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向求職者介紹崗位情況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就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年以來,綦江區把解決人民群眾就業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就業之穩促經濟之穩、社會之穩、人心之穩。
一組數據詮釋著「穩」的良好態勢。截至今年底,綦江區實現新增就業人數13917人,完成132.5%;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1.5萬人;累計完成扶貧車間建設29個,財政投入資金360萬元,建成車間吸納建卡貧困人員就業148人,佔34.5%;貧困勞動力已就業8821人,同比增長6.85%……
推進就業培訓落實
實現新形勢催生勞務輸出的新變化
農曆大雪,山城的氣溫驟降,不少高山地區甚至飄起了雪花。但在位於綦江的重慶賽之源齒輪製造有限公司內,卻是一片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
在一條生產線上,文龍街道春燈村貧困戶任啟勇正在師傅的指導下學習齒輪零部件的加工。任啟勇的妻子身體不好,3名子女正在上學,他是家裡僅有的勞動力,但缺少知識和技術,每月打零工僅有不到1000元收入,一家人的日子過得拮据。在當地商會的組織下,任啟勇在離家不遠的工業園區找到了工作,經過簡單培訓後就能上崗,每月收入約3000元,一家人的生活得到了保障。
就業是貧困群眾短期內脫貧的主要收入來源,面對新的就業形勢,政府立即跟進、企業精準培訓,使貧困地區農民工直接進入到新業態中,走技能脫貧的新路。農民工在經濟轉型中出現的新變化,更加需要政府精準施策,企業密切配合,為之助力、釋放能量。
作為全市的勞務輸出示範區,綦江如何做?
首先是摸清底數,精準掌握1.1萬名貧困勞動力就業意向、培訓需求。
其次,通過幹部帶隊,在區內工業園區、食品園區等轄區70多家企業開展「組團式」勞務輸出,為貧困對象提供1000多個就業崗位。
然後,通過勞務帶領,讓區內7家職業技能培訓機構開展線上職業技能培訓服務,有效引導30家企業通過線上平臺發布招聘崗位1000多個。
此外,綦江還積極動員在外「能人」擔任就業服務聯絡員,成為外出務工「傳幫帶」。
種種措施幫助綦江區農民工越過了「放下鐮刀,拿起瓦刀」當建築工、「放下鋤頭,拿起榔頭」當普工的早期務工階段,大量進入到家庭服務業、快遞、外賣等新業態中,智力在勞務輸出中的比重顯著提高。
推進扶貧車間建設落實
實現貧困人口就近就地就業
近年來,綦江大量湧現的扶貧車間就是勞務輸出從重體力向重智力轉變的一個表象。
扶貧車間以帶動脫貧為宗旨,解決農戶尤其是貧困戶就近就業問題,以小微企業、加工製造類為主。扶貧車間的顯著特徵是更多的需要技術而非體力,更多的需要協作而非單打獨鬥。因此,扶貧車間不僅要求貧困戶們培訓上崗,更要求提高他們的生產組織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戶「單打獨鬥」的傳統作業方式。
「我們找準扶貧車間在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中的定位,累計創建扶貧車間29家,財政投入一次性建設補助100%轉為村集體資產,投入到扶貧車間中,吸納當地建卡貧困人員就業。」綦江區就業和人才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扶貧車間建設必須與當地產業有機結合起來,才有長久的、持續的生命力。例如,安穩鎮的山羊養殖產業在車間建設之前主要將養殖的山羊輸入各餐館,比較容易受到季節和餐飲行業限制,而車間建設後規模化開展屠宰、肉製品加工,即規避山羊養殖的風險,又開闢了新的市場。
在扶貧車間的發展過程中,綦江區引入了企業管理模式和市場銷售理念,引導扶貧車間從一開始就走市場化的模式。石角鎮千秋村的扶貧車間在政府幫扶下,年銷售高山大米5萬公斤、手工菜籽油10萬公斤;東溪鎮草坪村扶貧車間實現白茶間種花生,產品宣傳提檔升級,今年的白茶和花生銷售一空;永新鎮創建花椒產業扶貧車間,從私人單打獨鬥到依託集體抱團經營,業主變為了合作社的部門負責人,分管生產、加工、銷售各個渠道,今年該村產業增收純利潤30餘萬元,帶動當地村民200餘人增收。
推進兜底保障落實
實現公益性崗位為脫貧「託底」
沒有技術能力的貧困戶,是否在這場從「重體力」到「重智力」的勞務輸出轉型中被遺忘?答案是否定的。
「脫貧攻堅,一個都不能少。」綦江區就業和人才中心負責人表示,「對於這部分群眾,我們開發、安排公益性崗位,保障其基本生活和順利脫貧。」
今年以來,綦江聚焦城鄉公共服務短板、臨時城鎮公益性崗位和鄉村公益性崗位,形式多樣地開發了勞動保障、扶貧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等公益性崗位,助力脫貧攻堅。
12月11日一早,綦江區郭扶鎮平等村26歲的殘疾貧困戶楊剛坐著輪椅來到了村便民服務中心,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楊剛12歲時因為事故導致了下半身癱瘓,後來也因此被評為了貧困戶。「今年鎮上開發公益性崗位的時候,我主動向村裡說想來上班。」他說。村裡在了解到楊剛的想法後,根據他的需求結合鎮上的需要為他開發了公益性崗位,負責信息錄入、社保辦理等工作,每月工資1800元,還繳納五險。如今,楊剛每天都會坐著輪椅準時來上班,精神面貌大為改觀。
「有穩定就業,老百姓才能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綦江區就業和人才中心負責人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他們將持續抓好創業帶動就業、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幫扶、強化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加大政策宣傳力度等工作,讓人民群眾擁有滿滿的獲得感。
推進各項補貼政策落實
實現貧困勞動力回鄉無憂
楊治友是綦江區永新鎮埡口村的一名貧困戶,他在浙江一家電子廠打工已有10多年,收入不高加上節約,他每年都是跟隨春運大潮乘坐普快列車回家。「有了交通補貼,今年我就可以坐動車回家了。」他高興地說。
楊治友所說的補貼,同樣來自於綦江區人社局。今年以來,綦江區按照「村不漏戶、戶不漏人、人不漏項」的要求開展拉網式摸排,包戶式清理,貧困人員區外務工交通補貼實現全覆蓋,100%享受。
「在跨區域就業往返城市間交通補貼方面,我們嚴格按照相關政策文件要求,逐戶逐人進行統計。」綦江區就業和人才中心負責人表示,在精準核對的基礎上,區就業和人才中心建立領導包片、科室包鎮(街)、工作人員包戶的「三包」責任制,主動對接貧困勞動力,核實就業信息,核定補貼金額,實現5天時間全部精準統計完成。
綦江還簡易發放程序,能提供票據的提供票據,票據遺失的,填寫交通工具票據遺失情況說明,確保100%享受政策。目前,該區已為5476人發放補貼171.74萬元,補貼率100%。
成蓉 宗雪 圖片由綦江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提供
(責編:陳易、張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