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回顧青海發展歷程,一代又一代青海建設者紮根高原大地,努力拼搏奉獻,創造了一筆又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為推進青海精神高地具象化、實體化,匯聚建設新青海、實現中國夢的不竭動力,8月25日,「新青海精神高地」主題教育展館在青海美術館面向公眾開放,集中展示了「兩彈一星」奉獻精神、慕生忠開路精神、尕布龍赤子精神、玉樹抗震救災精神和可可西裡堅守精神等在青海72萬平方公裡的高天厚土上發祥、培育、弘揚的新青海精神。
「登高望遠,自信開放,團結奉獻,不懈奮鬥」,展館序廳的這十六個大字,就是對「新青海精神」的高度概括。
「兩彈一星」奉獻精神鑄就壯麗豐碑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為抵禦和打破大國的核威脅、核訛詐、核壟斷,增強國防實力,捍衛民族尊嚴,保衛新中國,黨中央決定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金銀灘草原創建第一個核武器研製、試驗和生產基地——國營221廠。
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一盤棋,大力協同,集體攻關,廣大科研人員胸懷強國夢想,甘當無名英雄,克服巨大困難,戰勝巨大挑戰,鑄造了被譽為「衛國長劍」「和平之盾」的「兩彈」,孕育誕生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為中華民族創造了新的寶貴精神財富。
慕生忠開路精神創造歷史奇蹟
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車60周年時作出重要批示,新形勢下,要繼續弘揚「兩路」精神,養好兩路,保障暢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終成為民族團結之路、西藏文明進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回望歷史, 1954年5月11日,慕生忠將軍率領兩千多名築路軍民,僅用7個月零4天,在「人類生命禁區」「世界屋脊」上,一錘一鍬鑿出了被世人稱為「天路」的青藏公路,創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蹟,結束了西藏沒有公路的歷史。
60多年來,在川藏和青藏公路的建設和養護中,逐步形成、發展和豐富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
尕布龍赤子精神書寫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
因一句「別叫我省長,我就是個牧民」,尕布龍被群眾親切地稱為「牧民省長」。
從放下牧鞭成為黨的幹部那天起,他不忘草原的撫育和黨的培養之恩,始終堅定理想信念,始終保持一顆為黨為國為民的赤子之心,手握重權不謀私利,身居高位心繫群眾,兢兢業業謀發展惠民生。退休後,依然初心不改,帶領幹部群眾綠化荒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把畢生心血和精力奉獻給了黨和人民的事業。 2016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追授尕布龍同志「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尕布龍用85年的生命歷程,踐行了中國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書寫了一個中國共產黨人對黨對人民的無限忠誠。
玉樹抗震救災精神彰顯國家力量
2010年4月14日7時49分,青海玉樹突發7.1級強烈地震,近3000人罹難,12000多人受傷,10萬人痛失家園……
災難無情人有情。面對災難,黨和國家領導人堅定地與災區人民站在一起,全國各族人民、各方援建大軍與玉樹同胞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第一時間趕赴災區搶救生命,集中力量增援災後重建,用人間大愛、生命和汗水譜寫了一曲曲壯歌,在迄今為止世界上海拔最高、條件最苦的地區兌現了「苦幹三年,跨越二十年」的莊嚴承諾,形成了「大愛同心、堅韌不拔、挑戰極限、感恩奮進」的玉樹抗震救災精神。
可可西裡堅守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時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2017年7月7日,中國青海可可西裡獲準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可可西裡申遺成功離不開這群平凡而偉大的守護隊員,他們用信念、用忠誠,用青春、用生命,在蒼茫的可可西裡守望家園、保護生態,集中展現了忠於事業、愛崗敬業,忘我奉獻、勇於犧牲的可可西裡堅守精神。
每個青海人都是新青海精神的踐行者
「9年前我在玉樹抗震救災第一線參與了救援,在那個與時間賽跑的緊張時刻,全體指戰員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武警青海總隊訓練基地助理員孟雷磊站在玉樹抗震救災的照片前,往事歷歷在目。
閱讀完「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的故事,海晏縣三角城鎮人大主席丁強感慨萬分:「在221廠退役後,我才了解到這個地方的神秘和偉大,才逐漸知道這些義無反顧回國的科學家們的動人故事,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犧牲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後人銘記和學習。」
展館自2019年8月25日開展至今,累計共有4.3萬多人前來參觀,在接受了新青海精神的薰陶和洗禮後,他們紛紛在留言簿上寫下了自己的感悟。
「人民力量鑄就國之重器。人民精神創造國之奇蹟。領悟精神內涵,讓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一位90後青年。
「『兩彈一星』,揚我國威,揚我軍威。『兩彈一星』精神永存!祖國強大,人民幸福。」——來自海晏縣的幾位群眾。
「『新青海精神高地』主題教育展館展示了新青海精神的核心元素,教育人、引導人、啟迪人,是全面展示新青海精神的重要窗口和黨性教育基地。」——一名普通黨員。
用青海藝術展現新青海精神
「主題教育展館中的藝術作品由青海藝術家精心創作,這些作品緊扣新青海精神高地主題,體現了用青海藝術展現青海精神,增強了藝術感染力,提升了展館的文化品位。」省文聯副主席李國權介紹。
展陳採用了圖文展板、實物資料、影像製品、微縮景觀、聲光電技術等形式,特別是創作了一批雕塑、繪畫、唐卡、刺繡及書法等藝術作品。
由二十多名繡娘耗時六個月,一針一線精心創作完成的青海刺繡作品,再現了三江源地區「一江清水向東流」的良好生態環境;用上百種礦物顏料,採用傳統工藝嘗試創作的現實題材唐卡作品,既生動體現了「兩彈一星」奉獻精神、慕生忠開路精神、尕布龍赤子精神、玉樹抗震救災精神和可可西裡堅守精神,又充分彰顯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唐卡的藝術魅力。
在「兩彈一星」精神展廳,由100多臺老電視機拼成的巨型電視牆,裡面播放著「兩彈」研製歷程及成功後中國民族挺起脊梁的視頻,內容珍貴且壯觀,仿佛又帶領觀看者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在尕布龍赤子精神展廳,現場還原了尕布龍的「牧民之家」。 31年來,尕布龍在自己家共免費接待來自基層看病、辦事的農牧民群眾25000多人次,體現了他對老百姓的拳拳之心、濃濃深情。
一輛半截陷入泥灘中的巡護車,是可可西裡堅守精神展廳中最引人注目的藝術作品。在車的擋風玻璃上,播放著巡山隊員巡山、救助小藏羚羊以及在他們出發前,家屬祈禱與隊友送別的畫面,讓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短評】
以強大的精神力量開創青海更加美好的明天
2018年7月,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指出,青海最寶貴的財富是精神,進入新時代,站在新起點,建設新青海,要有新精神。這個新精神,就是站在崑崙之巔、守望全國和世界的登高望遠精神,就是交往交流交融、不斷融入全國和世界發展格局的自信開放精神,就是維護民族團結、保護綠水青山、造福全國和世界的團結奉獻精神,就是把握新時代要求、激勵新擔當新作為的不懈奮鬥精神。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關於「弘揚黨的優良作風,鑄就青海精神高地」的總體部署,推動新青海精神的具象化、實體化,大力弘揚新青海精神,2018年下半年以來,省委組織部會同省文聯著手開展了「新青海精神高地」主題教育展館籌建工作,在省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展館於今年8月25日在青海美術館建成並開館。展館總面積1100平方米,由序廳、「兩彈一星」奉獻精神、慕生忠開路精神、尕布龍赤子精神、玉樹抗震救災精神、可可西裡堅守精神和永不落幕的精神之光七大版塊組成,展示「登高望遠、自信開放、團結奉獻、不懈奮鬥」的新青海精神核心元素。展陳形式上重在用青海藝術展示青海精神,運用藝術作品、圖片、實物、影像等方式,展示光輝歲月,宣傳感人事跡,弘揚偉大精神。
建成的「新青海精神高地」主題教育展館,是全面展示新青海精神的重要窗口,是彰顯青海特徵的愛國主義和黨性教育基地。這個新青海精神的巍巍高地,面向全省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偉大夢想教育,大力弘揚新青海精神,激勵廣大黨員幹部和各族群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建設新青海的宏偉徵程中,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彰顯新擔當、展現新作為,以強大的精神力量開創青海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