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蘋果更新了watchOS 5.2,將廣受矚目的ECG心電圖功能的適用地區擴展至 24 個,新增了中國香港及19 個歐洲國家和地區。但遺憾的是,中國大陸地區用戶仍被排除在外,而且也沒有正式開通的時間表。
作為去年發布的第四代蘋果手錶的殺手鐧,ECG甫一出世就廣受矚目,但國行版本卻始終不能支持該功能。據媒體報導,蘋果客服稱,主要原因是ECG功能當時僅通過了美國FDA的批准,而未能獲得中國地區醫療機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認證,所以該功能無法在中國內地上線。
ECG神奇在何處?
ECG其實並不神秘,它是英文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的簡稱,指心臟在每個心動周期中,由起搏點、心房、心室相繼興奮,伴隨著生物電的變化,通過心電描記器從體表引出多種形式的電位變化的圖形。隨著可穿戴設備的技術進步,手錶、手環等成為了ECG功能的新載體,可幫助人們隨時隨地監測自己的心臟健康,捕捉心臟健康問題的蛛絲馬跡、預警如房顫等潛在的危及生命的心臟疾病。
2018年12月6日,跳票許久的ECG心電圖功能在第四代蘋果手錶上正式上線,不久便憑藉此功能挽救了一位用戶的生命。據外媒報導,12月8日蘋果手錶的一位美國用戶在BBS發帖,稱自己在進行ECG檢測時被提示有房顫現象,隨後該用戶去醫院檢查,專業的心電圖同樣檢查到房顫。醫生甚至對其開玩笑說:「或許你之後應該買點蘋果股票。不是嗎?畢竟它救了你一命。」
尤其對於一些初期的輕度患者來說,心律只是偶有不齊,這時一款具有能對心臟健康進行實時監測的智能穿戴設備,無疑會起到重要的作用。近期,可穿戴心電儀(An ECG on your wrist),更是被權威科技媒體《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評為了2019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
國內用戶離ECG到底有多遠?
由於各國監管的原因,蘋果表的ECG功能最初只對美國本土開放,此番更新後其適用的國家和地區也僅有24個。不過,國內用戶大可不必因此失望,因為早在2017年,智能穿戴設備領域的另一巨頭華米科技,就已經給國內用戶帶來了ECG功能,並且通過了CFDA認證。
2017年4月,華米發布了第一代Amazfit米動健康手環,實現了ECG隨身監測功能,用戶可在app端的心血管健康指數中看到完整的心電圖,這比蘋果表上線ECG功能提前了一年半還多。只是由於當初華米並不具備蘋果這樣的全球性行業影響力,ECG也沒有做為一個單獨的熱門概念被廣泛地傳播和認知。
隨後的2018年,華米將該系列產品升級至1S,採用第二代ECG心電分析算法及AI神經網絡,新增自研高精度PPG光學傳感器,為心率監測帶來了更高的準確度。
當手環的AI系統探測到潛在心臟健康風險的時候,它還會馬上提升用戶去做ECG心電圖功能;而當發現心率失常問題後,手環將第一時間發出預警,並測量紀錄當時數據,留作醫院參考。
同蘋果手錶相比,米動健康手環不僅價格上遠遠低於蘋果手錶,更加親民,更為關鍵的是,第四代蘋果手錶僅能提供約18小時續航,無法為用戶提供全天候的心臟監測,而米動健康手環1S一次充電能續航7-10天,可實現7x24小時的長時間監測。對於普通用戶來說,心臟不適的狀態往往稍縱即逝,如何第一時間抓住心臟異常時的心電數據,對早期心臟問題隱患的判斷和分析恰恰至關重要。
據媒體報導,截至2018年12月中,華米通過雲端分析了超過1195萬條心電圖數據,醫生和雲端Deep Learning AI算法結合起來,檢測出超過1.3萬人次、8.5萬套的數據有心率不齊、房顫等問題。
為什麼是華米?
時下健康領域漸成風口,眾多智能穿戴產品都開始主打「大健康」概念,提供睡眠、心率、運動等數據的監測。但從目前的市場來看,這類產品多採用類似的監測和算法方案;而同質化背後,凸現的是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的缺乏。一旦數據的準確性、科學性存在很大問題,健康指導或者說建議的價值也就無從談起。
而華米作為中國首家在美上市的智能硬體企業,其在智能可穿戴市場上處於全球領先的地位,有著明顯的技術和數據能力優勢。根據調研機構IDC的統計,2018年第三季度,華米科技的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就已經超過了蘋果,成為全球第一。截至2018年底,華米科技已經進入了全球60個國家和地區,包括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其海外出貨量佔比,也達到了44.2%。剛剛發布的2018年財報則顯示,華米的全年出貨量達到了2750 萬臺,同比大幅增長51.9%。
近年來,華米一直在科技創新上持續加大投入,通過收購技術數據公司,設立研發中心,來掌握更多核心技術;2018年,其在研發領域的投入增長了七成以上。從其布局來看,華米也並不滿足於只做一家智能硬體公司,其一方面在健康雲服務領域深度拓展;另一方面,還同華為一樣布局晶片,站上IoT產業鏈的研發高地。
「雲+端+芯」的全產業鏈,軟硬一體化的實現路徑,持續的創新研發能力,正在成為華米從消費電子跨越到大健康領域的重要跳板,也將構成其在專業垂直領域的重要核心優勢。
去年秋天,華米正式發布了「黃山1號」晶片,這也是全球智能可穿戴領域的首款 AI 晶片。這款支持ECG和ECG PRO等分析功能,將人工智慧分析ECG數據的能力通過該AI晶片實現,從而可以在可穿戴設備上直接在線完成分析,預計將於2019年正式通過手環或者手錶產品和大家見面。 「黃山1號」把這種能力固化到了晶片中;即使在沒有無線信號的地方,也可以正常使用。或許,ECG功能在中國普及之日,並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