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從剛出生到上學前這個階段,在家裡基本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玩。等到上了學之後,依然也是比較喜歡玩的,但是上了學之後,學習就成了主要的任務,也就是說玩要在學習之餘才能夠進行,學習是主要的,而玩是次要的。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都是喜歡玩,而不喜歡學習。
所以當學校布置的家庭作業之後,同學們都想著回老家之後趕緊完成,這樣的話就可以留出一些時間去玩了。因為學校裡有規章制度,班級裡規定每天的作業第二天老師或者是課代表要進行檢查,這也就相當於一個必須要完成的任務。為了爭取一些玩的時間,大家在學校裡就積極地完成作業,如果沒有完成的話,回家之後再添一些時間來完成,完了之後就可以玩了。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男孩子小時候玩的三種玩具。
1.悠悠球
我記得在小時候,男孩子們人手一個悠悠球,正好當時一部電視劇講的就是玩悠悠球的一些少年,所以大家就學著電視劇裡的樣子,去玩悠悠球。悠悠球有好有壞,對應的價格也有高有低,如果父母給的零花錢比較多的話,那麼這個孩子就會買一個相對貴一點的,如果給的零花錢比較少,那就買一個便宜點的。
那個時候,大家還會互相之間進行PK,來比較悠悠球的好壞。首先最基礎的就是把悠悠球甩出去轉。其次,是在電視劇裡經常演一些關於悠悠球的技巧,所以那個時候的男孩子們,就在背地裡苦練技巧,為的就是能給自己的小夥伴,展現一下自己的技巧,看到別人投來羨慕的眼神,那麼表演者就會覺得自己苦練這麼久,也是值得了。那麼又會有一批男孩子,心底裡暗下決心,自己也一定要練會這個技巧。
2.刷卡片
還有就是10歲左右的孩子,那個時候喜歡玩摔卡片。卡片的種類有好幾種,其中一種是材質就像紙張一樣比較軟,可能當時五毛錢還是一塊錢就可以買一盒,一盒裡面大概裝幾十張。還有一種是比較硬的卡片,那麼這個硬卡片就相對要貴一些,因為它的材質可能成本要高一些。
不同的卡片玩法也不同,對於那種軟一點的卡片,那麼就是兩個玩家互相抽出自己的一張卡片或者是多張,然後由另一方用手捂起來拍,拍在他的卡片上,如果卡片翻過來的話,那麼拍卡片的這個人就贏得了對方的卡片。那種硬一點的卡片,就是用一個去砸一個,砸了翻過來之後,也可以贏得對方的卡片。
我記得小時候的男孩子們都是跪在地上玩的,這個遊戲感覺很費手,也很費褲子,一來是拍的多了,手特別疼,二來是一直跪在地上,容易把褲子磨破。
3.集齊貼畫
這種遊戲啊,長大了之後才明白,那是店鋪老闆的套路呀!但是在小的時候,為了集齊這個貼畫,可是煞費苦心呀。現在說一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遊戲呢?小時候,我會買一些泡泡糖,或者是一小袋零食,那麼這個泡泡糖或者零食裡邊會有貼畫或者是卡片。老闆可能會給你一個這些卡片或者貼畫的手冊,裡面是空白的,但是不同的位置分別對應寫著這些貼畫的名字。
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你不斷地去買東西,從買個這個東西中拿出卡片,或者貼畫來集齊這個手冊。如果手冊集齊的話,就會有一份豐厚的大禮,我記得當時好像是100塊錢。100塊錢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是一個莫大的誘惑。所以他就會為了集齊這個卡片,而不斷地去買東西,最後你會發現,當你把父母給的所有錢都花完了,卡片還是沒有集齊。但是老闆的目的達到了,老闆就是想用這種手段,來誘惑著你不斷地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