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9點,杭州雙浦鎮一家「東林賓館」的前臺,一個十多歲的男孩手上拿著一本《雅思考試核心詞彙》,正專注地背著單詞。有客人來住店,叫了他兩遍,他抬起頭,趕緊說聲「抱歉」。麻利地為客人辦好入住手續,他把客人送上樓,回到前臺,又拿起了書本。
學校已經開學了,男孩為何沒有去學校上學?
5年自學 拿了本科文憑
男孩叫劉如松,金華人,今年15歲。去年家裡在杭州雙浦鎮開了一家「東林賓館」,他在前臺幫忙。劉如松爸爸還在濱江開了一個英語補習班,一家人經常兩頭跑。
爸爸劉廷芳領著記者來到劉如松面前,他站了起來,學著老爸的樣子跟記者握了握手,問候了一聲「你好!」說完瞄了老爸一眼。看得出來,這是老爸特意交待過的。
劉如松的個頭有1.75米,快趕上老爸了,胖乎乎的。15歲的年紀,已經有了兩撇淡淡的鬍鬚。爸爸說,兒子平時喜歡吃肉,個頭長得比較快,就是胖了點。劉如松嘻嘻一笑:「平時不太愛運動,喜歡當宅男,所以肉多了點。」
5年前他初一的時候,離開了杭州一所民辦初中,回到金華老家在家學習。
這5年,劉如松完成了全部初中、高中課程,拿到了浙大法津自考本科文憑,現在,他正在準備10月底的雅思考試,一旦雅思考過7分,他就要申請香港的大學攻讀法律博士專業。
2010年起,劉如松花1年時間自學了14門課,通過了浙江工商大學的法律專科考試。在這個基礎上,他又取得了浙江大學法律自考本科文憑;寧波大學律師專業的自考課程考試已經通過,正在寫論文,這個月答辯,年底前可以拿到自考文憑;浙江工商大學行政管理學的自考課程,還剩下三門課,一篇論文。如全部考出,就是3個本科文憑了。
此時,金華新世紀學校,劉如松的小學同學正在學校的課堂裡,為中考而衝刺。
記者仔細算了一下,劉如松的學習進度,比同齡人整整快了7年!
逃離學校 下決心不容易
為什麼要逃離學校,在家上學呢?
劉廷芳說,做這個決定,也是不得已,「小學三年級以前,他是照常上學的,到了三年級,老師經常來告狀,說他上課不聽講,小動作很多,作業也不做。這些都是壞學生的表現啊!」
聽老爸說起小時候的「糗事」,劉如松有些不好意思了,插話打斷了老爸:「老師講的我都懂了,作業也沒啥意思,上課很無聊。」
劉廷芳看了兒子一眼,「老師告他狀,但他每次考試,成績都很好,起碼年級前5名。我開始覺得,他是學有餘力,學校裡的課程對他來說太淺太慢。」
於是,父親替兒子向學校申請「跳級」,當時的金華新世紀學校的校長同意了。三年級暑假,劉如松自學了四年級的課程,新學期開學前,學校讓他做了四年級的期末考試卷,他考得很好,順利跳級。
這樣的跳級在繼續。劉如松讀完五年級後,跳過六年級,直接報考杭州的一所民辦初中,在幾百名考生中,獲得了第15名的好成績,10歲讀了初一。而初中的生活,也僅僅持續了2個月。
劉廷芳說,「讓孩子回家上學,我們做父母的也很糾結,很多事情,一定是有得有失的,那個時候,我也不知道在家上學的模式,是不是適合他。下這個決心,挺不容易的。但一想到他在學校上學,他得忍受自己並不喜歡的學習,會不會反而讓他對學習失去趣,這是我們最怕的。」
回家後,劉廷芳對兒子很嚴格,有段時間,劉如松迷上了玩網路遊戲,「我很生氣,我警告他,如果再這樣下去,我會收走電腦、手機。我很少生氣,我一生氣他就怕,就變得老老實實的。」
劉廷芳對兒子在家上學取得的成績很滿意:「我原來預想,他用4年時間學完初中、高中的課程,想不到他只花了2年時間。」
學習時間 每天超過8小時
劉如松在家上學,並不輕鬆,他每天學習時間超過8個小時,每學習一個小時,休息十分鐘。一個星期休息一天,這一天由他自己安排。
開頭兩年,他在家裡學習初中、高中的課本,有針對性地請了輔導老師來家裡答疑,兩年學完了學校6年的課程。劉爸爸說,本來打算去考中科大少年班的,但他當時只有12歲,夠不上少年班14歲的最低標準,只能放棄。
劉爸爸當時為兒子定下了一個目標:花4年時間,通過自學考試,拿出3個本科文憑,學會三門外語。
現在這個目標,大部分已實現,除了英語和日語,劉如松打算明年再學一門德語。
現在要專心對付雅思考試,「每天這個時候,是我背詞彙的時間,今天看來得破例了,就當提前休息了。」劉如松現在每天的作息時間是這樣安排的:
早上六點起床,6點半到9點半詞彙、例句聽寫,之後是看雅思語法書;中午12點到下午1點半,午休;下午還是看語法書;晚上9點寫日記,5年已經寫了20多本,基本上是三個月寫一本,開頭是用中文寫,後來一個月用英語寫,一個月用日語寫。晚上10點鐘,他肯定要上床睡覺了。
記憶超群 以後想當律師
記者提出要看一看劉如松的「學堂」,男孩把記者引到了一個房間,裡面有一個書櫃,擺滿了各種書籍,最多的是法律方面的書,《刑法學》、《金融法》、《法理學》、《房地產法》……
這些書基本上都有三四百頁,最厚的七八百頁,一般人看這些書,肯定很無趣。但劉如松說:「我喜歡法律,以後要當一名律師。」他記憶力很不錯,比如刑法上有300多條罪名,他不僅一一記牢了,還能根據案例說出犯了哪條罪。
劉如松看書的速度很快,一本三四百頁的書,他四天就能讀完,而且要看好幾遍。「第一遍通讀,劃重點;第二遍看題集,做題;第三遍再有重點地通讀。」
選擇讀法律,是劉如松自己的願望,但他老爸知道,這跟發生在家裡的一件事有關。劉廷芳說,他曾打過一次官司,先是敗訴,後來通過上訴,勝了。「官司打了很多年,我不懂法律,吃了不少虧,他看在眼裡,但幫不了我,所以立志學法律,以後可以幫助弱勢群體。」
最大遺憾 沒有知心朋友
「你有沒有可以交心的朋友?」劉如松沉默了,他抬起頭跟記者說:「沒有!」
讀初一的兩個月,劉如松有一個非常要好的同學,雙休日一起玩,平時一起打飯、吃飯,一起聊學習、做作業,「這是一段美好的回憶,如今能跟我有這麼多時間在一起的,只有我老爸了。」
劉如松說,這是他在家上學唯一的遺憾,他沒有朋友圈,父母是他最好的朋友,但沒有一個知心的同齡朋友,他唯一的交流平臺是網絡。
劉如松說自己很「宅」,「我有一個QQ群,有100多人,大家在一起聊怎麼玩遊戲,還有一個書友群,一起聊小說。」
劉如松說,網上很難交到知心朋友,但有時候能幫到人也很開心。有一次,有個網友說話自暴自棄,大家覺得他可能有抑鬱症,就一起勸他,還建議他去看醫生,「這個網友沉寂了一段時間後,又出來了,還說感謝大家對他的幫助。大家都很開心。」
在家上學,如何不孤獨
2010年底,義烏商人徐雪金創辦了「在家上學聯盟」網站,成為來自廣州、上海、北京、深圳等地不少家長的「知音」,一年時間會員達到1800多人。
昨天,記者電話聯繫了徐雪金,他已經離開了義烏來到了廣東惠州。他創辦的「在家上學聯盟網」,人數達到了1萬多,同時在線的人數超過1000。
徐雪金的女兒也是在家上學的,當女兒5歲時,他不惜花重金把女兒送到了當地一家頗負盛名的幼兒園。一個月後,他發現活潑開朗的女兒,並不適應「條條框框」過多的幼兒園生活。愛女心切的他做了一個重大決定:把生意交給妻子打理,自己回家專心帶孩子。從此,他開始了兩年的「婦男」生活,到後來,他的小兒子徐曉朗和外甥徐博洋也加入了進來。
21世紀教育研究院調查顯示,目前中國在家上學的孩子人數在2000人左右。
「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在家上學,實踐在家上學的人也會越來越多,」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說,美國在家上學的孩子很多,他們在家上學有一個特點,一戶家庭中的孩子很多,孩子不會孤獨,「中國是獨生子女家庭,家長就需要為孩子解決同伴交往的問題。」
上海的騰龍是一位爸爸,兒子今年7歲。兩年前,他帶著兒子從上海搬去了大理,跟一些志同道合的家長一起租了一個院子,帶著孩子過起了在家上學的生活。
騰龍希望給孩子這樣一種教育:讓孩子完全自由成長。所以,他為孩子找來了一些同伴,大家生活在一起,並一起參加各種活動,接觸真實的社會。
在很多讓孩子在家上學的家長看來,解決孩子的人際交往,成為在家上學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否則在家上學會讓孩子變得很「宅」。
12歲的杭州女孩沈璐瑋,只當了一年半的小學生,以後一直宅家上學,他爸爸很重視孩子的社交。今年暑假,他讓老婆陪著女兒去了一趟美國,玩了3個月,並在洛杉磯的一所私立中學給女兒報了一個5個星期寫作班,班上的學生都比女孩大。
沈先生說,「在家上學不能只待在家裡,一定要創造各種條件,讓孩子參與社會活動。」沈璐瑋這趟美國行,參觀了麻省理工大學、哈佛大學,還去了一趟墨西哥,她自學的西班牙語有了用武之地。