、制度層面共同發力,對接更多資源發揮更大作用
在宏觀規劃層面要「加強部門間數據協同和系統智能聯動」(62.22%)、「延伸拓展在城市建設管理等領域的場景應用」(61.85%)。在建設和運行中,要「補齊應用領域和技術上存在的短板」(57.43%)、「提高城市在數據運用和治理方面的能力」(51.11%)。在技術優化方面,要「在數據收集和分類方面更加精細」(41.79%)、「利用區塊鏈技術等確保數據安全」(38.02%)。在制度保障方面,要「完善數據運用相關法律制度保障」(31.59%)、「提高數字經濟管理水平防止數據壟斷」(18.81%)。健康碼向更多領域延伸拓展需要對接更多的資源,當問及「您認為促進健康碼進一步發展還需要對接哪些資源?」時,73.77%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對接各部門管理信息系統實現數據同步」,其次是「納入徵信機制保障基礎數據真實準確」(69.22%),第三是「與社保卡、電子身份證等其他卡證互通」(65.70%),最後是「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數位技術支持與共享」(48.76%)。
健康碼是數字治理的良好示範,公眾期待健康碼這類數字治理工具能夠讓社會治理更有速度、精度、溫度
健康碼對於現代化治理來說,不僅解決了疫情期間的燃眉之急,更為二維碼運用到社會治理中做了良好的示範,在健康碼之後,浙江又創新了「清廉健康碼」作為規範「微權力」的有力新舉措,通過掃碼可以查看幹部簡歷、清廉檔案等,既能監督督促幹部,又能運用到幹部選拔中。公眾認為,在健康碼這類數字治理工具的推動下,社會治理更有速度,「城市治理的反應速度、決策速度也會更快」(69.74%)、「通過技術打破各個部門之間的壁壘」(57.35%);社會治理更有精度,「輔助科學決策,提高治理效能」(60.68%),「城市治理將更科學、更精準」(48.61%);社會治理更有溫度,「讓市民更好感受城市溫度、享受城市服務」(51.21%),「強化溯源體系,增強社會生活的安全感」(22.09%)。
健康碼在全球抗疫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既是嚴防境外輸入的重要工具,也是向全球貢獻中國方案
健康碼作為創新性的治理工具,在推動疫情全球共治、全球聯防聯控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在嚴防境外輸入方面,落地登記健康碼有助於守好國門,同時對入境人員進行跟蹤管理,對此公眾認為要「加強入境管理口岸推廣應用,要求入境必須使用」(73.67%)。其次,要推廣我國數字治理經驗,向世界貢獻中國方案,「建議國外結合本國國情開發自己的『健康碼』」(70.15%),「應積極向國際推廣健康碼輔助疫情防控的經驗」(59.02%)。在國內國際健康碼建設的基礎上,還需加強國際合作,「呼籲健康碼國際通行、互認,便利出入境管理」(61.75%),「各國應在健康碼數據共享、開發、共治方面共同努力」(34.17%),健康碼在全球疫情防治中的試行也是推動全球數字治理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契機。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 王虹】
責編:臧雪文 / 蔡聖楠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