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西海岸新區自然資源局發布關於《音樂之島(鳳凰島)及周邊區域策劃和城市設計》通告。
為加強公眾參與,發揮公眾在我區規劃管理中的作用, 提高城市規划水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青島市城鄉規劃條例》等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的有關規 定,對《音樂之島(鳳凰島)及周邊區域策劃和城市設計》 進行社會公示,歡迎社會各界提出意見和建議。
一、公示內容:
1、總體定位:
規劃形成「鳳鳴東方,和悅四海」的總體形象定位,強調開放、和諧的形象基調,突出鳳凰島擁海悅鳴的形象特色。針對「生態的底色、音樂的主題、旅遊的功能、建築的藝術」四項規劃要求,制定綠色低碳活力生態島、音樂之島核心體驗區、國際濱海旅遊度假區、建築藝術魅力薈萃區四個分目標。
2、風貌分區:
規劃 4 個風貌分區,分別為田野緩丘風貌區、城市活力風貌區、工業文化風貌區、山海交融風貌區。田原緩丘風貌區,呈現「院落屋舍,日落潮退燈火上」的風貌意向,營造動態連續,富有韻律的天際輪廓線。保證區域內製高點(吉山、溫山)可見,嚴格控制新建建築高度,避免破壞整體天際線韻律。城市活力風貌區呈現「城畔聽濤,風來沙湧街市鬧」的風貌意向,營造動態連續,富有韻律的天際輪廓線。保證通海街道的開敞性,保證視線暢通。工業文化風貌區呈現「融樂於鐵,匠音陣陣話新景」的風貌意向,維持現狀天際線景觀,嚴格控制新建高層建築;保證區域內製高點(山體)可見。山海交融風貌區呈現「海山疊翠,曉輝雲稀城初露」的風貌意向,尊重現狀以自然山體為主導的天際輪廓線,嚴格控制新建建築高度,保證區域內製高點(山體)可見。
3、音樂主題:
為營造音樂主題,提出三大策略,包括配套音樂設施、營造音樂氛圍以及精選音樂元素。
1)啤酒文化廣場提升以「百鳥朝鳳,梧桐生矣」為設計主題,在功能上突出啤酒、音樂、旅遊複合功能,景觀上以一條梧桐景觀大道,呼應鳳凰主題,串聯功能空間。
2)音樂度假體驗區用地緊鄰啤酒廣場,定位為一個集旅遊度假、音樂體驗於一體的旅遊度假服務區;一個以音樂產業為基礎的上下遊產業集聚區;同時既是音樂產業區,也是旅遊度假體驗區。
3)唐島灣公園提升結合現狀條件,提出以古韻之音為主題的音樂元素連通現狀南北院子;以古代音樂文化為魂,場地實景演出增加互動性,突出音樂體驗。設計了取自古代音樂文化典故,與實景場景相結合,並且設計了音樂裝置和小品符號在公園中。
4)藍灣工程景觀平臺提升利用藍灣工程現有的觀景平臺及公共空間,增加音樂元素及服務設施,一方面增加音樂氛圍,一方面增加服務品質。現狀濱海步道上的小空間設計小巧的音樂小屋;現狀的觀景平臺,增加休息座椅以及一些音樂裝置;濱海沙灘增加音樂互動的小品和裝置;濱海廣場增加音樂的體驗,包括可以通過敲擊發出音樂的設施,可以轉化海風、發出聲音的小品等。
5)四季之聲活動序列為營造音樂氛圍,依據鳳凰島特色,策劃四季之聲活動序列,豐富文化活動與音樂氛圍,並且對於每項互動,我們也為他們的開展設計了不同的承接空間。
4、公共空間
1)山體生態空間結合既有山野路徑,打造登山休閒路徑。南部山體打造吉山、溫山 2 處山體瞭望平臺,北部山體打造鳳凰山、窟窿山等 7 處山體瞭望平臺。設置 6 處登山入口,嚴控森林防火。
2)海岸帶生態空間打造綠色活力海岸帶。注重生態的岸線環境保護,包括生態岸線、基巖岸線、砂質岸線等;注入多元文化活動,包括音樂長廊文化、沙灘節慶活動和工業文化等。
3)公園體系構建鳳凰島大公園體系,結合藍灣慢行步道及縱向慢行步道,串聯不同類型公園。打造 1 處國家溼地公園,2 處山體複合型郊野公園,3 處海濱公園,多處口袋公園。
4)廣場、觀景平臺公共空間提升 15 處已建觀景平臺,每處面積 200-800 ㎡ ,建議每隔 1-2km 設置一處,作為慢行體系的支撐節點,承擔觀景遊覽、綜合服務(管理、售賣、租賃)、休憩等功能。結合風貌分區和功能分區,提升 3 處廣場。
5、交通系統:
整體採用以公共運輸為主導,分區交通方式差異化的發展模式。優化提升銜接道路、軌道交通,加密骨幹公交系統,拓展特色交通,實現內外交通快捷、安全、舒適的銜接轉換。
依託 1 號線、6 號線、12 號線等城市軌道交通線路,設置高效便捷的接駁系統。在南部、中部、北部、船廠區域共設置 7 條接駁公交線路。規劃 4 處公交樞紐,承擔島內外交通轉換功能。
合理劃分停車分區,實施不同的停車策略,採用多方式、多類型停車設施,引導並配建適宜的停車規模。北部區域自行配建;中部區域規模不變,形式優化;南部區域實施旺季停車換乘加增加配建的模式,滿足旅遊旺季高峰南部部分項目停車需求。
慢行系統及特色交通:構建多類型慢行交通廊道和多形式慢行交通設施相融合的慢行體系,交融掩映於山體、海岸之間。積極拓展空中、海上等多樣化、立體化的特色交通,提升島內旅遊、休閒、娛樂品質。
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