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人生活在世界上,都有一定壽命。一般認為,人能活多久沒有定數,每個人的壽命都是隨機的。
但是著名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在著作《發生認識論導論》中,認為人的壽命和社會運轉規律之間存在一定契合,帶來了巨大的震撼。
工業革命以後,全球生產力都迅速得到了提升。物質水平提升的同時,社會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環境汙染,這也導致人們的健康水平受到影響。
與此同時,儘管人們對環境的開發愈發竭盡全力,但由於科技水平提升,環境問題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克制。因此,全球人民的平均壽命在增長,導致了另一個問題——老齡化。
人口學領域有相關定義,當一個國家65歲以上的人口達到7%,或60歲以上的人口達到10%,就意味著這個國家已經進入老齡化階段。而中國在上世紀末,就已經達到了老齡化標準。
大面積的人口老齡化使社會人口結構失衡,青壯年勞動力不足,年輕人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老年人比例的增加使整個國家的贍養壓力增加,社保體系需要很大精力對老年人生活進行保障。
人類應有一個比較合理的年齡段,皮亞傑在作品中提到,對於人類來說,只要能活到七十至八十歲,就已經是特別理想了。
為什麼他會做出這種論斷呢?七十歲左右的老人,雖然身體機能已經進入了生命後期,不再有年輕時的身體素質和反應,但只要沒有太嚴重的疾病,身體狀況也不是特別差,是太需要贍養的。
此外,這個年齡的人思維上還比較健全,可以自主做許多決定,不會導致意外情況。
我們在成年之後往往就會進入社會,擁有自己的家庭和事業。在幾十年工齡中,逐漸掌握專業技能,從而對自己所在的單位作出貢獻。
當我們的年齡到達一定程度之後,無論是思維還是機能都會下降,工作可能愈發力不從心,於是就有了退休制度,保證各個崗位時刻有新鮮血液。
除了思維和機體機能之外,對於接近退休的人來說,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能力會逐漸喪失,那就是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
由於工作也要時刻學習與進步,所以學習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十分重要。當一個人逐漸與社會脫節時,就是應該退休的時候。在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是在60歲左右退休。
上文提出了人們在各個年齡段的最佳舉措,但這畢竟是一種理想狀態。對於社會中的個體來說,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能都是理想狀態,我們始終會遇到種種問題。
比如,在晚年的時候難免會遇到突如其來的疾病,這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和精神狀態都會隨之下降;由於免疫系統的衰弱,各種疾病也會接踵而來。
比如,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腿疾與眼疾、糖尿病、阿茲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等等。
這些病症都是在老年人群中經常出現的,所以也受到了現代醫療的重視,大部分老年病都是可以得到抑制的。真正令人恐懼的是,那些毫無徵兆的疾病,比如腦淤血、心臟驟停等。
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有一種坦然的心態,因為事實已經擺在那裡,再消極也是徒勞。只有清醒認識到自己已經步入老年的事實,才能保持正常的狀態。
對於子女而言,即使強行通過呼吸機等方式延長父母的生命,也僅是徒增老人和自己的痛苦。此時,應做出理性的選擇。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Psychology and ag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