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章卉卉 本報駐溫州記者 苗麗娜
「溫州在一天天變化,可惜一些古建築也慢慢拆了,比如我家附近的望江亭,南宋建的,小時候我經常在那邊玩,有很深厚的感情,可惜1991年的時候拆了。」
幹了四十多年泥水匠的老溫州陳阿興,為了留住溫州的歷史,在家蓋了微縮版的陳府殿、望江亭等。他的願望是給他20年時間,重現一座微縮版的古溫州城。
十年重現溫州有名古建築
家住溫州市區徐衙巷的陳阿興,幹了四十多年的裝潢、泥水活。從2000年初開始,他動手青磚雕刻溫州的古建築。十年間,陳阿興把數座有名號的溫州古建築重現在自家露臺裡。
「最大的那座就是最近在搬家的楊宅,它的正前面是南宋王十朋休憩過的望江亭。西邊的是北宋陳府殿。南邊角落才建了四面牆的是清朝天主堂,弄了五年了,就被一個屋頂耽擱著……」提起他的微縮磚雕古建築,57歲泥水匠陳阿興言談間充滿了自豪感:「再給我二十來年功夫,或許就能重現一座古溫州城了!」
在陳家的露臺,一眼望去是一座座錯落有致的古宅寺院,讓人心生靜穆。從正中間的「楊宅」、「望江亭」,再到牆角的「陳府殿」、「江心嶼大殿」,還有正在修建的「天主堂」,每一座都精細逼真:雖是1∶20比例的微縮模型,門窗、鬥拱、花脊、飛簷和蓋瓦等一應俱全,每扇門窗都可以開閉,連細微處的顏色都不差分毫,如楊宅窗臺的紅色磚、白色窗柱等。經過積年的風吹雨打,這些微縮古建築牆壁上已布滿點點青苔,更顯古樸靜謐。
細細介紹完畢,陳阿興笑說,現在市民想看最原始的望江亭、陳府殿,只能到他家了。
「亭子」上的瓦片雕了一個月
陳阿興說,自己不喜歡打牌、打麻將什麼的,十多歲開始就靠泥水活養家,現在最大的愛好就是搗鼓這些溫州古建築。
「建一座微縮古建築,從收集資料、圖片到完工,資料齊全的話,大的如楊宅,要一年時間,小的如望江亭,也要三四個月。」陳阿興早先有點自負,一個月就做完瞭望江亭。
「得到的評價都說太粗糙,比如瓦片稀少,比例不對。我不甘心,就再動手收集資料、琢磨圖片重建。」這次,陳阿興僅亭子瓦片上的花紋就雕刻了一個月。這座望江亭在2005年被借去,在江心嶼金秋文化節上展覽。
如今,最讓陳阿興頭疼的,是建築資料的匱乏。建了5年的天主堂就因找不到關於屋頂的資料而耽擱至今。「這個古建築不能亂建,畢竟它有自己的歷史,所以要恢復原樣的建築,還要靠歷史資料。」
未來十年再雕精品
「我們小時候沒有什麼玩具,望江亭就是我們男孩子『打仗』的地方。」陳阿興對這些古建築很有感情。
「1991年拆除望江亭時,我特別心痛,這些畢竟是古建築,也是我們溫州的記憶。我跟泥水行當打了半輩子交道,平時也愛好鼓搗建築,就趕個潮流做起微縮古建築。」望江亭出爐後,陳阿興已欲罷不能,接下來的十年計劃是溫州鼓樓、泰順廊橋等精雕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